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文: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既獻泰成,乃降專惠,!巡遠方。登於繹山,群臣從者,鹹思攸長。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功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世無萬數,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複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箸經紀。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令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禦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製曰:“可。”注:繹山:指嶧山。
四大書院:嶧陽書院、孤桐書院、子思書院、春秋書院。
五大奇觀:空中樓閣、涼水盆、雲砌橋、小魯台、八卦石。
八卦石八段錦:夕照拾萃、巍峨穿雲、靈官在此、泉湧瀛州、萍水雲瀾、路轉溪頭、駕鶴仙遊、子不語碑。
八大山門:有鶴門、接引門、靈岩侯閣、南天門、風雪門、五朝門、天靈門、登雲自茲門。
九龍洞:盤龍洞、臥龍洞、祖龍洞、烏龍洞、白龍洞、乾隆洞、回龍洞、飛龍洞、寶龍洞。
十二福地:太平興國寺、衲雲庵、通明天宮、尹氏廟、碧桃庵、嶧陽書院、邾文公祠、聖水泉、大龍口、碧雲庵、紀王棚、徐八寨。
二十四景:五華峰、甘露池、白雲宮、觀海石、插花石、紀子墓、丹丸峰、仙人棚、爐丹峪、大通崖、蓮池、日石、隱仙洞、南華觀、魚池、金仙庵、半山亭、孤桐書院、鍾石、鼓石、書門、來鶴庵、紀王城、船石。
二十四名石:子孫石、元寶石、五巧石、桃花石、蛙石、鴿子樓石、蕎麥石、虎皮石、靜石、風煙石、鸚鵡石、袈裟石、枕石、神雀石、鳳翔石、神豆腐石、馬嘴石、魚石、象牙石、擎天柱石、海豹石、破天砥礪石、鬥天右、絕巔石。
三十六洞天:朝陽洞、古僧洞、雲遊洞、齊天洞、妖精洞、抱元洞、桃花洞、太子洞、響水洞、呂祖洞、妙光洞、郗公祠、鳳字洞、老君洞、珍珠寶洞、泮池洞、梁祝讀書洞、愁雲洞、銀錢寶洞、飛來洞、神女洞、桐葉洞、迷魂洞、三皇洞、萬人洞、柴胡精洞、甘泉洞、唐人洞、桃仙洞、天齊洞、龍堂洞、翁石洞、醫靈洞、蛇蠍洞、蟠桃洞、皇姑洞。
自然美
一是石美:那參差嶙峋、玲瓏剔透、被地理學家稱為當今世界之奇觀的海蝕石,自不待說,滿山遍峪如禽如獸、靜動有之的怪石則數不勝數,使嶧山缺了雕琢,多了野趣。怪石如龜、如魚、如兔、如冠、如丸,子孫石、元寶石、五巧石、駱駝石、鸚鵡石、試劍石、八卦石……象形之惟妙惟肖,遠眺、近視、上仰、下俯之變幻無窮,千姿百態,使人歎為觀止,難怪遊人無不被大自然的神奇所折服。故嶧山與中華五嶽相比,其主要特點是石巧。
二是洞穴、泉水美:山上,磊磊巨石之下,有許多天然洞穴,據考察,有名洞穴144個。諸洞大如廣庭、小如鬥室、縱橫通達、曲徑通幽、深邃莫測;且洞多有泉水,每每東北風起,百泉湧漲,雲氣洶湧,“嶧山戴帽”,大雨來到,其情景尤似仙山。
三是神話傳說美:女媧煉五色石神工補天,而將滾滾亂石疊成嶧山;梁山伯、祝英台求學於“梁祝洞”;貞婦明誌的“舍身台”;“金鍾化作石”;“騎鶴隱仙”升天去……千百年來,人們借物寄情,把許多美好的憧憬和願望變成種種神話傳說,曲折離奇,令人陶醉。
嶧山還是道家活動的場所,甚得曆代達官顯貴的垂青。多有慷慨解囊捐資修山之人。
經過曆代慘淡經營,山上建有五大奇觀,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七十二廟宇,宮殿廟庵數百楹,瓦縫參差,錯落山間,碧瓦紅牆,十分壯觀。
嶧山桃木如意
