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不高的鎮鏡山(4)(1 / 1)

不高的鎮鏡山(4)

****的無能和缺乏戰*力不僅表現在幾乎所有的抗日戰爭的每一次戰役中,也表現在經過了東北之戰、平津之戰和淮海戰役之後,國共兵力發生了**的變化,解放軍已經在國內各個戰場上取得壓倒性的全麵優勢,那一支用美式裝備武裝起來的****基本上就是隻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或者是驚*之鳥的狀態,要麼就是一擊即潰,要麼就是望風而逃。被稱為宜沙之戰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的。

解放戰爭中的宜沙戰役,解放軍集中了38、39、47、49四個軍和兩個湖北獨立師的強大兵力,是宋希濂麾下的14兵團根本無法抵抗的,可是有趣的就是,那場戰役卻是謹小慎微、小心翼翼的****首先打響的。1949年7月初,宋希濂命令所部向當陽、遠安進行試探性進攻,9日的時候,第四野戰軍的47軍141師一部因為冒雨南下,到達當陽觀音廟附近後進行短暫休息,戰士們紛紛或者在河灘的草地上晾曬衣物、或者脫掉汗濕的軍裝跳進小河裏涼快一下。由於麻痹大意,居然沒有派出警戒分隊,所以在遭到****第2軍9師的突然襲擊的時候,一點準備也沒有,自然傷亡慘重。這是一種幹部的瀆職,不說也罷。

更為重要的是,那一次遭遇戰,****繳獲了不少在南方很少見到的高頭大馬,從俘虜的口裏,宋希濂發現自己的對手居然是潛伏在襄陽、南漳、遠安一帶的四野主力,**的名聲在外,尤其是率領百萬大軍進關以後所向披靡,宋希濂大驚失色,馬上下令全線收縮南逃,不到三天時間,****就全部退縮到宜昌附近及沿江渡口處。

由於****收縮太快,有些出乎解放軍的意外,也就在四野精心布下的“口袋陣“麵臨失控之際,**果斷命令,四野主力將自己的部隊一分為二:其中38軍從南麵、獨1師從東麵、47軍從北麵追擊敵人並包圍宜昌,力爭像“趕豬進圈“一樣,一邊追,一邊打,一邊圍,爭取在宜昌全殲宋希濂的主力。

7月13日,那個因為在解放戰爭中勢如破竹、在抗美援朝的時候能守能攻,被稱作“萬歲軍“、現在鎮守首都、成為禦林軍的38軍將自己的陣地移交給47軍,自己一路高歌就從古老背一帶直接打過長江去了,而47軍兵分兩路,一路沿老漢宜公路追擊,另一路從遠安經過小溪塔,直撲宜昌,又是一個口袋得陣勢。有不少的回憶錄都提到,當時正值盛夏,天氣很熱,北方過來的部隊對南方炎熱的氣溫極不適應,非戰*減員高達百分之二十以上。

結果,47軍於7月14日,卻意外的在宜昌的外圍、也就是在鎮鏡山遭到了****一支部隊強有力的阻擊。那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陣地戰、真正的主力之間的較量,解放軍415團兵分四路向鎮鏡山發動一次又一次的猛攻。團參謀長路冠英和副營長魏國卿身先士卒,不幸相繼中彈犧牲;戰士們前仆後繼、衝鋒陷陣、勇往直前,有133名解放軍指戰員在這次攻堅戰中光榮獻身,是解放宜昌所有戰*傷亡最大、也是最慘烈的。

47軍經過4個多小時的激戰,對鎮鏡山****鎮守的每一處陣地都進行反複爭奪,可是直到天黑仍未占領這個高地。當日深夜,受到重創的****趁黑悄悄逃離;而更重要的是,因為這次鎮鏡山戰*,宜昌幾乎所有的****都得以有了倉皇逃跑的時間和機會,以至於7月16日淩晨3時,走在剛解放的宜昌的街頭上,解放軍47軍軍長曹裏懷和政委周赤萍向兵團發報:“因我軍監視不嚴,作戰不力,宜昌之敵於15日夜全部逃脫。我正搜集船隻,擬渡江追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