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點燃真情火炬 在心靈碰撞中凝成永恒
你的心中有多少真心堆積的情感,它們就會化成多少潔白的羽毛,你潔白的靈魂便會成為有翅的天使,在上帝的花園裏種出最愛的花,送給睡夢中的戀人們;摘下最亮的星星,放在孩子們盼望長大的眼睛裏;為所有勞累了一天的母親在孩子們枕邊輕唱起最美麗的搖籃曲……真情是永恒不變的。
為生命畫一片樹葉
人生就像樹葉一樣經曆了新綠、翠綠、深綠,直到枯黃,然後葉落歸根。人年輕的時候,就好像新芽後的嫩綠樹葉,不斷地吸收著外界的陽光、水分和空氣,使勁往上攢動;慢慢地,從青年步入壯年,再到中年,渾身的綠開始變得厚重了,那是一種別樣的豐韻美,是一種不露而豔的成熟美。人的一生隻需要將屬於自己的那片綠葉盡量保持得圓潤和豐盈,而不必在乎這片葉子到底是掛在樹尖還是樹梢。
隻要心存相信,總有奇跡發生,希望雖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美國作家歐·亨利在他的小說《最後一片葉子》裏講了一個故事:
病房裏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從房間看見窗外的一棵樹,在秋風中一片片地掉落下來。病人望著眼前的蕭蕭落葉,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當樹葉全部掉光時,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畫家得知後,用彩筆畫了一片葉脈青翠的樹葉掛在樹枝上。
最後一片葉子始終沒掉下來。隻因為生命中的這片綠,病人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不知讀到這個故事的人有何想法。老人一直認為最後一片樹葉的落下也就是他生命的終結,這是老人在心底早已潛藏的“事實”,他用最後一片落下的樹葉來衡量自己的生命,這是在他心中已紮根了的信念,所以當最後那片樹葉一直沒有落下時,他就相信自己還能再活一段時間,至於這個時間有多長,故事是真是假,誰也無法論證,可他就是憑著內心的強烈信念而活了下來。
信念是人生存的勇氣和力量,一個人隻要有自己永恒的信念,連死都能麵對,還有什麼能阻擋自己去拚搏呢?然而這股永恒的力量,就像是不變的“誓言”,無形中默默督促每個人永不變遷地向著信念所屬的方向前行,哪怕是用盡身上的最後一絲力氣,畢竟人們曾很認真地努力過,也毫不猶豫地付出過。但試想一下,一個人要是失去了信念,也就是在不經意間喪失了信心和激情,消融了個性和勇氣,豈不是很可怕?
每個人成長曆程中都有著各自的信念,是這些信念鼓舞著人們步步前進,堅定著自己所追求的目標,然後去繼續各自不同的無悔人生,在人生的驛站一如既往地使自己更加完美、成熟、充實……
也許很多人都能體會這“一片樹葉的信念”,但在生活中,究竟有多少人能真正仰望自己心中的那一片小小的樹葉呢?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卻唯獨不能沒有希望。希望是人類生活的一項重要的價值。有希望之處,生命就生生不息!
智慧箴言
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卻唯獨不能沒有希望。希望是人類生活的一項重要的價值。有希望之處,生命就生生不息!
爬樓梯的人生哲學
有一則關於兩兄弟爬樓梯的寓言故事:
兩兄弟家住在一棟摩天大樓的第80層。
某天,整棟樓都停電了,而他們兩個恰恰沒有看到停電通知。這兩兄弟深夜下班回家的時候都傻了眼,此時,他們已有點疲憊,身上還背著沉重的大背包,他們的心理,是多麼想在家裏泡上一個熱水澡,美美地睡上一覺啊!
萬般無奈之下,兩人商量,決定一鼓作氣爬樓梯回家!兩人打起十二分精神,開始了漫長的爬樓梯行動。爬到20樓的時候,開始覺得背包很重了。兩人決定把背包存在20樓,等電梯恢複正常再回來取。
放下包袱,兩人頓覺輕鬆了不少,有說有笑地繼續往家爬。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爬到40?樓的時候,兩人已經很累了,就開始互相抱怨指責。哥哥埋怨弟弟為什麼不看通知,弟弟埋怨哥哥不提醒他看通知。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地爭吵,一直吵到60層。
到了這個時候,兩個人疲憊得連爭吵的力氣都沒有了,都理智起來,覺得還是安安靜靜地繼續爬樓。就這樣,他們磕磕碰碰,連滾帶爬地終於爬完了最後20層,到家了!他們都非常激動,80層樓啊!就這樣爬上來了這是多了不起的事!可是很快地,他們兩人都不約而同地啊了一聲:鑰匙忘在20樓了,在那幾個背包裏!
乍一看去,我們每人都會為這兩兄弟遺憾甚至會歎出聲來,辛辛苦苦地爬完了80層樓卻忘了帶鑰匙!這一大半天的折騰白忙乎了!
