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不高的鎮鏡山(7)(1 / 1)

不高的鎮鏡山(7)

七、宜昌與葛洲壩

站在不高的鎮鏡山上,望著不遠處鱗次櫛比的的高樓大廈,望著截斷長江的葛洲壩,望著煙波浩渺的東流水,腦海裏總會閃現出滄海桑田這樣的感歎。在葛洲壩工程降臨這座城市前,宜昌僅僅隻是長江邊上的一座水路小城。現在無論走到哪裏,宜昌這個名字依然不被人所熟知,沒有襄陽和荊州的曆史悠久,可是就和寫了那部《宜昌鬼話》的蛇從革所說的一樣:在中國無論走到那裏,不知道宜昌沒關係,隻要說起330、說起葛洲壩、說起三峽大壩,就會婦孺皆知。殊不知,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的序曲每天19時正點播放葛洲壩的特寫鏡頭,那就是宜昌最大的榮耀。

宜昌不少市民至今仍不願承認葛洲壩區域是宜昌中心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難怪,葛洲壩集團是大型央企,在級別上屬於副部級,肯定高於宜昌這樣的三線城市;雖然在區域上屬於西陵區的管轄,可是葛洲壩有自己的公檢法司、有自己的水電燃氣、有自己的通訊公司,也有自己的文教係統,連每年的元旦長跑也是單獨組織,各路人馬穿戴整齊、舉著橫幅、喊著口號、載歌載舞的跑過由石子嶺路到東湖一路的東山大道和沿江大道屬於自己的區域。

不得不指出的是,1949年7月,宜昌解放以後,在以宜昌縣城為主設立宜昌市的時候,近郊的葛洲壩、黃草壩和西壩就屬於城區的範疇,這比1951年加入的巴芒店、朱市街、五龍和土門埡、楊岔路;1952年加入的漢宜、東山村時間要早得多;比1970年以後加入的白洋、艾家、點軍、沙河、伍家、花豔等鄉村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可是在老百姓的眼裏,宜昌就是宜昌、330就是330、電廠就是電廠,一座城市就奇怪的有了三個城市的並列。

宜昌人有自己獨特的語言,不屬於武漢話、也不屬於襄陽話,而是屬於西南官話中的**話,這一點和因為來自天南地北、交流起來不得不形成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普通話的葛洲壩人不同,這就是宜昌人值得自豪和驕傲的地方。可是當自己在外地求學或者工作的兒女回來全都變成了滿口的普通話,才知道自己是夜郎自大了;宜昌人很鄙視葛洲壩人四海為家的漂泊生活,可是隨著北漂和南下的興起,當自己的子女不得不到北上廣發展的時候,就不得不對葛洲壩的年青人直到現在還可以成為職二代、還有很不錯的薪酬的時候難免有些羨慕嫉妒恨,這也很正常。相對於330這個龐然大物,宜昌長期以來看起來像躺在葛洲壩的邊緣。

雖然三峽大壩也在宜昌,宜昌也打出了“金色三峽,銀色大壩,綠色宜昌“的口號,雖然那座更大的大壩距離宜昌僅僅數十公裏,但是時代變了,新的大壩和這個城市的關聯度越來越低,連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三峽大壩,也是從機場直奔現場,再從現場直奔機場,連宜昌中心城區也不逗留。這和330工程的時候完全不同,那個時候,領導人不是住在葛洲壩賓館就是桃花林飯店,在接見葛洲壩負責人的時候,也會親切地接見一下宜昌地市的主要負責人。如今這樣可以混個臉熟的機會沒有了,宜昌就從政治上被邊緣化了。

三峽修建的時候,改革開放了,工程技術先進了,施工條件改善了,世界最先進的機械在三峽工地比比皆是,就是運輸土石方的卡車,輪子的直徑都達到了2。2米,包括設備、甚至是用料都是通過專用公路從外國、外地運來的,與宜昌基本無關;330曾經用過解放軍值得驕傲的第1軍第1師,用過三個民兵師,單是簡單勞動力洋洋灑灑就是六七萬人,可是三峽最多時期,工程上馬的民工也不到1萬人,宜昌更多的繁榮僅僅依托於三峽大壩給鄰近的三*坪和茅坪帶來的大量臨時性的消費人群。人們更多地隻是把三峽工程掛在嘴邊,但和那座大壩的關聯度遠遠不如葛洲壩。所以,宜昌和葛洲壩區域也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