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裏阿尼的繆斯
域外傳真
作者:餘鳳高
浪漫詩人和藝術家在意的往往不是活個長壽,而是有一段美好的愛情。英國幾位著名浪漫主義詩人喬治·拜倫(1788—1824)、波西·比希·雪萊(1792—1822)、約翰·濟慈(1796—1821)都隻活到二三十歲,拜倫留下了一句著名的自白。一次,他對一位朋友說,他希望早早死於肺結核,“因為(那時)夫人們都會說:‘瞧那個可憐的拜倫,死的時候都那麼的迷人’!”因為肺結核病人終日低熱,臉頰上總是有淡淡的紅色。像拜倫、濟慈一樣,意大利藝術家阿梅迪奧·莫迪裏阿尼(Amedeo Modigliani,1884—1920)也患有肺結核,也隻活到三十六歲,而且一生窮困潦倒。但是他以他的才華,不但贏得秀美的天才女詩人的情感,且有異常豔美的女藝術家為他而殉情。他大概也該是死而無憾了吧,雖然藝術史將深感惋惜。
莫迪裏阿尼生於意大利海濱城市裏窩那的一個猶太商人的家庭,母親的祖先都是頗有學問的知識分子,父親原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但不幸1883年陷入破產。阿梅迪奧是他們的第四個孩子,出生時正值父親的商業遭遇災難性的崩潰。本來,破產會讓他們一無所有。但是根據一項古老的猶太法律,債權人不得掠走孕婦或初生兒母親床上的物件,家裏才得以讓有意藏匿在床頭的最有價值的資產保存了下來。
莫迪裏阿尼和他母親關係密切,直到十歲,他都是由母親教育。從十一歲患胸膜炎之後,健康問題就始終困擾著他。幾年之後,發作傷寒。十六歲,肺結核發作,病倒了。
莫迪裏阿尼天性喜愛藝術,主要是繪畫。他沒有正規學畫,但從小開始亂塗亂畫的時候起,他便認定自己“已經是一個畫家”了。對繪畫的愛使他第二次胸膜炎複發、發高燒的時候,不斷譫語,說他最想要看的是佛羅倫薩皮蒂宮和烏菲齊美術館裏的名畫。於是,病一康複,母親就帶他外出旅遊,去了南方的那不勒斯、卡普裏和羅馬,然後再去北方的佛羅倫薩、威尼斯,觀摩那些地方的建築、雕刻和繪畫作品。母親是要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兒子的藝術才能,使他能將藝術作為他畢生追求的使命。因為在兒子十一歲那年,她曾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孩子的性格特點尚未定型,我說不上,我認為他會怎麼樣。他顯得像一個被溺愛的孩子,但他不乏才智。我們隻好等著,瞧在這個蛹殼裏麵會是什麼。或許是一個藝術家。”
於是,母親就照著這個方向,希望造就他成為一個藝術家。十五歲那年,母親開始讓他正規學畫,為他注冊進了裏窩那繪畫大師古列爾莫·米歇爾的藝術學校。1902年在佛羅倫薩進一個或叫“免費裸體繪畫學校”的“美術學院”,但不久就去威尼斯學習,一直留至1906年冬去巴黎。
莫迪利阿尼早期賞識的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繪畫,尤其是意大利錫耶納城的幾位畫家的作品,這趣味一直持續他一生。到巴黎後,他開始對保羅·塞尚的後印象派畫作感興趣。他最初主要接觸的是法國詩人安德烈·薩爾蒙和馬克斯·雅各布,還有畫家巴勃羅·畢加索。一年後,認識了保羅·亞曆山大。亞曆山大是一位大夫,在巴黎購置了一座房子,他有很多先鋒派藝術家的朋友,這些貧困的藝術家都常去他那兒。他是最早認識莫迪利阿尼畫作的價值、最早購買他的作品的人。莫迪利阿尼的畫也都放在他那裏。也是他,在1908年說服莫迪利阿尼,讓他的五或六幅畫作在“獨立沙龍”展出。