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山(十八)(3 / 3)

嶧山上有關梁祝的傳說還有很多,“三問石”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處,三問石為兩方相依相偎的巨石,一大一小,屹立於嶧山東區,當地老百姓都稱此為“馬嘴石”。傳說當年梁祝同遊嶧山之時,來到這兩方巨石麵前,祝英台看這兩方相依巨石甚像情侶,暗自感動,便問梁山伯,“梁兄看這兩方巨石形似何物?”其實她心中已然自有答案,隻是想看看梁山伯的心意罷了。豈料梁山伯讀書甚是精通,此事卻略顯愚鈍了。“我看,甚像馬嘴。”祝英台搖頭,“再看,像何物?”“可否像玉米?”祝英台皺眉撅嘴,“梁兄,你再好好瞧瞧,到底像什麼?”梁山伯冥思苦想好半天,忽然一拍腦袋,“哇,我知道了,一定是它了!”祝英台麵露喜色,趨向前來,“像什麼?”梁山伯很認真地說:“像木魚!”這下祝英台不高興了,她言自語道:“你真是敲不響的木疙瘩。”轉身拂袖而去,隻留梁山伯還呆在那兒自言自語,“像什麼呢?就是兩塊大石頭呀!”……於是這兩方巨石遂得“三問石”之名。其實梁山伯的第一個答案也是很形象的,隻是這個名字未能猜中祝英台的心意罷了。

嶧山長期以來尤其是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聚焦了各界各階層的眼球。CCTV《走遍中國》欄目組在嶧山現場拍攝了梁祝讀書遺址,並拍攝了梁祝嶧山讀書曲目等。參加第三屆“走進孔子國際攝影大展”的美國職業攝影家協會主席傑克·瑞茲尼克,意大利攝影藝術聯合會展賽部主任蒙奇·西爾瓦諾,國際攝聯EFIAP英國圖片社總裁保羅等來自美國、法國、英國、意大利、比利時、日本等國和中國大陸、香港、台灣的50多位著名攝影家到嶧山采風,用鏡頭留下了許多精美的瞬間。

梁祝傳說也罷,事實也罷,“梁祝”留給人們的美好記憶不會改變,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更不會改變!梁祝讀書在嶧山的說法不會變,嶧山成就了這對才子佳人,可以說嶧山是“梁祝愛情的搖籃”,是“蝴蝶升起的地方”。相信人間有真愛的人們,一定會將這曲愛情悲歌繼續傳頌下去,讓嶧山自然山水見證他們永恒的愛情!

嶧山古會

“二月二,龍抬頭”,也是鄒城市嶧山古會的第一天。鋼山街道後八村舞龍隊參加了“一三年登嶧山,祈福保平安”活動,在嶧山腳下擂鼓祈福,舞起長龍,不僅舞出了精氣神,更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舞龍現場氣氛熱烈,為嶧山古會增添了新視點、新風味。

道教與嶧山道教既是一種社會曆史,又是一種宗教文化。從曆史資料的記載看,有的認為道教起源於老子,葛洪則認為是起源於“二儀未分”之時原始天王,種種推斷,使道教的起源問題變的真假難辨,撲朔迷離。道教正因為有了這些錯綜複雜的神秘麵紗,才吸引著我們一步又一步地向她走來。

從一統天下的秦王朝開始,以法家思想為指導,實行嚴刑峻法,企圖借暴力鎮壓來維護其統治,且又迷信神仙方士,大搞神鬼祠祀,希圖王權永世。可其統治轉瞬間為農民起義所顛覆,故漢初統治者又推崇“清靜無為”的統治思想和“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實行所謂的“黃老政治”。

嶧山石刻道的原始目的是以追求長生不老、修道成仙為主要目標。道教理論的形成主要是神仙思想和道的學說的總結和延展。《山海經》裏就有關於不死之國不死之藥不死之人的諸多記載,一些養生之術、強體之術、延年之道和玄奧之士真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如彭祖、容成、陸通,他們“常食桂芝,善導引行氣,或能善導補之事,取精於玄犢”,在驚濤拍岸、飛沙走石、上天入地的玄幻術和方士學究的鼓噪和幫道,又加之帝王為了千年江山永固,長生不老而推崇至致。《黃帝四經》《黃帝泰素》《黃帝陰陽》《黃帝銘》《老子鄰氏經傳》《老子傅氏經說》《說老子》《道德經》等傳世經史為道家思想和道教興盛奠定了世代傳承的理論基礎,從而成為有別於其他宗教的魁首教係,才有了中國現存的黃道吉諱和求生長福、養生保健、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益蜀驅邪累、累德增善的道家文化。

當然在黃老之學的發展過程中,其文化、思想、道製、藝術不斷為人們所吸引、采用及不斷延伸,其中墨子就由其獨特的視覺吸收和拓寬了黃老學說的思想和空間,著出了《天誌月鬼》等道家思想和學說,葛洪謂之:外治經典,內修道術,精思道法,想像神仙。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道教早期經典《太平經》的許多思想,十分明顯地帶有墨家思想的明顯痕跡,可以說墨家學說對道教信仰和思想廣大也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

