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高的鎮鏡山(2)
二、登山
登山是一個力氣活,一個人登山,除了身體的辛勞就是思想的清淨。
鎮鏡山的山體岩石十分**,和整個三峽的大山一脈相通:最薄的可以薄如羽翼,在那些**深處,至今還有人家就地取材,將那些薄片蓋在屋*上遮風擋雨;最厚的可以厚如城牆,在那些大山深處依然存在的古山寨,就是用這樣方方正正、很有重量的石頭築成圍牆,抵禦野獸和外族的侵襲;鎮鏡山的那些菜田裏的泥土很鬆軟、含沙量很大,據說這裏的地理結構就是這樣一層石板、一層沙土像海綿狀的。有了來自南津關的霧、宜昌中心城區的風和葛洲壩樞紐上遊的水汽,加上那些老年人的精心照料,所有的蔬菜都長得枝葉茂盛、鬱鬱蔥蔥。
登山就得一個勁的低著頭喘著氣努力向前走、向上爬。如果在大山深處,累了,可以找個地方歇一歇,擦把汗;餓了,可以吃點幹糧、喝一口山泉,然後繼續向上爬。可是攀登鎮鏡山這樣高度不超過百米的山峰還是得一鼓作氣,千萬不要在中途停留。即使是氣喘籲籲、汗流浹背、筋疲力盡、還是得咬緊牙關、堅持不懈。其實走著走著,到了實在堅持不下去的那個瞬間,一抬頭,就會感到藍天很近,白雲觸手可得,就會聽見小鳥在看不見的地方動聽的鳴唱,鎮鏡山峰*的那座高高的輸變電鐵塔就*天立地的聳立在自己的眼前。
一扭頭,西陵峽口南津關就在眼前,從那裏到葛洲壩這一段的長江在未被淹沒之前是很壯觀的:江麵從西陵峽狹窄的峽穀中湍流而出,結束了長江作為川江的曆史,很大氣的拐個近似九十度的一道彎,這個大大的彎道因為接上了黃柏河的入口,江麵驟然拓寬了好幾倍,而經過此處以後,長江**中遊荊江河段,視野豁然開朗、****千裏、兩岸沃野萬頃。所以才會說宜昌是“雄當蜀道,威震荊門。“
葛洲壩水利樞紐本身就是一個奇跡,恰恰就在衝出南津關的江水彙合了黃柏河的河水、在兩股水流最寬處,被那條北抵江北鎮鏡山、南接江南獅子包,全長2606米的萬裏長江第一壩給攔腰截住,不僅雄偉高大、氣勢非凡,而且展示了人定勝天的意誌和能力;不僅是那3座船閘、2座發電廠房、27孔泄洪閘和衝砂閘的工程宏大,而且大壩還向著上遊伸出很長一截的分流魚嘴,望著那個魚嘴的最前端,就會想起那個“衝我來“的礁石,就會想起那個因為有巨形紅色磯石露於江心,曾經位居宜昌八景之三的赤磯釣艇。
當然就會想起三江裏曾經有過的桃花魚,那種水母被明清詩人楊裕仁形容成的:“春來桃花水,中有桃花魚。淺白深紅畫不如,是花是魚兩不知。“不過,小時候的我們脫掉鞋、卷起褲腿,站在當時被宜昌人稱為小河淺淺的水裏去撈桃花魚的時候,並不知道這種好玩的桃花魚是世界稀有動物,距今已有6。5億年的曆史,有水中熊貓之稱。
葛洲壩位於宜昌南津關下遊約3公裏處,長江衝出三峽峽穀,水流由東急轉向南,江麵突然擴寬。由於泥沙沉積,在河麵上就形成了葛洲壩、黃草壩和西壩三島,由此也就把長江分為大江、二江和三江。值得指出的是,長江出峽之後,在宜昌原本是沿著鎮鏡山和東山山麓,石子嶺、樵湖嶺、珍珠嶺、桃花嶺之間的河道而行,直到大公橋附近才**現在的河道的;後因為地殼變化、河*改道,長江才又改為沿著江南的孝子山和磨基山(又稱磨鏡山)而行,才有了夷陵古城,鎮鏡山至大公橋一帶便成了大湖,最大的一個因為在東山腳下,所以被稱作東湖,也就成了後來的縣名,還有一個叫南湖,就在宜昌老城區。
宜昌的風水似乎不太好,所以前有郭璞從中州運土來築成爾雅台試圖改變五行缺土的狀態;再又嫌江南的那座金字塔似的磨鏡山搶了夷陵的風水,便將峽江左岸的這座大山改稱為鎮鏡山,其意一看就明;接著又在東山上修了東山寺,也是為了以助江北之勢;後又因為對岸的五龍阻礙了東湖讀書人的仕途,就修建了天然塔,期待以此鎮邪。可是宜昌人直到今天還是不滿意,總是說錢都被外鄉人給賺走了,一個已經升為副省長的市委書記在宜昌苦心經營十幾年,最後還是落了個鋃鐺入獄的下場,會不會也與此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