桃木在我國信仰和民間文化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幾千年來桃木就有辟邪和鎮宅之說,據《典術》載:“桃木乃五木之精,仙木也,能壓邪氣。”“如意”起源於俗稱“不求人”的搔背工具,後逐漸演變為一種象征祥瑞的器物。如意之名,即如人之意。表示吉祥順心,萬事順意,幸福安康。
嶧山之陽產孤桐,以製作琴瑟而聞名,《詩經》《書經》《史記》等很多典籍中對嶧陽孤桐均有記載,可惜譽滿天下的孤桐在一場通天大火中絕跡了。清雍正年間,鄒縣縣令王爾鑒決心以桃代桐,彌補人們感情上的遺憾。他別出心裁地讓人們把桃核包在泥團裏,向澗穀彈射,次年春,果然長出許多桃樹,三五年後已是桃花滿山開了,春風吹過,花瓣飄飄揚揚,形成“嶧山紅雨”的奇觀。王爾鑒興奮異常,揮毫寫出了傳誦至今的《嶧山種桃》絕句“天半嶧峰簇錦霞,孤桐老後補桃花。沃根不用人間水,紅雨春風到萬家。”嶧山桃樹秉承嶧陽孤桐的傲骨,形態蜿蜒俊美,木質剛勁,木體清香,紋理清晰且深淺不一,溫婉細膩,適合做各種工藝品。嶧山桃木如意精選上乘桃木枝,采用傳統工藝,手工雕琢而成。其優美的外形設計獨具匠心,圖案吉祥,雕刻精細,把玩手中,心中頓有稱心如意的感覺,極具欣賞和收藏價值,實為家庭必備,是饋贈賓朋、收藏、居家裝飾的上等佳品。
梁祝讀書在嶧山
同窗三載的深情,十八相送的纏綿,最後雙雙化蝶的淒美……梁祝纏綿感人的愛情故事在中華大地上廣為流傳,常有人把“梁山伯與祝英台”譽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而梁祝的故裏究竟在哪裏?也一直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千古之謎。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公布梁祝傳說源自濟寧市,並將為梁祝傳說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梁祝讀書在嶧山的說法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
從春秋到南北朝時期,前後有1000餘年時間,嶧山一直都是鄒縣縣城所在地,政治、經濟、文化都很發達,山上曾建有春秋、子恩、嶧陽、孤桐四大書院,是儒家的重要講學地。相傳祝英台女扮男裝,與梁山伯在此讀書多年,至今仍留有梁祝讀書洞、梁祝池、梁祝祠、梁祝求學舊址等曆史古跡。
從旅遊專線進入嶧山,在嶧山風景區派出所對過,就是梁祝讀書洞和梁祝池的舊址。其中“梁祝讀書洞”五字為明代萬曆年間鄒縣縣令王自瑾題刻。洞內東西長10米,有天然石桌石凳,可坐可臥。洞內有兩泉,東泉曰“鳴心泉”,西泉曰“梁祝池”,泉水清澈叮咚,可飲可盥。傳說當年梁祝二人因私塾先生回家奔喪,放了他們一個月的假,二人出來散心,終於尋到此洞,連呼“真乃仙境也”,並經常在此乘涼讀書。
嶧山從東路遊覽,可以清晰地看到嶧陽、孤桐兩處書院舊址。據梁山伯祝英台墓記碑文記載,當年梁祝二人,就是在這裏“同詣嶧山先生授業”,“晝則同窗,夜則同寢,三年衣不解,可謂篤信好學者。”嶧陽書院為清代乾隆年間重建。據書院前碑記記載,原書院正殿三楹,左右平房,東西兩配房各三楹,大門三楹,內有“嶧陽書院”的四字碑。後曆經戰亂,當前隻能從留存下來的半米寬的石頭地基上想象當年的盛景了,從殘破的四字碑碑座上也隻能隱約看到一個“院”字。孤桐書院殘存的遺跡則更少,隻有幾塊條石和看不清字跡的殘碑散落在淒淒荒草間,令人扼腕歎息。
自孤桐書院上行約半小時,在隱仙洞一側就是梁祝祠的舊址了。據記載這裏曾有一古建築,大殿牆基長15米,寬6米,為元朝始建,殿內曾供有元朝人製作的梁祝二人的漢白玉雕塑。每年陰曆二月初二,四鄰八鄉的百姓前來趕廟會時,許多婦女就會在此上香許願。
“梁祝”祠立於何時又何時湮滅,已無從知曉。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人們不僅視“梁祝”為忠貞愛情的象征,甚至寄予他們“濟世救民”的神聖功能,今日看來雖可笑,細想去倒也符合老百姓的傳統心態,浪漫之中,老百姓追求更多的還是現實感。隻可惜,如今隻剩下了配殿和大門的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