1909年,莫迪利阿尼見到羅馬尼亞的康斯坦丁·布朗庫西。布朗庫西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雕刻家,他建議莫迪利阿尼學習非洲的雕刻作品,從中獲取啟示。莫迪利阿尼接受了他的意見,並在自己的雕刻作品中進行創造性的實驗。他1912年在“秋季沙龍”上展出的八具石雕頭像,形體的伸長和簡化,反映出他受非洲雕刻的影響。大約1915年,他又回到繪畫上,但是作為一個雕刻家的體驗,對他的繪畫的風格起到根本性作用。他雕刻的人物頭像,修長的頸項和鼻子,簡化的形體和長卵形的臉,成為他畫作的特征。
莫迪利阿尼來巴黎後,在科蘭古路租下一個工作室,從事素描、雕刻和肖像畫創作。他不是職業藝術家,他一般隻為朋友、藝術界人士畫像,如畢加索、雅可布、讓·科克托,或者為鄰居、仆人和模特兒畫,不取酬勞,所以生活一直貧困。他一般都是在一個陌生人麵前坐下,從衣袋裏取出畫板和鉛筆,不征求對方意見,花三分鍾畫出一幅肖像,簽上自己的名字,鄭重其事地遞給主人:“送給你,請我喝一杯苦艾酒作為交換。”他每天都這樣來解決吃喝問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亞曆山大和別的幾個朋友都上前線去了。莫迪裏阿尼也要求上前線,但當局拒絕了他的要求。於是,他的畫沒有人買了,隻有在法國藝術經銷商保羅·紀堯姆,尤其是波蘭詩人利奧波德·茲波洛夫斯基的幫助下,才賣出幾幅。貧困加重了他健康的惡化。就在他最需要得到安慰的時候,他的女友貝阿特麗絲·哈斯丁斯離他而去。
貝阿特麗絲·哈斯丁斯是英國作家和批評家艾米麗·愛麗絲·黑格(1879—1943)的筆名,她生於倫敦,在南非長大,戰前移居巴黎,寫過幾本書。因為是馬克斯·雅各布的朋友,便成為巴黎女藝術家中的一員。
貝阿特麗絲·哈斯丁斯是一個十分漂亮的女子,她潔白的皮膚,綠色的眼睛,時常穿一身黑色的連衣裙,熱情而又富有文化知識。但這個人對感情非常輕率。她是雙性戀者,曾和英國社會思想家、基特爾社會主義的刊物《新時代》唯一的編輯阿爾弗雷德·理查德·奧雷奇一起生活,以不同的化名在《新時代》上發表文章。她同時又是新西蘭女作家凱瑟琳·曼斯菲爾德和英國女畫家珀西·溫德姆·劉易斯的同性戀人。
二十六歲的莫迪利阿尼是一個標準的意大利式美男子。他麵色蒼白,臉刮得光光的,眼睛溫柔多情,態度文質彬彬,即使穿一身破衣服,也像一個王子,女人們總是盯著他瞧。可以說,沒有一個女人見到他後會不喜歡他的。
1914至1916年間,貝阿特麗絲·哈斯丁斯和莫迪裏阿尼合住蒙帕納斯的一個公寓套房,在莫迪裏阿尼創作的時候,做他的模特兒,兩人產生奇特的戀情。兩年裏,莫迪裏阿尼雖然也從貝阿特麗絲·哈斯丁斯的身上獲得靈感,為他創作出多幅畫像,但同時,他總是經常因與她的感情纏繞和糾葛而煩惱。兩人交惡之後,貝阿特麗絲·哈斯丁斯完全不顧應有的修養,竟公然謾罵莫迪利阿尼是“一個複合人物。一頭豬玀和一顆珍珠。”貝阿特麗絲·哈斯丁斯的這種態度,讓真心對待莫迪裏阿尼的阿赫瑪托娃異常氣憤。
安娜·安德烈耶芙娜·阿赫瑪托娃(1889—1966)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作為和“俄羅斯詩歌的太陽”普希金相對應,她被稱為是“俄羅斯詩歌的月亮”。
繆斯原是希臘—羅馬宗教和神話中的九位女神或是其中的某一位,她們有的司掌詩歌,有的司掌戲劇,有的司掌舞蹈,等等。如今稱某女性為“繆斯”,是指她會激發某個文學藝術家的創作靈感,她本身未必有什麼文學藝術的創造。如今,大概極少有像阿赫瑪托娃那樣的女子,能真正稱得上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