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中原大戰之閻錫山(1 / 3)

閻錫山(1883年—1960年),字百川、伯川,號龍池,漢族,山西五台縣河邊村人。1905年在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1909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回國後曆任山西陸軍監督、新軍標統,參加反清活動。民國時期,曆任山西省都督、督軍、省長、北方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太原綏靖公署主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山西省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國防部部長。一級上將。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攻占太原後逃離山西,6月在廣州就任國民政府在大陸的最後一任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後赴台灣,任“行政院長”及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1960年病逝於台北。

??閻錫山

國籍中國

出生地山西五台縣河邊村人

逝世日期1960年5月23日

畢業院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主要成就統治山西達38年

別名字百川,號龍池

民族漢族

出生日期1883年10月8日

職業軍事家

曆史稱號軍事家

軍銜陸軍一級上將

人物簡介閻錫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軍閥。字百川、伯川。山西五台人(現為山西定襄縣)。光緒二十九年(1903)六月官費留日,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1905年在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宣統元年(1909)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回國後曆任山西陸軍監督、新軍標統,參加反清活動。

1911年武昌起義後被舉為山西都督。北洋政府期間支持袁世凱。

1917年,閻兼任山西省長,“一手抓軍政,一手抓經濟”,先後設立公私合辦的山西省銀行(1919年,祁縣富商渠家出資13萬兩)、太原兵工廠(1927年,與漢陽兵工廠、沈陽兵工廠並稱三大兵工廠)等諸多金融機構和軍工企業。

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在山西“清黨”反共,次年任第三集團軍總司令。

1929年參加討伐唐生智,被蔣介石委為陸海空軍副司令。

1930年與馮玉祥、李宗仁等倒蔣,失敗後逃往大連。

1932年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重新掌握山西軍政大權。“九一八事變”後支持蔣的不抵抗政策。抗日戰爭時期采取“抗日和日、聯共反共、擁蔣拒蔣”的兩麵政策。

1933年8月1日,他正式創辦了對山西現代工業發展影響深遠的西北實業公司,並出任總理,以實現其親自製定的《山西省政十年建設計劃》。抗戰後支持蔣介石與****作戰。

1946年內戰爆發,經過80餘次的作戰,國民黨軍的杜聿明、湯恩伯、顧祝同、薛嶽、閻錫山、胡宗南、王耀武等部,相繼受到不同程度的重挫。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攻占太原後逃離山西,6月在廣州就任國民政府在大陸的最後一任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後赴台灣,任“行政院長”及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

1960年病逝於台北。

2生平履曆【早期經曆】

五台少年

閻錫山1883年10月8日(清光緒九年九月初八),出生於山西省五台縣河邊村(今定襄縣河邊鎮)一個以經商為主的小地主家庭。九歲入私塾,讀過《三字經》等啟蒙讀物與部分四書五經。14歲輟學,隨父閻書堂(字子明)到五台縣城內自家開設的吉慶長錢鋪學商,參與放債收息及金融投機。1900年在一次投機中慘敗,負債兩千吊,父子二人被迫逃往太原躲債。金融投機雖然短暫,但卻為閻錫山後來進行政治活動積累了原始經驗。

留學入同盟會

1902年,在太原當店員的閻錫山,考上了山西武備學堂學軍。1904年被保送到日本留學,先入東京振武學校,畢業後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六期。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的影響下,他於1905年10月加入同盟會,曾會見孫中山並參與製訂了同盟會的“南響北應”的戰略決策,即同盟會在“南部各省起義時,須在晉省遙應”。從此,閻錫山登上了政治舞台。

掌握山西新軍

1909年,26歲的閻錫山畢業回國,任山西陸軍小學堂教官、監督。當年11月,奉召赴京參加陸軍部舉辦的留日歸國士官生會試,考列上等(分優上中三等),被賞給陸軍步兵科舉人並授予協軍校(相當少尉)的軍銜。當時陸軍部提出新軍協統以下軍官須以學生或帶過新軍者充任,閻錫山在幾個月之內即升任山西新軍第四十三協第八十六標教練官與標統(相當於上校團長)。在此前後,閻錫山同其他同盟會員秘密進行革命活動,把山西新軍的領導權基本上掌握在同盟會員和革命同情者的手中。

辛亥太原起義

辛亥後,在太原的同盟會員密謀響應,但因新軍有槍無彈(當局害怕起義收走了子彈),未能發難。1911年10月28日,第八十五標奉命出發南下平亂,領到了子彈,閻錫山等同盟會員當即決定起義。29日晨,該標同盟會員楊彭齡、張煌等宣布起義,公推管帶姚以價為起義軍總司令。起義軍攻入城內,殺死山西巡

