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不高的鎮鏡山(6)(1 / 1)

不高的鎮鏡山(6)

六、葛洲壩的好處

站在不高的鎮鏡山上,放眼遙望長江,山高水闊、煙湧雲漫,葛洲壩巋然橫臥;遙望宜昌城區,繁花似錦、人流如織,正在書寫大城夢。葛洲壩就曾是一個夢,記憶著人們的渴求,激蕩過人們的情懷;夢想成真以後,它又是一個符號,凝聚著人們的心願和力量。葛洲壩不僅僅是萬裏長江第一壩、也不僅僅隻是一項世界級的偉大的水電工程,還是每一個中國人熱情、正義、忠誠、良知和信心、決心的象征,是真正屬於廣大老百姓的希望和訴求,也是看得見、*得著、每一個人都可以見證的中國夢。

在宜昌有一種奇怪的觀念:330就是330,與宜昌無關。這樣的觀念甚至延伸到那些所謂真實記錄曆史、其實在肆意篡改曆史的磚家叫獸的文章中。於是,我們看見了把這座城市的第一次繁榮歸功於宜昌開埠,卻不說因為太平天國的興起導致淮鹽斷運、川鹽開始大批抵宜,宜昌城外第一次因此千帆雲集,這裏成了川鹽的集散之地;於是,我們就看見把新中國的第一次宜昌城市騰飛歸功於當時的大三線建設,卻不知道正是因為330這個在宜最大的三線工程的上馬、葛洲壩工程的施工有力的推動了宜昌城市建設,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葛洲壩工程帶給宜昌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周所周知,在此之前,宜昌除了老城區,不過就是隻有兩條主幹道、人少東西也少、很多東西經常賣不出去的一個幾乎二十年一貫製的江邊小城。除了蔣委員長逗留過**,沒什麼黨政要人來過。幾乎是在330開工的**之間,宜昌一下子增添了十幾萬人,加上那些指望得到發展機遇的大中型企業的新建或者遷入,從小溪塔一直到伍家崗一下子就變得繁華起來了。鐵路修通了、機場忙碌了,在整個建設過程中,幾乎所有的黨政軍領導無一例外的都流水般的到過宜昌,這肯定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葛洲壩工程的建設,使得城市人口由原來隻有11。8萬人、建成僅僅7。6平方公裏的宜昌市,一躍成為一個城市人口45萬、建成麵積35平方公裏的沿江中等城市,形成了今天中心城區的基本輪廓。那些當時被征地的農民、參加工程後留下來的330工程技術人員和各種原因和理由留下的各路民工,都成為宜昌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的主要因素。人多生意自然好做,那些賓館、飯店、餐飲、服裝、服務和娛樂場所也就如同雨後春筍般的冒了出來。不服氣不行,不承認也不行,因為這就是事實。

1970年12月開始,為了保證330工程施工道路通暢,數萬宜昌人男女老少齊上陣,辟山填塘、築路建橋,從萬壽橋往東、沿東山西麓直至伍家崗白馬山下,苦戰45天修成了一條泥結路麵的簡易道路。東山大道順利通車,宜昌城第一次打開東大門歡迎葛洲壩的建設者。這就是如今被稱為宜昌交通主動脈、車流量最大、從葛洲壩石子嶺路到伍家崗五一廣場全長12200米、正在新建BRT公交專用線的東山大道最初的雛形。

據《湖北省宜昌地名誌》記載,老城區的沿江大道原為板橋河街、環城西路、爾雅街、南門外正街、濱江路、大公路、複興路等7條街道連通延伸而成。原來沿江道路的髒亂差從那些留下來的老照片上依稀可見。因為葛洲壩工程需要超大量的開挖,那些被挖出的泥土就被傾卸到宜昌城區沿江一線,再修建了護岸長堤,也就有了那條從葛洲壩公園到伍家崗白沙路全長11000米的沿江大道,也就有了號稱長江沿線最美的江灘--宜昌濱江公園。

還有那條在原來的漢宜公路的基礎上建成的夷陵路、也就是現在的夷陵大道,也是因為葛洲壩工程的新建,才逐步從鐵路壩(現在的夷陵廣場)延伸到三江橋的上橋處(現在的東湖一路)、再延伸到現在的東湖四路,成為18路、103路公交的起點站的。有趣的就是,東山大道、沿江大道、夷陵大道這三條中心城區最重要的交通主幹道都與330有關。

正確的表達應該是這樣的:330工程、也就是葛洲壩建設是新中國以來宜昌第一次發展機遇,三峽工程建設就是第二次發展機遇;隨著沿海企業的內遷、也隨著將宜昌建設成為省域副中心、特大城市的中國夢的口號,現階段就應該是第三次發展機遇。而這三次發展機遇和城市騰飛,無一不與葛洲壩集團、或者叫中國能建集團的發展壯大緊密聯係在一起,不管現在是城市人口過百萬,建成麵積達一百多平方公裏,GDP總量躋身於湖北第二、中部同等城市前三甲,請始終不要忘記,葛洲壩集團就是其中一支舉足輕重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