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江舟談玄 5(2 / 2)

儒學個人服從社會有其缺陷,就像讓孔孟和荀子一塊去治理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的韓國,這個韓國也是要被滅掉的。不尊重自然客觀規律,是儒學的缺陷。

社會自有社會的規律,道家失之於否認社會。

早期儒學有很深的經學致用的原則,因此追求修身、立業的儒學人士,和追求修生養心的玄學人士比,顯出一分的鄙俗;玄學人士一切求之於心,顯出一分輕薄。

而儒學第二次改革是在隋唐之後,隨著“鋼”的普及,莊園經濟沒落,人們學習儒學,不再能輕易地當官或治人,儒學向修身、安命發展。從隋唐後,荀子的儒學逐漸向思孟儒學轉變。孟子的“義”被深刻引入社會,唐人以韓愈為首發起了開除荀子,拔高孟子的運動。

儒學慢慢的演化成主講“德”的哲學。學習儒學的首要功能是學習修身,安身立命。這一時期後,思孟哲學被深入挖掘。

宋明理學主要探討“德”,以孟子的性善為起點,推導出性本善,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假定‘性本善’為起點,推理出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

講,人的本性是善德,要把善德的一麵全部挖掘出來(窮理盡性);認清這些善德(致良知),並且人的行為要圍繞著人的善德(知行合一)。

在社會治理上,更加深入挖掘孟子的義,在自然村、宗族圍繞著義來治理,仍然采用無為之治,儒教僅以孝‘義’作為對村民的約束。

我們今天知道的孔孟儒學,是宋之後的孔孟儒學。在宋以前,孟子的地位非常低,到了元朝,《孟子》才成為十三經中的最後一本入選者。而荀子在唐以前的地位非常高。從韓愈開始儒家掀起了開除荀子的運動。

我們驚奇的發現,孟子崛起的過程正是士族最後徹底衰亡的時代。為什麼?為什麼?!

孟子在宋代被豎立起來,不是他自己變得高深了,也不是人們突然讀懂他了,而是社會需要他了。在貴族被中國社會徹底拋棄之後,不管是上層還是社會最底層都失去了原有的‘秩序’。這樣‘義’被深刻引入社會。‘義’在社會上層引申為‘忠義’。

而‘義’在社會底層開放出正義之花。我們知道封建社會是無力管製到農村的。一直走的是農村自製的路。隨著士族在社會中消亡,宋朝之後的小農社會的農村中,宗族長老既沒有士族的法律特權,又缺少管製村民的財力、人力和威望。‘義’成為其管製村民的倫理基礎。‘義’在這時起到了‘法’的基礎。社會出現更高一級的公正。淡定點兒,我們不能以今天對‘公正’的心理準繩來衡量他。

道家的道側重於自然,儒學的道側重於社會。二者雖有抵觸,卻更多的表現為互補。因此中國兩千年的思想是儒道媾和的。

怎麼還用這麼難聽的詞。筆者說西方文明是自由派媾和宗教。因為兩方雖然知道離不開對方,可是誰得勢了就會去批判另一方。

而儒道並存兩千年,早在西漢儒學就被道家嘲笑為‘腐儒’。而儒家則幹脆把道家清一色都劃入法家。因為指鹿為馬的法家早就臭了,劃入法家使他們不批自倒。

總的來說,道家突出一點,社會更加自由,粗獷一點;儒家突出一點,更加公正一點。

總的來看儒道兩家還要搭幫走下去。你要造個潛水艇,用社會的仁義‘道’做指導是不行的。我的孩子老是考鴨蛋,將來可能成為自己的負擔,咱也不能把他扔到垃圾堆上。

儒家遵循個人服從社會規律。形成以仁義為道德體係的社會觀。道德是個人利益對集體利益的妥協,是人對社會的妥協。因此道德不是自然存在的,是由人們的認知水平決定的。因而儒學隻是道德的一個流派。

曆史上成功的道德標準有儒學道德、佛教、基督、******教道德等等。好像沒有資本主義道德···

我們在上一章探討了玄學的世界觀,本來這一章該探討玄學的社會觀。由於玄學核心是個人服從自然規律,這就缺失了社會觀。可是沒有社會觀有不行。玄學要求人們自由放達,可是莊園中的奴隸和部曲也都自由放達,那樣士族們就去喝西北風了。因此玄學又急切需要一個社會觀來指導莊園生產。

而在玄學興起的時代,道教和佛教道德還沒有成功的例子,可以看到的成熟的社會觀隻有儒學,因此玄學隻有硬著頭皮賴上儒學。

如何把儒學社會觀納入玄學體係,成為玄學開啟後第一個重大課題。下一章我們繼續探討玄學的社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