馮玉祥、蔣介石、閻錫山合影撫陸鍾琦,成立軍政府,公推閻錫山為都督。

朝廷驚恐,立即命令第六鎮統製吳祿貞率部鎮壓。吳本向往民主革命,先前曾參加過唐才常的自立軍反清起義和華興會的長沙起義,早已是個革命者,此時準備聯合山西民軍在北方革命,遂邀閻於1911年11月4日在娘子關會晤,商定共組燕晉聯軍,吳任大都督兼總司令,閻任副都督兼副總司令。閻即派兵一營開赴石家莊,與第六鎮官兵共同截斷京漢鐵路,扣留了清政府運往武漢前線的軍用物資,阻止袁世凱入京就任清政府內閣總理大臣,並擬揮師北上推翻清廷。袁恨之入骨,收買吳的衛隊長將吳刺死,燕晉聯軍的雄圖大略遂告失敗。1911年11月15日,清政府改派張錫鑾為山西巡撫,並命曹錕第三鎮進犯山西。1911年12月13日,清軍攻占娘子關。閻錫山采納同盟會員景梅龍的建議,決定分兵南北,繼續戰鬥。閻率民軍一部北上綏遠,曾攻克包頭、薩拉齊並向歸綏(今呼和浩特)進軍;副都督溫壽泉率民軍一部南下河東,配合山西民軍攻克運城、絳州並圍攻臨汾,在後方和側背對清政府構成極大威脅。南北議和結束、清帝退位以後,閻錫山於1912年4月返回太原,仍以都督名義掌握山西的軍權。

參加辛亥革命是閻錫山一生中最光彩的一頁。孫中山於1912年9月視察太原時曾說:“去歲武昌起義,不半載竟告成功,此實山西之力,閻君百川之功。……倘非山西起義,斷絕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閻錫山夤緣時會登上都督寶座並獲得如此評價,在國內是僅有的一人。

【政治謀略】

擁袁稱帝保存實力

閻錫山袁世凱的真麵目,早為一部分革命黨人所認識,吳祿貞就是其中之一。閻錫山在吳祿貞的勸說下,與吳共組燕晉聯軍,出兵石家莊,一時在北方造成強大的革命聲勢。但當吳祿貞被刺後,閻的態度立即起了變化。

1911年12月初,南北議和已經開始,袁世凱違約派第三鎮進攻山西民軍。在大軍壓境麵前,閻既懾於袁的威力,又對袁抱有幻想,遂同意同盟會員景梅九的建議,致函袁世凱謂,如果袁能“協同軍民,顛覆帝製,然後敷政共和,與民更始”,則擁袁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南北議和後,閻由歸綏地區南返,行至忻州,收到袁不許他繼續前進(即不承認他為山西都督)的電令。在這種情況下,閻錫山認為袁手中不僅握有重兵,而且將接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整個政治天平已傾斜到袁的一邊,於是一麵請求孫中山給予支持,一麵派人向袁輸誠;又在建都問題上站在孫中山的對立麵,讚同袁世凱建都北京的主張,並聲稱“以形勢論,以事實論,以對內對外論,目前自無舍北就南之理”。篡奪了辛亥革命勝利果實的袁世凱,看到閻錫山不同於其他同盟會員,遂任命閻錫山為山西都督。從此,閻即主管山西。

①改組國民黨

閻錫山1912年8月25日,同盟會等5團體正式改組為國民黨,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出席並與楊增新、張繼、李烈鈞、胡瑛、王傳炯、溫宗堯、陳****、陳陶遺、莫永貞、沈秉堃、鬆毓、褚輔成、於右任、馬君武、田桐、譚延闓、張培爵、徐謙、王善荃、姚錫光、趙炳麟、柏文蔚、孫毓筠、景耀月、虞汝鈞、張琴、曾昭文、蔣翊武、陳明遠一起被推舉為參議。

由於袁世凱對革命黨人恨之入骨,閻遂於1913年春宣布脫離國民黨;繼而又根據袁11月4日的命令,飭令山西“各縣知事將國民黨分設機關一律解散”,並聽任袁派到山西的爪牙金永(山西巡按使、民政長)肆意打擊、迫害以至殺害同盟會員。所以,袁於1914年6月改各省都督為將軍之時,又任閻為同武將軍,令其督理山西軍務。

1915年袁世凱陰謀稱帝,閻錫山首先向籌安會提供經費銀幣二萬元,接著又連電勸進,把辛亥革命貶低為“新舊弟嬗時代之權宜手續”,認為“以中國之情決不宜沿用共和製度”,“非厲行軍國主義不足以圖強,欲厲行軍國主義非先走君主立憲”不可,要求“廢共和而行帝製,以帝製而行憲政”,並懇求袁“以大有為之才,乘大有為之勢,毅然以救國救民自任,無所用其謙讓”,而登基稱帝。袁閱後喜不自勝,批複“頗有見地”。袁稱帝後,於12月21日封閻為一等侯。

