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雁蕩山
雁蕩山,位於中國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境內,部分位於永嘉縣及溫嶺市。距杭州約300公裏,距溫州70公裏。總麵積450平方公裏。雁蕩山係綿延數百公裏,按地理位置不同可分為北雁蕩山、中雁蕩山、南雁蕩山、西雁蕩山(澤雅)、東雁蕩山(洞頭半屏山)。
雁蕩山主體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東北部海濱,小部在台州市溫嶺南境。《載敬堂集》載:“雁蕩山以甌江自然斷裂,分北雁蕩山和南雁蕩山。近人以景觀區位,有北雁蕩山、南雁蕩山、西雁蕩山、東雁蕩山、中雁蕩山之稱。”雁蕩山,形成於一億二千萬年以前,是環太平洋大陸邊緣火山帶中一座日至紀流紋質破火地。其開山鑿勝始於南北朝,興於唐,盛於宋。
一億二千萬年以前,雁蕩山在環太平洋大陸邊緣火山帶中形成。
南朝時期,梁國昭明太子在芙蓉峰下建寺造塔,為雁蕩山開山之始。
唐代時期,西域高僧諾詎那因仰慕雁蕩山“花村鳥山”之美名,率弟子三百來雁蕩山弘揚佛教。其人被奉為雁蕩山開山鼻祖。
宋代時期,雁蕩山開發規模逐漸增大,共建有十八寺、十院、十六亭,為雁蕩山發展鼎盛時期。
2004年雁蕩山被命名為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初其被命名為世界地質公園。
雁蕩山形成於1.2億年前,是亞洲大陸邊緣巨型火山帶中白堊紀火山的典型代表,也是流紋岩漿噴發的大型破火山,是研究流紋岩的天然博物館。
雁蕩山火山的由來
板塊運動:火山常分布在板塊邊緣,在中生代時期太平洋板塊(稱古太平洋)向亞洲大陸板塊俯衝過程中,擠壓摩擦產生熱能,使上地殼和下地殼部分熔融形成岩漿。當有斷裂通往地表時,岩漿就沿著這一通道上升到地表,火山就噴發了。經曆了火山爆發、塌陷、複活、隆起的全過程,在原始地貌改變的基礎上,留下了火山遺跡。
雁蕩山年均降雨量1935毫米。其山體基本是致密的火山岩裸露,土壤層很薄,積水麵積較小,基本沒有含水層,大量降水都通過地表水流走了。大龍湫的水源補給來自龍湫背,上遊流域麵積僅0.98平方公裏。沒下雨時,大龍湫隻能依靠不到1平方公裏的地下水進行補給,一旦降雨少了,沒有地下水補給,溪流就會變幹,瀑布也會變小。雁蕩山900米高度上有一層很厚的風化作用形成的疏鬆岩石與土壤,地學上稱作風化殼,大龍湫源頭流域和雁湖底層都有這層厚厚的風化殼。
雁蕩山
雁蕩山造型地貌,也對科學家產生了強烈的啟智作用,如北宋科學家沈括遊雁蕩山後得出了流水對地形侵蝕作用的學說,這比歐洲學術界關於侵蝕學說的提出早600多年。現代地質學研究表明,雁蕩山是一座具有世界意義的典型的白堊紀流紋質古火山———破火山。雁蕩山是大自然解剖的一座白堊紀破火山立體型模型,是流紋質火山岩自然博物館。雁蕩山破火山全球性突變事件具有時間與空間的獨特性,在西太平洋亞洲大陸邊緣巨型火山(岩)帶中具普遍性與代表性,是研究大陸邊緣岩漿作用深部地質過程的天然深鑽。
雁蕩山主要有靈峰、靈岩、大龍湫、三折瀑、雁湖、顯勝門、羊角洞、仙橋八大景區,有500多處景點。素以獨特的奇峰怪石、飛瀑流泉、古洞畸穴、雄嶂勝門和凝翠碧潭揚名海內外,被譽為“海上名山,寰中絕勝”,史稱“東南第一山”。其中,靈峰、靈岩、大龍湫三個景區被稱為“雁蕩三絕”。雁蕩山的靈峰夜景,靈岩飛渡是其兩大特別景觀。因山頂有湖,蘆葦茂密,結草為蕩,南歸秋雁多宿於此,故名雁蕩。
