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第十一課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1 / 3)

下篇·第十一課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1.給予是快樂的

在以色列農村,每當莊稼成熟收割的時候,靠近路邊的莊稼地四個角都要留出一部分不收割。四角的莊稼,隻要需要,任何人都可以享用。他們認為,是上帝給了曾經多災多難的猶太民族今天的幸福生活,他們為了感恩,就用留下田地四角的莊稼這種方式報答今天的擁有。這樣既報答了上帝,又為那些路過此地又沒有飯吃的貧困的路人給予方便。莊稼是自己種的,留一點給別人收割,他們認為,給予是一種感恩,給予是一種美德。

有人常說,自己不夠快樂,不夠幸福,其實是因為自己要求得到的太多,付出的太少。給予是快樂的。給予的越多,收獲的才會越多,快樂才會越多,幸福才會越多。因為給予並不是完全失去,而是一種高尚的收獲。給予,是一種幸福,因為給予能使你的心靈美好。

菲爾在聖誕節前夕收到了一輛新轎車,是他哥哥送給他的聖誕禮物。聖誕前夜,他從辦公室裏出來,看見一個小男孩正在看他的新車。小男孩問道:“先生,這是你的車嗎?”

菲爾點點頭說:“我哥哥送給我的聖誕禮物。”

小男孩吃驚得瞪大了眼睛:“你說這車是你哥哥白白給你的?天啊,我希望……”

菲爾當然知道他希望什麼,他會希望他也有一個這樣的哥哥。但是那?小男孩接下去說的話卻讓菲爾十分驚訝。

“我希望我將來也能像你哥哥那樣。”

菲爾吃驚地看著這個小男孩,不由自主地問了一句:“你願意坐我的車兜一圈嗎?”

“當然,我非常願意。”

車開了一段路,小男孩轉過身來,眼裏閃亮光,說道:“先生,你能把車開到我家門口嗎?”

菲爾笑了,這回他知道這個小男孩想幹什麼了,這個小男孩想在鄰居麵前炫耀一下,他是坐新轎車回家的。但是,這回菲爾又錯了。

小男孩請求他:“你能把車停在那兩個台階跟前嗎?”

車停後,小男孩順著台階跑進了屋。不一會兒,他背著腳有殘疾的小弟弟返回來了。他把小弟弟放在做下麵的台階上,然後指著車對他說:“弟弟,看那新車,是不是跟我剛才告訴你的一樣。這是他哥哥送給他的聖誕禮物,你等著,有一天我也會送你一輛新車。到那時候,你就可以坐在車裏,親眼看一看聖誕節櫥窗裏那些好東西了。”

菲爾下了車,把小弟弟抱進了車裏。那位小男孩也坐了進去。他們三個人一起渡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從那天起,菲爾真正懂得了給予是快樂的。

的確,給予的快樂是索取遠遠無法企及的,盡管有些給予顯得那麼微乎其微。可能隻是一句真誠卻不一定能夠實現的夢想,可能是一個遙遙無期的承諾,甚至隻是一個寬慰或讚賞的微笑,但這足以讓他人受益終身。隻因這給予多半是建立在坦蕩無私的基礎上的,因此這快樂就來得那麼親切和自然,那麼真摯而感人。

給予,是一種快樂。而且,這種快樂是發自內心的,是一種哪怕自己在病痛中也能感受到的心靜似水的快樂。徐小平說:“獲得是一種幸福,給予也是一種幸福,而且是持久的幸福。因為,為獲得而快樂,隻是一個人獨享的快樂;為給與而快樂,則是至少是給予者和接受者雙倍的快樂。”

劉倩是位醫生,薪水很低,來來往往的的病人卻並沒有讓她傷透腦筋。有一次,一位同事家中有急事需要回一趟老家,正在一籌莫展的時候,劉倩主動答應接她的班,病人中有一位患腦癌的,每天唉聲歎氣說自己日子不久了,還不如直接死了算了的一些喪氣話。劉倩不僅每天給他做按摩工作,檢查身體,還經常陪他談談心,說說話。過了幾個月,病人竟奇跡般地出院了。其餘的醫生看她日漸消弱的身體,擔心地問:“值嗎?”劉倩笑著說:“隻要我快樂就夠了。”