②發布討袁檄文

袁世凱倒行逆施,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蔡鍔、唐繼堯等在雲南成立護****,發布討袁檄文,向北京進軍之時,閻錫山仍站在袁世凱一邊,致電北京國務院,聲稱“滇黔等省竟以少數地方二三首領擅立政府,私舉總統,實屬破壞大局,不顧國家”。當袁就護****反對帝製征詢各地大員意見時,閻指斥唐繼堯等為“不忠不義不仁不智”之徒,懇請皇帝“褫革唐繼堯、任可澄、蔡鍔等官職榮典,宣示罪狀”。1916年3月,當袁被迫撤銷帝製後,閻猶通電要求滇黔諸君“痛加悛悔”,否則他將把護****將領“視為公敵,與眾共棄,願效前驅,以伸撻伐”。

閻錫山擁戴袁世凱稱帝,可謂不遺餘力。後來他竟然說,這乃是根據孫中山的指示,為了保存北方革命力量而采取的措施。

閻錫山韜光養晦保境安民

①晉軍全軍覆沒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的統治局麵並未改變,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閻又依附於段,在重大問題上惟段之馬首是瞻。

1916年7月,閻改任山西督軍,一麵排擠打擊異己,使省長孫發緒和沈銘昌難以處事,相繼離職;一麵賄請內務總長湯化龍為其說項,又稱段為師,遂得於1917年9月兼任省長。從此,山西的軍政大權集於閻之一身。他響應段祺瑞馬廠誓師,曾出兵反對張勳複辟。段重新執政後,拒絕恢複被袁廢棄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就任陸海軍大元帥,下令討伐段祺瑞。閻卻站在段的一邊,電促馮國璋等抗擊護法軍,並派晉軍第一混成旅長商震率部赴湘參戰,結果全軍覆沒。

②三不二要主義

閻錫山擁袁稱帝與反對護法的相繼失敗,迫使閻錫山接受教訓,奉行“三不二要主義”,即“不入黨、不問外省事、不為個人權利用兵,要服從中央命令、要保衛地方治安”。後來他概括為“保境安民”,要求“與鄰省聯絡,使能不為我患,或竟鄰疆樂與合作,進而為我用,代我禦侮”。至1924年,他多次拒絕參加軍閥混戰,使山西維持了數年的和平與安定。對內,閻以興利除弊為施政大要,於1917年10月發表“六政宣言”,成立“六政考核處”,推行水利、蠶桑、植樹與禁煙、天足、剪發(男人剪辮子),後來又增加種棉、造林、畜牧,合稱“六政三事”。1918年4月以後,閻又推行積極發揮民眾作用的“用民政治”,提倡發展民德、民智和民財。閻認為行政之本在村,又推行“村本政治”。他改編村製,以5戶為鄰設鄰長,25戶為閭設閭長,村設村長,代行警察職務,加強行政管理;頒布《人民須知》和《家庭須知》,宣揚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內容的封建倫理道德;又整理村政,頒布《村禁約》,設立村公所、息訟會、監察會、人民會議等機構,對販賣和吸食毒品、窩娼、聚賭、偷盜、鬥毆、遊手好閑、忤逆不孝等壞人進行感化教育和處罰;成立“保衛團”對青壯年進行軍事訓練。山西暫時出現了社會比較安定、生產有所發展的局麵,河南、山東、河北等鄰省的災民大量湧入山西,尋求安居樂業之所。山西曾獲得了“模範省”的稱號。

閻錫山表麵上韜光養晦,暗中卻在擴軍備戰。他修建了可以大量製造步槍、機槍、大炮和彈藥的兵工廠,又把軍隊由民國初年的4個旅擴編為17個師。

【雄踞華北】

第二次直奉戰爭

山西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閻錫山自覺羽毛豐滿,便“站”在娘子關上窺測形勢,伺機而動。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閻出兵石家莊阻截直軍北上,促成段祺瑞出任臨時執政。1925年12月,打退了國民軍總參議續桐溪策劃的建國豫軍樊鍾秀對山西的進攻。1926年3月,又將占領山西雁北地區的國民軍逐出山西,並將自己的勢力擴展到綏遠。

