第45章 陸軍總醫院(2)(1 / 1)

陸軍總醫院(2)

從前的幹部還是會有認真工作、努力做事的革命態度的,我老爸就是那個樣子。從法院院長做到市人委(現在的政府)辦公室主任,自然天天忙碌得很,早出晚歸很正常,三天兩頭出差不在家簡直是司空見慣,一輛永久自行車是他的交通工具,一串鈴響,老爸走了;一串鈴響,老爸又回來了。老爸是個對事很認真、對人很嚴肅的幹部,難得在家休息,可我們兩兄弟還是盼著他能多些時間呆在家裏給我們做好吃的。

身為一校之長的老媽也是清早提著她的那個燈芯絨的提包就出門,晚上抱著一些文件、教案才回家,雖然也很忙,不過時間比較固定,很少出差,倒是經常在家,可在保育院長大的她從小就吃食堂,所以不善廚藝,碰上如果老爸不在家、我們兩兄弟又餓了,她了不起就隻會跑到廚房裏去煮湯飯和下麵條,一人一個荷包蛋,味道不怎麼樣,營養還是不錯的。

好就好在那個時候我們所住的人委宿舍有食堂,早中飯都有供應,平日裏吃飯倒是沒什麼問題;好就好在我們從小就已經習慣了吃食堂,沒什麼可挑剔的。隻是我們一旦放了暑假呆在家裏,一個半月的時間因為家裏沒人管束,老爸老媽認為值得他們擔心的事情就太多了,天下父母全一樣,不找個人看著孩子,就根本不放心。

好就好在我的二姨在武漢工作,家裏也全是男孩,而且還是三個,加上我們家的兄弟倆,五個孩子多少有些互相照應;再加上當時我的外婆也在二姨家,還有我的小姨也在那座城市讀大學,這麼多人管著我們肯定方便得多、也容易得多。所以,在我十五歲之前,幾乎所有的夏天、其中還包括不少的冬天的假期,我們都是在武漢度過的,所以,把那座華中最大的城市說成是我的第二故鄉恰如其分。

在佛洛姆氏的理論中,歸屬感就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落實感。可是,如今隨著人們生活工作流動性增大,隨著力度越來越大的城鎮化的強行推進,那種歸屬感就成為了一種或者是若有若無、或者是飄渺難尋的情感;同時,伴隨著商業社會的進步、新的族群的產生、舊的觀念的淘汰以及那種浮躁情緒的升騰和世態炎涼,故鄉的吸引力越來越沒有什麼吸引力,甚至僅僅隻是作為一個懷舊的名詞而保留,更別提第二故鄉了。

其實,關於第二故鄉的定義應該是不在乎自己在那個地方呆過多長時間,而在於那個地方是否給自己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不在乎是不是曆史名城、旅遊勝地、小橋流水還是高樓林立,而在於是否似曾相識、一見如故、讓人感到親切和熟悉,莫名其妙的有一種讓人心動的地方,是否給人一種命中注定或者適合自己心靈安放的歸屬,如果是,那就是第二個故鄉。當然,在每個人心中,第二故鄉的含義也許各有不同,但其共同點應該是:自己希望能夠一去再去,甚至想要在那裏長期停留、甚至長相廝守的地方。

也許是因為無數次的逗留和無數次的離開,無數次的重逢和無數次的別離,就對那個被偉人稱為“白雲黃鶴“的地方有了親切感;也許是因為熟悉了漢口中心的繁華、漢陽鍾家村的鬧熱,也熟悉了武昌深厚的人文底蘊,就對那座三鎮鼎立的江城有了難以割舍的好感;不管中山大道上的汽車尾氣是否熏黑了藍天,不管歸元寺的和尚是不是掉到錢眼裏去了,也不管東湖那天高雲淡的畫麵是否已經成了永遠的回憶,我都喜歡那座城市,並把它視為我的第二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