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鐵公與郭有明(3)
三、打擊異己
因為在何成浚身邊多年,對民國時期的官場有了極深的了解,知道首要之點就是要在平民百姓中間樹立勤政廉明的形象,所以上任之初,就在縣府(當年的縣府路、現在的獻福路,以前的公安局看守所,俗稱101,也就是現在的世紀歐洲城街對麵)門口豎立起“除暴安民“、“察吏扶民“的一對牌聯,口口聲聲說要做到“正大光明“。
可是不能不承認,在了解了宜昌的現況以後,趙鐵公就知道了“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的重要。當年的宜昌,“城頭變幻大王旗“很正常,兵來將往也很正常,可是1920年11月21日夜和1921年6月4日晚宜昌接連遭遇的兩次兵變和燒殺搶劫不僅震驚全國,也極大地打擊了宜昌的繁榮,威脅到有錢階層的切身利益,所以,當年宜昌的十三幫(宜昌的幫派,另文詳說)痛定思痛,經過多次協商,決定出資成立民團。
據劉梅森的《宜昌民間治安消防組織》一文中回憶說:“遭劫後,宜昌商會會長韓慎之徇商民所請,為亡羊補牢計,將全市大街小巷出入通道都裝上木柵欄,夜間關閉上鎖,責成更夫負責啟閉,以防不測;另一方麵,籌建了一支地方武裝,即在商會內成立商團。特向駐軍孫傳芳部洽購步槍400支,子彈數萬發。敦請隱居北鄉的全敬存為商團團長。“
全敬存是宜昌北鄉(現在的蓮沱、樂天溪、太平溪、鄧村、下堡坪一帶)人,清末留學日本士官學校學陸軍炮兵,回國到京報到,清官見他姓“全“,說是“咱們的人“,讓他當上了清廷近衛軍管帶,據說寫得一手好字,出版過《閑園詩存》,名氣很大,所以無論是各路軍閥都對他十分尊敬。成為商團團長以後,對部下訓練有素、紀律嚴明,自己斡旋與各路駐軍之間,加上熟人多,票子多,也就相安勿擾。和劉梅森的《宜昌民間治安消防組織》裏說的一樣:“故400人槍的小小商團雖在數千人的北洋軍隊防區之中,也能應付裕如。““川鄂各路兵馬雖多次在宜昌近郊作戰,而市區秩序仍能井然有致,這與商團的大力維持不無關係。“
當年的宜昌商會會長韓慎之與北洋軍閥首領吳佩孚計議,商量成立了一家濟宜公司,開始恢複征收**稅,“以濟軍用“,這就是特稅處。後來北伐軍來了以後也依然維持現狀,前文提到的煙土稅上附加二五,做宜昌地方建設公益事業經費的“油水“就來自於此。據侯叔軒在《清末民初宜昌麵麵觀》中回憶:“(煙土稅)每月按收入發薪以外,還給地方教育補貼,加上各項開支和上繳部分以外,每月達1000萬元。“那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不過當年的那400人的民團除了維持地方治安、防備不測的作用,也是一支不可小視的地方武裝,所以,趙鐵公上台之初,就對那支隊伍虎視眈眈,先是就公益捐辦事處的人選問題與五個區(當時的宜昌中心城區分為五個區)的地方紳士發生了爭執,而宜昌商界、教育界都和五個區的團總站在一起。可是胳膊擰不過大腿,趙鐵公上有何成浚撐腰,下有當地駐軍的支持,將五個區的民團統統解散,槍支彈藥沒收,並將五個區團總關押,準備押往省政府轉交法院懲處,罪名是“把持地方,魚肉百姓“,好在武昌法院找不到事實,以“不以起訴“了事。
不過,經過趙鐵公這樣的高壓打擊,宜昌的地方紳士嚐到了厲害、吃到了苦頭,也就不得不聽任他成立了直接聽命於縣政府的新的民團;這不僅給了宜昌的那些土豪劣紳一個下馬威,也為趙鐵公以後的貪贓枉法、橫行霸道、肆無忌憚打下了基礎,所以,***所說的“槍杆子裏麵出政權“意味深長,新的領導人上台,七大軍區司令全都出來表示效忠也是同樣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