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陸軍總醫院(5)(1 / 1)

陸軍總醫院(5)

1962年,那家武漢軍區總醫院由漢口的中滑坡整體遷到武昌武珞路627號,也就是現址。到了1985年百萬大裁軍的時候,武漢軍區被撤銷,醫院更名為廣州軍區第一總醫院,後來又被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由於當年所屬的大軍區被撤銷,所以全國就有了幾個比較尷尬的醫院,比如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成都軍區昆明總醫院和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不過不管怎麼變,在武漢,隻要問“陸軍總醫院“,的士師傅幾乎全知道。

不管那家醫院的醫療水平是不是武漢第一,但肯定是武昌之首,不管那家醫院是不是也是拿著鏽刀子割病人的肉,但認為軍隊還是比地方好一些的還是很多的;那個幾乎占了半座洪山的總醫院現在自然是鳥槍換炮了,據說有42個臨*科室,病*1000多張,年門診量超過70萬人次,年手術量9000餘台次,也是很大的一些數據。不過,那家總醫院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裏的很長時間裏,依然是我在第二故鄉的家。

現在的總醫院早就是軍民共用了,不過我二姨在那家醫院的時候,還隻是為軍人服務;現在的總醫院早就是高樓林立、人來車往、自由進出了,不過我在那裏的時候,山上有部隊駐防,門口有軍人扛著槍站崗,還舉著小旗指揮,進出都得檢查登記。順著長長的上坡爬上去,左邊是家屬區和生活區,右邊是門診部、住院部和一些大大小小的科室。

生活區是一排排沿山而建的兩層紅磚青瓦的樓房,樓房很長,建築風格據說是蘇式的,裏麵的布局幾乎是一模一樣:有著很寬的樓道、很大的房間、很高的空間、木樓梯可以並排走四個大人。記得那個時候,我二姨已經是護士長了,可就是把我二姨家的那棟樓的樓號忘記了,隻記得是第三排的那一棟,進大門以後一樓的第三間就是。那棟樓裏家家戶戶都是一個套間,那個時候沒什麼客廳、臥室之分,就是大人睡裏屋,孩子們睡外麵那一間。廚房和廁所都是公用的,洗澡就到公共浴室去,吃飯有三個食堂,一個是家屬食堂、一個是休養院食堂,還有一個幹部食堂,可見得部隊的等級區分比地方要明顯得多。

既然是第二故鄉,既然是我在武漢的家,我二姨的家自然就對我而言從沒有陌生感;那棟樓裏住的都是醫護人員,既然是部隊,就有不少人家是分居兩地的,每到放了寒暑假,就有不少孩子和我一樣出現在那棟樓裏:樓上就有這樣一個高個子女孩,已經是大女生了,冬天一身臃腫的軍棉襖,夏天是一件格子花的無袖襯衣、一條藍色的裙子,操一口好聽的北京話,可是不太愛說話,就愛看書,煮稀飯的時候連溢出來了都不知道。夏天,樓上樓下的都會把涼*、竹椅搬到樓前的草坪上納涼,那個女孩子唱的就和我們的感受一樣:“月亮在棉花般的雲彩裏穿行,晚風吹來一陣陣歡樂的歌聲“

我在總醫院有很多的小夥伴,光是和我同姓的表弟就是三個:老大叫“晞“,是個長的很英俊、也精力充沛的孩子,從小就學什麼像什麼,大一點就考上了湖北藝校,跑過幾年龍套、當過不少配角,不知怎麼就混跡影視圈,變成了影視劇的導演;老二叫“昉“,從小就是個頗有天賦的小畫家,小小年紀人物風景畫的就栩栩如生,可是那些畫院的老師不這麼看,落榜之後就投筆從戎了,複員以後開了家影樓,還是與藝術有關;老三叫“昉“,因為是幺兒子,所以看得嬌,所以就是我的跟屁蟲。不過長大以後當了兵,二炮在湖南的一個導彈基地,上了軍校,學的是通訊技術,轉業到地方也還是幹著一行,和我感情最親。

當然,還有我的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