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完美是一個陷阱。我們就是這樣跌進完美自身所造成的陷阱裏,隻不過這種陷阱常常是以漂亮的麵貌招手出現,以良好的狀態開始作為引導,然後被日後的逞強、虛榮所代替,心理上漸漸地磨出了老繭,而自己渾然不知。
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一男人來到一家婚姻介紹所,進了大門後,迎麵又見兩扇小門,一扇寫著:美麗的,另一扇寫著:不太美麗的。男人推開“美麗”的門,迎麵又是兩扇門。一扇寫著“年輕”的,另一扇寫著“不太年輕”的。男人推開“年輕”的門——這樣一路走下去,男人先後推開九道門,當他來到最後一道門時,門上寫著一行字:您追求得過於完美了,到天上去找吧。故事當然是故事,但是說明一個道理:真正十全十美的人是找不到的,我們不要過分追求完美。
任何事情都存在兩麵性,隻要它在這個社會上存在,就有它存在和生存下去的理由和方式。所以,做任何事情甚至做人也都是這樣,千萬不要追求完美,這是不可能的,在經曆了更多的曲折和磨難以後,我們會深深地體會什麼叫做“中庸”,什麼是“平衡”,什麼是“折中”。
舍得智慧:
太過多的追求完美,實際上就是一種不完美!因為生活的確不是完美無缺的。我們越是極早地接受這一事實,就越能極早地擁有輕鬆的心態。追求完美或者放任自己的行為都是不可取的,一定要及早走出完美的陷阱。
3.原諒別人的錯誤
福萊說:“一個不肯原諒別人的人,就是不給自己留餘地,因為每一個人都有犯過錯而需要別人原諒的時候。”不原諒的本質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而原諒別人正是愛惜自己的做法。
能夠去原諒,需要將自己的注意力從別人的錯誤身上轉移,而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其實,你在心裏是否原諒別人的錯誤,對別人也沒有什麼影響,而對你自己卻有很大的影響。不原諒的話,你自己會變得怨恨、痛苦、難受。
如果我們是愛惜自己的,希望自己的內心是舒適的,那麼你便應該去選擇原諒,而不再讓自己的心理難受、痛苦。放下心中的怨恨,把自己從別人帶給你的負麵影響,傷害中解脫出來。
康林的一個朋友,這麼多年來,一直生活在憤怒、沮喪、仇恨和痛苦之中。康林和他的同學一起大學畢業,一起去一個公司試用。他們是無話不談的哥們兒,這之前,親如兄弟。
他們一起拜訪了一位大客戶,幾乎談成一單大生意。已經有了初步的意向,隻等第二天簽合同。康林和他的同學非常興奮,在宿舍裏喝酒慶祝。結果康林酩酊大醉,一直睡到第二天清晨。醒來後,發現他的同學不見了。等去了公司才知道,他的同學竟趁他爛醉如泥的時候,提前簽成那單生意。當然,所有的功勞都成了同學一個人的。
康林找他算賬。對方辯解說,喝完酒,心裏不踏實,所以打算連夜將那個合同搞定。想和他一起去,可直叫了他半個小時,也沒能把他叫醒。康林當然不信,可是有什麼用呢?因為那單大生意,康林的同學升了職,並一直做到部門經理;而康林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一直是公司的一個小業務員。
康林接受了事實,繼續埋頭苦幹,一年後也升了職。可他就是不能原諒那個同學。他和同學徹底絕交,拒絕去一切有他那個同學的場合。
後來,康林的同學多次找到他,跟他道歉。可是康林對同學的道歉總是置之不理。其實他自己也並不快樂,盡管他也升到了部門經理。可是同在一個公司,哪怕再小心翼翼,也難免會不期而遇。每到這時,康林就會把頭扭向一邊,臉色鐵青。
康林覺得自己很難受,本來犯錯的是他的同學,要受到心靈懲罰的也應該是那位同學。怎麼到最後,竟成了他自己?
