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齊國的輔弼大臣管仲所著《管子》一書,總結了古人的相地經驗,以地理環境和經濟實用為出發點,提出了要根據不同地形來擇居和建築。《管子》:“天氣上,地氣下,萬物交通。”“昔日,桓公問管仲曰:‘寡人請問度地形而為國者,其何如而可?’管仲對曰:‘夷吾之所聞,能為霸王者,蓋聖人也。故聖人處國者,必於不傾之地,而擇地之肥饒者。鄉山,左右經水若澤,內為落渠之瀉,因大川而注焉。乃以其天材,地之所生,利養其人,以育六畜。
天下之人,皆歸其德而惠其義。……此所謂因天之固,歸地之利。內為之城,城外為之郭,郭外為之土閬。地高則溝之,下則堤之,命之曰金城。’”管仲的《管子》一書堪輿論點論述即成為後世堪輿理論的重要內容。
第七節 秦朝的地脈龍脈之說
秦始皇一統天下,為顯大國天子之威權,統治者大興土木,營建宮殿。秦始皇認為豐鎬之間本是帝王之都,有帝王之都的形勝王氣,於是在渭水南邊的上林苑中建造浩大的阿房宮。由此,出現了“地脈”觀念和龍脈之說,所謂的地脈“就是龍脈與王氣、天子之氣。
據《史記·蒙恬列傳》記載,秦朝大將蒙恬曾受命督修萬裏長城。秦始皇焚書坑儒,挖了孔子老林,駕崩於山東文登市“一線天”山腳下。胡亥(即秦二世)為謀奪皇位,與指馬為鹿的趙高密謀,矯詔蒙恬自殺。蒙恬在臨終前一開始想不明白,“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後來,終於想“明白”了:“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裏,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他把自己的死歸咎為在築修萬裏長城時斷絕了山脈即“地脈”。這是堪輿學中“龍脈”理論的最早實例,由形勝王氣、龍氣、天子之氣的阿房宮也被與大漢天子劉邦爭奪天下的霸王項羽認為秦始皇的阿房宮建在龍脈上有天子之氣,為滅秦,一把火把阿房宮燒得片瓦不留。由此,地脈的“龍脈”觀念也成了後世堪輿學術的重要理論基礎。
秦朝時期,墓葬吉凶的觀念也開始大行於世。人們相信“地脈”之說,地有靈氣,也必然會接受墓地可禍福後人的觀念。《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有秦始皇為自己建造陵墓的過程:始皇始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徙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睳,宮觀百官奇器珍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通過《史記》敘述看出,秦始皇對於自己的陵墓建造,從他即位時就開始營建,後一統天下後更動用了七十餘萬人,竟然鑿穿了三層地下水,曆時數年才完成。秦陵修建在驪山西麓、灞水之邊,地勢高敝,表麵上符合堪輿原則,但具有高深堪輿之術的呂不諱,時任丞相,為報舊仇,欺謾秦始皇,把皇陵建在驪山西麓,頭偏斜枕灞水、渭水,此偏出山脈,水脈。堪輿學中,雙魚峽稱謂去魚,主凶險;垂珠峽稱為偏斜,主大凶,金魚佩峽為偏出之脈,主大凶,流星峽為偏斜之脈,主大凶,偏斜枕灞水、渭水、主犯浸頭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