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威海文登同城化發展的動力機製及協作路徑探索(1 / 2)

威海文登同城化發展的動力機製及協作路徑探索

政府與公共管理

作者:徐文潔

摘要:在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區域合作將成為城市發展戰略的主導方向。本文以撤縣(市)設區的文登與中心城市威海市為例,分析了威文同城化的基礎條件和動力機製,並提出文登與中心城市如何優化城市拓展空間,合理進行資源配置、促進城市一體化發展的相關建議和發展路徑。

關鍵詞:同城化 區域合作 中心城市

同城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鄰的兩個(兩個以上)城市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由於經濟社會聯係日益密切,導致城市間的行政間隔逐漸淡化直至消失,資源和要素能夠跨區域的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實現優勢互補、聯動發展,最終使兩個或多個城市達到同城效應。同城化是我國城市發展進程中產生的一個新概念,是城市一體化理論在我國的一種深化形式。

1.威文同城化的基礎條件和動力機製

1.1 威文同城化提出的背景

2014年3月18日文登撤市設區,標誌著文登進入威海市域增長核心地域,融入威文同城發展戰略。威海市十四次黨代會提出了威海市的空間發展格局為:加快中心崛起,強化兩軸支撐,推進環海發展、完善一體化布局。文登市撤市設區是順應威海城市化發展趨勢的重大舉措,提升威海發展綜合實力的迫切需要,構建市域一體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文登實現更高水平發展的戰略選擇。

1.2 威文同城化的基礎條件

區位一體。威海市下轄3個縣級市,文登離威海市最近,文登市區按直線距離距威海市區僅36公裏,青威高速公路、桃威鐵路、309國道以及港港連接線與威海相連,交通聯係方便。文登經濟開發區與威海工業新區的建成區空間形態上幾乎連為一體。

山水相連。威海市和文登山水相連,一脈相承。米山水庫在文登境內,承擔著威海水源地的功能。昆崳山位於兩市邊界地區,兩市承擔著共同保護昆崳山生態環境的任務。

產業相依。威文兩市產業的互補性較強,文登是威海市的先進製造業和藍色產業基地,是威海工業經濟最強勢的板塊。文登與威海的大企業、大集團的對接合作,大力發展上下遊關聯產品和配套產業,主動擠進威海產業體係。威海市作為市級中心城市,同時也為文登提供了科技、商務、金融和現代服務業支撐。

人文相通。威文同屬東夷文化區,受衛所文化和兵營文化的影響,塑造了當地人民敢拚敢闖的精神。長期以來形成的地緣、親緣和文緣優勢有助於產生共同的歸屬感與認同感,為兩市間開展同城化建設提供了獨特的曆史文化基礎。

1.3 威文同城化的動力機製

1.3.1 城市間經濟社會空間的融合

相關研究表明,特大城市的擴散效應隨著人口和經濟的增長呈現階段性的特征,在人口超過100萬的階段,大城市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共同作用。人均可支配收入在4萬元之內,處於擴散的初期,屬於生產性擴散。

2012年威海市區65萬人,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630元。威海市規劃2030年要發展成為100萬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7萬元,因此,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威海將處於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共同作用,生產性擴散的時期。威海市定位為國際性海濱旅遊度假地,人居精品海灣城市,麵臨產業升級換代,基礎工業向外轉移的問題,需要在市域內拓展產業空間。

1.3.2 地方政府的積極推動

不管是在行政區經濟模式下,還是在經濟一體化模式下,城市經濟競爭都是不可避免的。威海受到來自諸如青島、煙台等城市強烈的競爭壓力,要想在區域發展格局中脫穎而出,需要與文登、榮成聯合發展,提高中心城市競爭力。因此,威文兩地政府為了共同應對外部城市競爭壓力,在同城化問題上表現得十分積極。

2. 威文同城化的區域合作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