朋友告訴他,因為心理有了太多的恨。如果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有了仇恨,那麼,你就會不快樂。朋友對他說,要康林原諒他?為什麼不能呢?事實上,這幾年來,康林一直在放大一種仇恨,而當一種仇恨在心中被無限放大,便變得根深蒂固起來。心中被仇恨占滿了,快樂放在哪裏呢?原諒他人曾經的過錯,其實對於自己,也是一種解脫。
最後,康林試著跟他的那個同學交流了一下。結果,多年的積怨一掃而光,他們再次成了康林。因為不必刻意回避一個同事,所以康林的業務做得一帆風順,並再次升了職。
其實,這個世界也並非十全十美,每個人都會犯錯,別人傷害了自己,很多時候可能是出於無心的。也許是那位同學的確喝多了,也許是因為年少無知,但不管怎樣,原諒別人的過錯就等於解脫了自己,原諒別人的過錯是一種美德。
是否原諒,表麵上看是個包容和胸襟的問題,其實,它是一個懂不懂得自愛的問題。在這樣的一個社會當中,我們必定會受到別人的很多欺負,傷害、冤枉,但我們千萬不要傷害自己。
古人雲:“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美國一位心理學家認為,寬恕與快樂緊緊相連,寬恕是所有美德之中的王後,也是最難擁有的。一個懂得寬恕的人,他的天地一定廣闊;一個懂得寬恕的人,他的精神一定充實;一個懂得寬恕的人,他的人生一定美麗。原諒是一種風格,寬容是一種風度,寬恕是一種風範。
聖經上有這樣一個故事:約瑟因得寵於父親,而招來兄弟們的不滿與嫉妒,兄弟們費勁心計最終把他以奴隸的身份賣到埃及。
在埃及奴隸主家裏,本來他的表現將會使他深受重用,卻無端遭到家主的妻子冤枉誣陷,結果他被判入監。在獄中他表現了自己解夢的能力,此事傳到法老王的耳朵裏,法老王正被自己每晚接連不斷的噩夢纏身,聽說有這樣一個能解夢的人,立刻把約瑟招到身邊,之後約瑟因為幫法老王解夢而被提升成為埃及的宰相。
而他在鄉間的哥哥們由於連年的饑荒,來到埃及購買糧食,不巧與約瑟不期而遇。約瑟也曾想過要置他們於死地,但他又想如果他們不賣他到埃及,他哪有今天的輝煌?雖然他們的初衷是要害他,但神卻為他開了另一個出路,使他得以高升,而百姓們也因此免去了饑荒之苦。
想到這裏,他的心靈創傷終於得到釋放。他完全把自己的心門敞開,非常平靜地接待兄長們,由於他的仁慈與寬恕,使兄長們感到非常慚愧,最後他與兄長們抱頭痛哭並且盡釋前嫌。
一位哲人曾說過,“如果沒有寬恕之心,生命會被無休止的仇恨和報複所支配。”當你還在為一件不快的事情而傷感、悶悶不樂的時候,當你正在處心積慮地想給那個冒犯過你的人施以報複的時候,當你正欲“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時候,當你正在製訂君子報仇的十年計劃的時候,當你暗藏殺機想對那些曾經誣陷過你、詆毀過你、加害過你的人進行報複的時候,不妨以寬恕的心態、寬恕的心境來麵對一切,隻有放下怨恨,才能升華自己。
如果你不會原諒別人錯誤又不懂得寬恕別人,那就會給自己背負上一塊大石頭,你的生活會變得孤苦伶仃、渺小卑微,深陷其中、不可自拔;而你學會了寬容就能夠騰出自己心靈的空間接納別人,別人也會願意接納你。
在人生的道路上,你要時刻警惕嫉妒、記恨、猜疑之心,更為重要的是,你要培養一個博大的胸懷,它能包羅萬象,這也為你的成功提供了一個豐富而龐大的後備資源。“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恰好說明大度者的性格及其命運,惟有性格大度的人會因其心胸、氣量、見識的遠大而能成大器。
舍得智慧:
人與人之間常常會因為一些彼此無法釋懷的堅持,而造成彼此永遠的傷害。佛說:“放下心中的怨恨,才能解脫。”寬恕別人的過錯,包含著這樣一個萬古不易的事實: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那麼,你就要保持一顆寬容的心,你才具有親和力,你的人生才有了無窮無盡的快樂。
4.看淡人生得失
人生在世,擁有和失去是常有的事情。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在尋找的同時,就必須付出代價。失去,本是一種痛苦,但也是一種幸福,因為失去的同時也有獲得。得到,本是一種快樂,但是在得到的同時,你也肯定失去了很多。人生就是這樣,不斷地重複在得與失之間。失中有得,得中有失,人們在得失之間度過了一生!
有一隻狐狸,看見圍牆裏有一株葡萄,枝上結滿了誘人的果實,狐狸垂涎欲滴,它四處尋找入口,終於發現一個小洞,可是洞太小了,它的身體無法進入。
於是,它在圍牆外絕食六天,餓瘦了自己,終於穿過了小洞,幸福地吃上了葡萄。可是後來它發現吃得飽飽的身體,讓它無法鑽到圍牆外,於是,又絕食六天,再次餓瘦了身體。
所以說,那個總數是一樣的,不是嗎?人生的得失總歸零。
不管你喜不喜歡,得與失總要伴隨你的一生。人生就是個不斷得失的過程,又常常是先有所失而後有所得,無所失便也無所得。失也壯美,得也輝煌,得失相依。
人生最大的失去,當是生命之燈的熄滅。我們的先賢早看得很清楚,“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具善,人道畢矣”。莊子說的更明白,生有生的苦惱,死有死的安樂,因而“古之真人,不知悅生,不知惡死”。莊子妻亡,莊子鼓盆而歌。把生死看得這麼透徹,還有什麼人生得失不能善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