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城東大道的隨想(上)(1 / 1)

城東大道的隨想(上)

宜昌是一個位於長江三峽向江漢平原過渡的一個節點,又是川江與荊江的結合點,所以自古以來就是上下遊的轉運碼頭。雖然明末清初的宜昌古城不過就是在今天的由環城東路、環城南路、沿江大道和環城北路的範圍內修築了一座東西長約0。5公裏,南北長約1。5公裏的橢圓形城堡,可是長江裏“日有千人搖櫓,夜有萬盞桅燈“的壯觀景象還是很宏大的。

洋人敏銳地看到了這其中的商業價值,於是用洋槍*著滿清的腦門要求開放宜昌,這就有了宜昌開埠,城區的範圍就從今天的環城南路沿江而下,一直延伸到如今的港務局,一下子就擴大了好幾倍,而這樣的城區格局一直維持到上世紀七十年代,***“讚成興建此壩“,葛洲壩工程的開工就導致了第一條橫貫東西的道路--東山大道的出現,城區的範圍擴大到上起夜明珠、下到伍家崗這樣長長的沿江地帶,也有了火車的汽笛聲;然後就是三峽工程的興建,就有了三峽大學、東山開發區和三峽機場。順著穿過東山的兩條隧道的貫通,這就打破了沿江而發展的固有的城市構架,也就出現了如今中心城區的雛形。

其實,城東大道的上段、也就是從北苑橋到港窯路的那一段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三峽工程和漢宜高速的通車就已經存在了,那段3087米的道路不僅早就步行丈量過了,對沿途的風景和變化也有過一些記載。其中有過這樣的表述:“終於走出了隧道口,出現在眼前的是一片陌生而又泥濘的**的建築工地,推土機和吊車正在把昔日的農田平整成建設工區。路麵很平坦,來往的車輛很少,行人也不多,隻有幾個簡陋的餐館和小賣部。一直走到電力東山分局才有了熱鬧的氣息。南苑小區也就到了。港窯路也在大興土木,路上泥濘不堪,從傳染病院到502的路麵全部開工,人多了一些,車也多了一些,但總感到是農村景象。“

而在二十一世紀之初的一篇遊記則記錄了現在已經看不見的東山開發區的一些老記憶:“從台階下坡,走小橋過運河,和夏日相比,河水清澈了許多。向右轉,前麵是窯灣中學,陳舊的校舍,水泥地麵的*場已經開始脫落,放假,空無一人,教室裏沒有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路的左側是東山花園,那重重疊疊的樓房排列整齊,顯得很有氣派。發展大道路麵平坦,寬闊的雙向六車道,還有綠化隔離帶,非機動車道,行道樹下是鋪著方磚的人行道。道上車行如飛,行人稀少,正好一路看風景。這裏有一片是工業區。有沒有生產,高大的煙囪獨自沉默的熱電廠,也有占了一大片地,卻奇怪的隻建了一棟廠房的某精細化工廠。大片大片的空地顯得很刺眼,雜草叢生,汙水成窪,尤其是與正在熱火朝天加緊施工的三峽煙草工地形成鮮明對照和強烈反差。自己在心裏估*著方位,找到一條小路想抄近路到深圳路,誰知在一大片農民的雜亂的兩層小樓棟,密如蛛網的羊腸小道和一人多高的柑桔林的迷魂陣裏轉悠了很久,最後還是沿著曾經輝煌一時、已經破產的至喜集團破損的圍牆邊的小路走出了南苑三場,我想,這大概是農場吧。“

這就是城東大道真實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