從道教早期的《太平經》《參同契》問世到東漢後期的五鬥米教與太平道出現,從而使天師道教流傳於大江南北,晉代道教由民間步入上層,以趙王倫的謀士孫秀為代表,趙王倫還拜了道士胡沃為太平將軍,以招福佑。其實,自商周以來,術士步入高層者數不勝數,其中最有名者商周丞相薑尚,甚至連諸葛孔明也不能避嫌。晉代道學進入了高門市胄,大批高級士族加入道教,其中最有名的有錢塘木氏,琅琊孫氏,王氏,範陽盧氏,高平郗氏,會稽孔氏,丹陽葛氏,陶氏等等。從東漢末期道教的不斷分化和鬥爭,一直到魏晉道教的改革和整頓,道教向著完善化、製度化、規範化方麵發展。

北齊周出現了樓觀道,它的發展成為這一時期的鼎盛教係,到了隋唐,道教得到了空前發展,並為統治階級的政權穩固和鞏固起到了一定作用。並對道觀的修繕和道經的撰錄給予了大量的支持和財務撥付,同時出現了眾多知名道士如矛山宗的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樓觀道的岐鄆、尹文操、巨國珍及天師道的張陵一以及知名的道教學者孫思邈、成玄英、王玄覽、李榮、李鑒、張萬福等。道教在唐末的安史之亂、農民起義和五代十國時期受到了重創,許多道觀被毀,藏經被損,散失殆盡,為道教發展史上一次空前浩劫。

嶧山雪景進入宋代,北方道教在政府支持下又得到維護和發展,大修道觀,廣招隱逸,修訂包存道書等,把崇道政策又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根據《嶧山誌》和《鄒縣誌》記載,嶧山上早期道教活動有顓頊之玄孫,陸終氏之中子曾在嶧山修煉,彭祖居玄策,漢末方士陽城郗儉在嶧山南華觀東華陽樓修煉,還有漢末義隱,南北朝魏太武帝排佛建觀等等數不勝數,但這些皆為傳說曠談。

早在周武初期武王弟滕文王就著了千餘言的《道教實花序》,從中描述了他對老子和道的看法,並極力頌揚,曾於嶧建觀,推崇道術。北魏太武帝排佛時,樓觀道已在嶧山定觀,這也許是嶧山道係最早的命名吧。

嶧山誌說,嶧山道教有世係可考應始於全真道北宗的隨山派。其創始人為劉處玄,曾師從王重陽學道兩來嶧山,命徒王貴實守爐丹峪,弟子安然子,姚之翊奉守白雲官後傳120餘年至明轉歸華山派住持。清淨派孫不二之徒李崇彥創建玉泉觀。華山派於明代正盛,道徒眾多,多達1300人,擁有土地3700畝,觀宮573楹,使嶧山道教發展達到鼎盛時期,明萬曆年間,頒布《續道藏》一部181卷,嶧山佛道兩家曆時9年建成道藏閣,至清朝嶧山道教屬丘處機傳下的龍門派最為盛行,主持白雲宮近一百多年,曆經數千年,尚有頌經揚道之碑刻詩文呈上。如元碑:白雲宮,仙人棚,碧雲宮,爐丹峪,東華宮共有11塊作記。明有明德真人道行碑,崇德真人之記碑,仙人萬壽宮重建記碑,爐丹峪重修長生觀記碑,飭祭嶧山仙人萬壽宮碑,明朝的皇帝飭諭碑,李公墓記碑,玉清殿碑和清朝的二十四景碑,仙棚歌碑,嶧山賦碑及民國嶧山碑等五十多塊碑刻,都較係統地記錄下了嶧山道教文化的發展和轉延。

誠然,嶧山石刻楹聯詩文更是不計其數,描敘道學、道教文化的可占其多數,特別是1985年成立嶧山風景名勝管理所以後,政府加強了對嶧山文化的管理,整修和挖掘,使嶧山景致和文化發展都達到了一個全新境地,故殿懸彩,輕風繚香,秀木幽泉,洞穴怪瓏,詩情畫意,熙熙相生。

嶧山,早在秦漢時期就著稱於世,它是中國古代立誌的九大名山之一。嶧山因其“怪石萬迭,山無土壤,積石相連,絡繹如絲,故名繹焉”。《詩經·魯頌》有“保有鳧嶧”的詩句。

《書經·禹貢》有“嶧陽孤桐”的記載。孔子、孟子、秦始皇、李斯、司馬遷、華佗、李白、杜甫、蘇東坡、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陸放翁、趙孟瞓、董其昌、鄭板橋等都曾登臨攬勝,他們留在嶧山的三百多處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為嶧山增添了奇異的曆史文化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