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高的鎮鏡山(5)
5、330
站在不高的鎮鏡山上,如果沒有霧霾,可以很清晰的遙望到中心城區那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和寬廣的主幹道,其實在半個世紀以前,從鎮鏡山到石板溪(現在的西陵二路)、鐵路壩(現在的夷陵廣場),再到雲集路直至九碼頭(現在的萬達廣場)都還是一片連一片的水田和堰塘。這些水田和堰塘便是那些水域麵積日益縮小、水位下降幹涸後的湖泊濕地。我小時候曾經和小夥伴在鐵路壩撈過小魚小蝦,也曾經到位於鎮鏡山下的二高和初中同學一起進行過春遊。
那所時稱二高的宜昌二中1954年創辦於鎮鏡山下、三江側畔,而這所學校見證了葛洲壩工程的誕生。1970年6月,為研究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靜水通航,動水衝沙“的課題,在這所學校位於鎮鏡山下的田徑場上修起1:100的水工模型;1971年初,這所學校的師生從鎮鏡山出發赴五峰等地進行野營訓練,在返校途中接到電話通知:宜昌二中已搬遷到東方紅路(現在的西陵一路),為即將上馬的330工程騰出原來的校舍。
葛洲壩之所以被稱為330,源於***在1958年3月30日乘船視察過三峽壩址而得名。這個工程的最終開工在於一代偉人的首肯,在於開國總理再三提醒在施工中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在於那個湖北原省長張體學(時任省革委會副主任)在工程開工前十次來宜指導籌備工作,在於那個時候的全國一盤棋,在於宜昌人的全力支持,才會使得上世紀那個激情燃燒的時代,330工區處處人山人海、歌聲嘹亮,前方後方到處都是大會戰的戰場。
1970年冬,330工程開始興建。除了從各地調來的水電建築工人、從天南海北趕來的解放軍工程部隊,還有由荊州、鹹寧和恩施三個地區組建的三個民兵師也參加工程的初期會戰。那一年的最後一天,330工程舉行了開工大會,從1971年元月開始,各路人馬高舉紅旗,帶著像章,扛著畫像,拉著板車,推著獨輪車,挑著行李,唱著語錄歌,浩浩蕩蕩齊聚鎮鏡山。睡地鋪、做野炊,以鐵鍬、箢箕、扁擔和板車為工具,以滿腔熱情修築長江第一壩。
據統計,那個時候,施工人數最**值達到12萬餘人,在宜昌城西北、也就是以鎮鏡山(當時已更名為英雄山)為中心的1。3萬畝土地上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工區。由於當時條件所限,加之時間緊迫,十萬之眾一聲號令彙聚葛洲壩,就是神仙下凡也無法一時間變出如此之多的住房。所以,當年的330工區就成為蘆席棚的大千世界。這些簡陋的蘆席棚冬不禦寒、夏不遮雨,但所有的施工人員都是精神飽滿,激情飛揚,毫無怨言。
有一位當年的技術人員動情的回憶說:“七月酷暑,夜晚和白天一樣悶熱。辦公和住房都在一間低矮的小房間內,隻有自帶的芭蕉扇,沒有電風扇,更沒有空調。小小的窗子,不開不行,開了也不行。窗外數步處的廁所,發出奇臭,綠頭蒼繩和嗡嗡蚊子,窗戶一開,似流水般全都湧進來了。好在我們中沒有一個女性,白天、晚上都是赤膊上陣工作,汗流如注,毛巾濕透得都擰出水來,汗水把水泥地濕成一片。晚上還照常工作到深夜。在夜深人靜之時,我們赤身**,在月光下舀出儲水缸的涼水衝涼,還相互戲稱是‘浪裏白條。‘“
330工程、也就是葛洲壩水利樞紐的建設,不僅是提高了長江上遊的水位、大大改善了航道,也不僅僅隻是讓水能變成了電能,可以造福人類;不僅僅是積累了建造三峽大壩的經驗,也不僅僅萬裏長江第一壩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風光秀麗的西陵峽口,自然風光和人工奇觀交相輝映,相得益彰,而是在於這個工程實現的是中國的百年夢想。從***的建國方略到***的三峽水電站的構想,可是隻有那個曾經寫下過“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的一代偉人才使得中國人完成了這一夙願,為美麗的中國曆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