其實,細細想去,這故事說的就是人的一生。
80層樓其實就是我們人生的80個年頭。在人生的起初,每個人都是年輕氣盛、意氣風發的。我們每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心裏總是裝滿了太多的理想、抱負乃至許多個美麗的願望,這就是沉重的背包。但是我們有恒心有毅力,不怕艱難險阻,我們就憑這一鼓勇氣上路了!爬到20歲的時候,人開始走入社會,也學會認同規則了。覺得這個社會給了我們不少的負擔,我們自己奮鬥,已經疲憊不堪了,誰還會背著那麼多夢想呢?於是,我們都會無奈地選擇暫時放下夢想,等到生活無憂的時候再回過頭來撿起它們。所以,放下了這些夢想,就是解下了包袱,我們又開始輕鬆地往前走了。
日積月累,我們漸漸成熟起來,這時的爭鬥也越來越激烈了,身上的壓力越來越大,內心也越來越焦慮,所以,我們抱怨,抱怨生活對我們的不公。這就是到了這兩兄弟互相指責的時候,都覺得社會辜負就自己,都覺得自己付出太多,回報太少,自己內心倉皇猶豫,就這樣吵吵鬧鬧一路走來。
40歲以後,年到不惑,一切激情都過去了,現實還是現實,這時,人就開始疲憊、頹唐,互相扶持著再走。
到60歲,覺得晚年的時光是美好的,應該好好珍惜,“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到了人生晚景,還有什麼,好爭執的呢?還是靜下心來吧,不要再抱怨了。就這樣,終於走到了80歲。
但是,年華逝如水,青春已一去不複返了,20歲已經再也回不去了,驀然回首才發覺,人生是一條不歸路。
智慧
站在人生的終點站上,回首過去,突然之間悵然若失,才回想起自己這一生最寶貴的東西遺留在了20歲的行囊裏,那就是一直都沒有打開的夢想,就這樣徒然一身,帶著無限的遺憾走完了一生的曆程。
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感動
人性的美麗,人性的善良,其閃光點,往往不是哲學家闡述出來的,而常常是日常生活中一件普通的事情,在刹那間迸發出來的精神力量,讓人怦然心動。
一天,來自四麵八方的兩千多名誌願者,頂風冒雨,趕到某報業大廈的大堂,爭先恐後地參加骨髓驗血活動。他們的心願是那麼熱烈而單純,他們的感情是那麼執著而真摯。千言萬語化為一個樸素的行動,就是要為遠在大洋彼岸一個名叫餘健的素不相識的海外學子,以及無數像餘健那樣的白血病患者,盡力鍛造一個能挽救生命的“血誼”之鏈,幫助他們掙脫死神的黑暗之手,重新投入生命的燦爛懷抱!
這場景,讓人激動!因為在這一雙雙無私的援助之手中,人們分明看到,緊緊攥著的都是一顆顆熾熱的愛心。這精神,讓人震撼!因為從這一句句飽含深情的話語中,人們分明聽到,炎黃子孫是一家的心聲。
無疑,這隻是在我們這個日益走向繁榮、祥和、文明的社會大家庭中,每時每刻發生的無數讓人感奮的故事中的一個。
俗語說,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彙聚在我們身邊的這兩千多名誌願者,他們以自己實際行動展現出來的,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無處不在又讓人感奮不已的人間真愛與時代精神。這種情感和精神,體現在一種真誠的發自內心的行動上,人們稱之為奉獻。
奉獻是一種最無私最高尚的情操。人類社會的發展,如果沒有代代相承的奉獻精神,就不會有社會的進步。奉獻精神是與人類文明史相存共生的,是永恒的。
有人說,市場經濟就是一切向錢看,現在講奉獻過時了。這是一種偏見。事實上,伴隨著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與完善,伴隨著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正自覺追求在服務社會中實現個性的完善與自我價值的提升。這種完善與提升,與我們時代的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互相促進,攜手共進。
奉獻是偉大而崇高的。因此往往被人認為,隻有英雄行為才能稱得上奉獻。其實,這也是對奉獻的一種誤解。奉獻雖被人景仰,但並非可敬不可為,可慕不可行。
奉獻既是一種純潔高尚的思想境界,也是一種平凡樸實的精神。我們這個時代,奉獻其實無所不在,無時不有。魯迅先生說得好:“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在新的時期,奉獻精神有著多種的表現形式,更多時候是體現在日常的生活中、平凡的工作中。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向災區人民捐獻衣被,為失學兒童獻一份愛心,乃至在公交車上給老人主動讓座,都是奉獻精神的生動詮釋。如今,我們又看到,無數素昧平生的人,不分男女老幼,義務參與骨髓驗血,無私奉獻自己綿薄之力,為他人多創造一個生還的機會,這本身就是一種愛的奉獻、善良的升華、美德的弘揚。
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間將變成美好人間。白血病患者的呼聲,以及中華骨髓庫的困境,再一次激發了人們內心的真情與互助的友愛,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挺身而出,無私奉獻,擔當起一個現代社會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我們真誠地感謝這一默默無聞的群體。因為他們的行動,讓更多的人看到了無私奉獻的道德力量。
這種力量,永遠讓我們感動!
智慧箴言
奉獻,需要來自日常生活的厚重情感的支撐,需要共襄義舉的積極行動。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間將變成美好人間。
給心靈留個出口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當痛苦抑鬱充塞心靈時,我們需要為它找個出口:把陽光放進來,將陰霾驅散;把快樂放進來,將失意趕走;把幸福放進來,將痛苦驅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