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當前社會保障統計指標體係研究的成果創新
當前我國從社會保障統計指標體係從研究理論、實踐、統計資料三個維度,分析社會保障統計指標體係的構建主線和體係構成,為中國建立新型社會保障統計提供理論和設計參考,推動國際社會保障統計標準的建立及其國際比較。當前的研究成果如下創新:
提出國際社會保障統計標準問題。成果全麵分析了國際社會保障統計現狀,認為當前各國及各國際組織有關社會保障的統計口徑差別主要集中在三方麵:一是社會保障本身包括的項目內容和形式不同,二是政府對社會保障管理的方式和範圍不同,三是社會保障行政管理費是否包括在內。由於沒有國際通用的社會保障統計標準,社會保障統計信息難以進行對比,嚴重影響著社會保障的國際比較研究,並製約著世界各國社會保障方向道路的選擇,理論界亟須加強對國際社會保障統計標準的研究。
提出中國社會保障統計轉型命題和發展趨勢預判。成果係統梳理了中國社會保障統計曆史與現狀,指出中國計劃經濟時期以生產統計為主,從1986年開始國家統計年鑒中增加了民政福利救濟統計,1990年增加了保險福利費統計,2001年增加了失業保險和基本養老保險統計,2007年社會保險取代保險福利統計,連同公共財政中不斷增加的政府社會保障支出統計,我國單位保障向社會保障轉變的新型統計體係初步形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未來的中國社會保障統計勢必成為一個獨立的統計大類。
厘定社會保障統計的內涵和外延,提出調整有關部門分工的建議。成果提出中國社會保障統計應包括10類內容,涵蓋五大部門。與理論規範相適應,應將醫療救助和教育救助統歸民政部門管理和統計;新農合統歸人社部門管理與統計;職業介紹統計從就業與工資大類中分出,與失業保險合並組成就業保障統計;勞動關係等勞動管理內容排除在社會保障統計之外;實行國家統計局的綜合統計與民政、人社、住建、衛生、財政五部門的分項統計相結合。
提出以社會保障統計信息需求為主線,以分類分層為重點,以第三方立場設計社會保障統計指標體係的總體思路。成果探討了社會保障統計指標體係的理論基礎,指出社會保障統計指標體係的建構要服從於人的發展的最終目標,滿足政府、社會、民眾和理論研究的需要。中國近期社會保障統計體係建設的著力點是:社會保險統計以健全為主,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統計以規範精練為主,財政社會保障統計以協調銜接為主,住房保障統計以加強建設為主,就業促進統計以體係歸類為主。
提出四重社會保障統計指標體係,並進行實證檢驗和修正。成果以描述反映、監控管理、理論研究、績效評價四大功能需求的複合為邏輯主線,以製度覆蓋、待遇水平、負擔程度、財務可持續、政府貢獻比、公眾滿意度為核心,設計了包括29個核心指標和39個基礎指標在內的四重社會保障統計指標體係。厘清其中三個基本分類的複合:一是理論標誌與實踐標誌分別采用,二是城鄉與社會保障內容的複合分類應“先項目、後城鄉”,三是基本與補充兩個層次社會保險與其項目的複合分類應“先層次、後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