曾有一個城市清潔工,家境很貧寒,還要照顧年過六旬的父母,並且有一兒一女要撫養。但他每天還是樂此不疲地工作著,見到路邊的乞丐,還是會伸手給他一些幫助。有人不解地問:“他們可能會是騙子,你幹嗎要這樣做?”他會不以為然地笑著說:“如果騙子有困難,幫幫他們也算是做善事!”當汶川發生了大地震時,不少平時有些生活比較寬裕的人捐個四五百元,可他一口氣捐了三千元。這可不是個小數目,但他仍說:“也許我的錢能幫助他們改善一下生活,興許還能救活幾個小生命呢。”生活中有許多事令人感動,但請記住:隻要給予,就會快樂!

耶穌基督說:給予是快樂。美國聾盲女作家海倫·凱勒說到自己快樂的訣竅,也這樣說:“我發現生活很令人興奮,特別是你為他人而生活”。把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熱心,自己的善念,自己的技能,給予別人,快樂就會常駐我們的心裏。

舍得智慧: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我們在給予時會感受到他們的喜悅而發自內心地快樂,繼而讓愛傳遞下去,形成愛之鏈。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乎?給予是付出、奉獻,是一種快樂,能在不經意中撥動心弦,奏起美妙的和音。好人有好報,也許是給予帶給人快樂的最好的詮釋。

2.學會與人分享

當你擁有六個蘋果的時候,你會獨自把它們吃掉還是願意把其中的五個與他人分享呢?如果你獨自享用,你也就隻能吃這六個蘋果而已,如果你與他人分享,看似你現在吃虧,但實際上你卻能得到他人的友情,當他們有東西時,也自會與你分享,你就可能得到另外五種不同的水果,嚐到五種不同的味道,這樣還吃虧嗎?

培根說“一份憂愁與人分享之後你將得到一半憂愁,一份快樂與人分享你將得到雙倍的快樂。”與人分享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放大自己快樂的過程。懂得與人分享是一種大智慧。古人早已懂得財聚人散、財散人聚的道理,學會分享並不意味著自己失去什麼,相反會收獲友情、知識,也收獲了快樂。

有一位年輕人很有才華,他寫的文章很是受讀者的喜歡,與同事間的關係也很融洽,剛進報社的第一年他就得了大獎。但他慢慢地發現,社裏的同事,不管是上司還是前輩,都總是有意無意地針對他,他為此很是苦惱。他找到一位前輩,想從他那裏得到答案。原來,這位年輕人作品的獲獎,雖然他的貢獻最大,但也有很多同事的參與和幫助,在他獲獎後,除了上級機關頒發的獎金之外,上司也給了他一個紅包,還在公司裏當眾表揚了他。但他卻沒有感謝上司和同事的幫助,而是將所有的功勞歸於自己,獨享榮譽。人們可能都不會在乎分你多少獎金,他們在乎的是你不該貪天下之功為己有,不懂得與人分享。

“分享的幸福是雙倍的幸福,分擔的痛苦是一半的痛苦。”這是情感世界裏的一句致理名言,這也是生活的真諦。你將快樂作為幸福的實現方式,用每一步的快樂來詮釋終極的幸福,那麼快樂更應該懂得分享。

聰明的人懂得借與他人分享好東西之機,拉近自己與他人間的關係,贏得尊重,為以後更廣闊的交際打下基礎,而愚蠢的人,往往在獨享功勞、獨享榮譽、獨享快樂的時候,給自己帶來想不到的麻煩。人們常說:“把一個人的幸福給多人分享,就變成了多個幸福。”

在生活中,我們離不開分享的快樂,當我們去參加朋友的婚禮,去和他們一起分享喜悅之情,去給他們真誠的祝福。當我們去一個好的地方旅行,照了屬於自己的照片,和大家一起欣賞美景,也是一種享受。當我們得知一件商品,非常便宜又實用,去和身邊的朋友介紹,大家也會其樂融融。這樣的事情有許多許多,都是值得我們去回味、去享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