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抽象雕塑的一點議論(1 / 1)

關於抽象雕塑的一點議論

三官殿

作者:翁劍青

雕塑是時空的思維與表現。時空並非為人類所造就,但卻為人類所認知、運用和表現。對於時空的形態及其意蘊的表現,從來都是雕塑藝術不曾停息的探索對象與領地。相對於空間形體的記錄與再現的寫實性雕塑而言,抽象雕塑所呈現和追求的是藝術家對於非再現(非具象)世界的時空形態,以及由此而顯現的對於自然宇宙和內心世界的認知與審美的觀照,它超越了自然主義及古典的寫實主義對於外在視覺形象的記錄及情節性、主題性的表述。由此,抽象雕塑藝術的形式語言、審美方式和價值判斷,成為以西方為先導的20世紀初期至中期的現代主義藝術的重要內容和經驗。抽象藝術在近一個世紀的文化曆程中,諸如在音樂、文學、繪畫、雕塑、舞蹈和建築領域均成就了非凡的探索與成就。它成為人類現代文化創造中的重要形態、思維與情愫的彰顯。

抽象雕塑從歐陸來到中國大陸的曆史,主要是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20世紀80年代至今,它對於中國的雕塑界、繪畫界、建築界和設計界等領域均有著前所未有的影響和促動,使得中國藝術界在觀察、理解和表現世界與自我的方式和方法上,有了不同於以往的嚐試、探進與收獲。這不能不說是中國藝術在全球化、現代化語境下步入現代藝術世界所需要進行的“補課”和“融入”。有意味的是近二十多年來,西方的抽象藝術曾多次來中國展出,中國當代藝術家的抽象性作品也多次參與國際間的美術交流,雕塑界亦不例外。我以為,這種必要的“補課”和“融入”既意味著中國美術界在藝術本體層麵上的學習與自我拓展,也意味著中國藝術文化的現代性與社會思想的現代性發展相協調和照應。這是大時代風景中的一個景別的閃現。

盡管抽象雕塑的現代發端來自西方,但作為對於時空形態的非現實性感悟以及超越紀實方式的表達,卻在中國古已有之。如魏晉時顧愷之“畫論”中的“氣韻”說、唐代司空圖的《詩品·雄渾》中的“超以象外”說、王昌齡的《詩格》對於“意境”說的開啟,以及清末民初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對於古代詩歌理論中“意境”說的繼承與光大。這些均說明國人自古以來對於形象、意象及境象的思維與表達中,充滿了能動性、超越性和創造性的追求和能力。其中對於“象”與“意”的哲性思辨和超然的詩性追求,均值得我們今人學習與繼承。然而西方的現代抽象雕塑的誕生並不僅僅來自於純粹的人文科學,而是植根於18世紀以來全麵的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影響,以及受到現代數學、製造學、機械學、心理學及精神醫學等方麵的發展成果的影響。此間所形成的抽象與移情、抽象與象征,以及抽象與表現等問題和討論範疇,均在西方的學術界和藝術界形成了重要的研究和創作成果。這對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藝術學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時代意義。

中國當今的雕塑藝術已經有了巨大的發展,並在國際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地位和影響。但就抽象雕塑而言卻起步較晚,若較抽象繪畫在中國的呈現也較為滯後(如上紀30~50年代吳大羽先生的抽象繪畫已在中國教授和展示)。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一,是中國傳統雕塑在20世紀初期之前尚沒有脫離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及敘事性雕塑的屬性及概況;其二,是由於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和整體文化的現代化滯後,使得現代雕塑藝術的多元、多維度發展缺乏社會基礎條件;其三,是由於中國現代建築與設計文化的整體性滯後與保守,使得中國雕塑藝術的現代轉型和自我突破,變得困難重重;其四,是由於中國的藝術教育和國民的現代審美文化沒有得到長足的變革與多元的培育,使得絕大多數公眾,包括沒有經過現代藝術教育的知識分子,對於抽象藝術和抽象雕塑的接觸與欣賞變得稀有和艱難。然而,時代畢竟在發展,中國的藝術教育和藝術創作隨著物質和文化環境的演化而不斷變化,而今有更多的藝術家和普通人走到了抽象藝術的學習、創作與欣賞之中,尋求到不同以往的藝術經驗和審美享受。以短短的30年跨越了上千年都沒有主動涉足的藝術領域,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的演化與飛躍的過程。其重要性已經遠遠超出了雕塑的抽象與否或雕塑可否抽象等問題。

我以為,每個人往往是自己觀念的奴隸,而一旦他(她)跨越了自身固有的認知就可能打開一片嶄新的天地。思維與行動是如此,藝術與生活也是如此。當我們不再去辨析古代與現代誰更美好,西方與東方誰更偉大,具象藝術與抽象藝術誰更優越之時,恰是我們更可能懂得欣賞、懂得包容和懂得世界的無窮性之時。當我們邂逅此屆“解構與建構——中國抽象雕塑藝術展”的展品之際,讓我們靜下來,伴著自己的呼吸和心律去自由地徜徉在藝術家們奉獻的非凡之中吧。

責任編輯吳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