國共合作

閻錫山在此期間,國共兩黨實現合作,籌劃進行北伐。國民黨極力爭取閻錫山,雙方關係開始改善。1925年,國共合作的國民黨山西省黨部在太原成立。閻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張作霖的威脅和拉攏下,對北伐采取坐山觀虎鬥的態度。北伐軍於1926年7月誓師後,直指湘鄂,摧枯拉朽,很快打垮了吳佩孚;接著又取得贛、閩、浙、皖、蘇的勝利,孫傳芳潰不成軍。大勢所趨,北伐奉張,已是指日可待。閻看到這一形勢,乃於1927年6月6日就任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懸掛青天白日旗。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追認這一職務,並於6月29日推閻為該會委員。7月7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又任閻為委員。7月15日,閻指揮晉軍出兵石家莊。9月29日閻錫山誓師討奉,在京漢、京綏沿線與奉軍激戰。但是國民革命軍一時未能北上,奉軍乘勢大戰晉軍,傅作義部被圍涿州,雁北地區被奉軍占領,山西處境危殆。閻指揮晉綏軍牽製了相當一部分奉軍,對北伐全局來說在戰略上具有重要意義。

蔣介石北伐

蔣介石下野未及半年,於1928年初複出後,以繼續北伐統一全國為目標,看到雄踞山西的閻錫山有舉足輕重之勢,乃竭力拉攏:1928年2月28日,國民政府任命閻為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總司令,3月7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任命閻為太原政治分會主席,3月9日國民政府又任命閻為山西省政府主席。當月,蔣介石統率北伐軍對奉軍展開全麵進攻,第三集團軍轉守為攻,收複大同,占領保定,並向京津進軍。此時第二集團軍馮玉祥部人多勢眾,蔣故意拉閻抑馮,於6月4日通過國民政府任命閻為京津(後稱平津)衛戍總司令,並讓第三集團軍部隊先行入京,天津亦和平接收。至此,閻錫山在北伐中掌握了晉冀察綏四省和平津兩特別市的軍政大權。10月19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任命閻為內政部長(由趙戴文代理)。閻錫山從此與蔣介石、馮玉祥、李宗仁齊名,成為雄踞華北的軍閥。1929年3月召開的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閻雖未出席,但仍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四、五屆連任)。

【兵敗中原】

編遣會議

閻錫山1929年初,國民黨召開編遣會議。蔣介石擬利用編遣全國軍隊之機削弱異己,首先任命閻錫山為蒙藏委員會委員長,以孤立馮玉祥和李宗仁。閻在各方討價還價聲中,曾提出有利於蔣的編遣方案。3月15日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部被撤銷,而代之以第三編遣區辦事處後,閻成了光杆司令,方知上當受騙,遂聯馮以辭職並以相偕出洋相要挾。6月25日馮玉祥抵達太原,閻竟然將馮軟禁以自重。蔣閻雙方函電往來,討價還價。7月23日,國民政府特派閻為西北邊防司令長官,閻以“此時對外對內不宜設此官”為由,拒絕就職,並於8月27日辭去山西省政府主席以試探。1929年10月28日,國民政府任命閻為陸海空軍副司令,但蔣聲稱“在中央有職務者不得再兼省職,國務委員應在京,無事不得離職”。閻知蔣為調虎離山,推諉不就;後在各方人士敦促下,始於11月5日就職,但並不到南京視事。

蔣閻關係惡化

當年12月,唐生智聯閻倒蔣,閻暗中首肯。在唐發出通電後,閻見其未將已名列於首位,在趙戴文等人的勸阻下,出爾反爾,轉而與張學良等通電擁蔣反唐。蔣令討唐軍均歸閻指揮,閻於1930年1月3日親赴鄭州指揮作戰。蔣為消滅政敵,密令何成浚與河南省主席韓複榘相機捕閻。此計被閻的部下竊聽電話獲悉,閻乃化裝遄返太原。

此後,蔣閻關係進一步惡化,雙方厲兵秣馬,準備決戰。閻將晉軍擴充為10個軍、4個保安縱隊、4個騎兵師和7個炮兵旅,共約20萬人;並與馮玉祥達成諒解,資助軍費送馮回陝,馮指揮所部共同行動。

1930年3月14日,原第二、三、四集團軍將領57人,通電擁閻為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張學良為副總司令,出兵討蔣。4月1日,閻、馮、李在駐地分別宣誓就職。閻在就職通電中,揭露蔣將國民黨變為“一人之化身,專製獨裁,為所欲為”,致使“黨不黨,政不政,國不國,民不聊生”,“猶複迫我以武力,助其鏟除異己”,說自己不得已“應軍民之請求”。以戰爭手段重建黨國。國民政府則於4月5日下令免去閻錫山本兼各職並通令緝捕,國民黨中常會亦決定永遠開除閻錫山的黨籍。劍拔弩張,在津浦、隴海、平漢線上雙方陳兵百萬的中原大戰隨之全麵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