北雁蕩山
可分為靈峰、靈岩、大龍湫、顯聖門、雁湖5個景區,景點多達380餘處,計有102峰、64岩、26石、46洞、14嶂、18瀑、28潭、13坑、13嶺、10泉、2水、8門、4闕、7溪1澗、8橋2湖、5尖2峽等,其中尤以峰、洞、瀑、石取勝。雁蕩奇峰林立,較為著名的有卓筆峰、獨秀峰、玉女峰、雙鸞峰、金雞峰、雙筍峰、展旗峰、巨柱峰、剪刀峰等。
雁蕩46洞中,以觀音洞最高、天窗洞最險、仙人洞最大、仙姑洞最奇。觀音洞嵌於合掌峰中,最早為唐代高僧善牧的居所。
洞高100米,寬深各40餘米,洞內佛樓倚岩而建,高達9層。入洞口處為天王殿,內塑四大金剛,殿後有377級石磴,直達頂屋。頂屋為觀音殿,其餘為僧舍。從第8層樓左壁往洞口看,可見一尊一丁點兒大的觀音佛像端坐在蓮台上,此謂“一指觀音”。從洞頂往外望,天空僅留一線,人稱“一線天”。洞內尚有洗心,漱玉諸泉,最頂層的大殿旁還有一處洗心池,水質清洌。
雁蕩瀑布以大龍湫、散水岩、西大瀑、梅雨瀑、三折瀑等最負盛名。號稱“天下第一瀑”的大龍湫瀑布位於馬鞍嶺西3公裏處,水從連雲嶂下來,高約190米。徐霞客曾在遊記中寫道:“怒濤傾注,變幻極勢,轟雷噴雪。”清代袁枚在《大龍湫》詩中曰:“龍湫之勢高絕天,一線瀑走兜羅棉,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為煙,況複百丈至千丈,水雲煙霧難分焉。”
南雁蕩山
簡稱南雁,位於平陽縣西部,距溫州市區87公裏,屬國家級雁蕩山風景名勝區南雁蕩山景區。主峰明王峰,海拔1077.7米。南雁蕩的開發實較早於北雁蕩,五代時高僧願齊就率門徒三百在此開發。南雁景區麵積97.68平方公裏,共有67峰、28岩、24洞、13潭、8潭、9石。有東西洞、順溪、疇溪、石城、東嶼等景區,其中東西洞景區景點較為密集。在半平方公裏範圍內,有始建於宋代儒教會文書院、仙姑洞道觀和唐代的觀音洞寺院,三教薈萃,國內罕見。
東洞
東洞洞高10米,寬5.6米,深100餘米。洞口丹崖翠壁,巍然挺立,人稱“五色屏風”,亦叫“石天門”。
華表峰
在東北洞壁上方,有一筆直如柱,高40多米的華表峰。
會文書院
下麵有一石梁橫空,呈半圓形門,酷似古牌樓,上刻“東天門”,入內便是“會文書院”。
蝙蝠峰會文書院原是北宋時陳經正、陳經邦兄弟讀書之處,後來朱熹曾率弟子多人在此講學。清光緒重建。晚清著名學者孫衣言為此題聯:“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輩讀書多”,至今尚存。
觀音洞
書院右側山上懸崖下,便是南雁著名的觀音洞。洞高21米,寬45米,有古刹依洞而建。四周峰巒疊翠,有普陀峰、蝙蝠峰、卓筆峰等景點。
一線天
右側“一線天”由大懸崖淩空夾峙而成,高百餘米,中間空隙僅一米,登160級石階方可抵達絕頂。
西洞
西洞又稱“仙姑洞”。相傳南宋時,鬧村朱氏,名嬋媛,十六歲時出家為道姑,遁居此石洞“辟穀二十年”,常采藥為人治病,下藥立愈,後不知去向,人們在洞口建道院以紀念。
洞高18米,寬44米,深29米,建有七間三層樓閣,屋宇大部與洞連接。洞內有十八進士洞、連環洞等。洞外有珍珠泉、石斧岩、玉液池、怡心院、三台道院、朝天鯉等景點。
十二峰
在洞前眺望,十二峰錯落有致,各以形賦名:有蝙蝠峰、文筆峰、玉女峰、老人峰、三台峰、會仙峰、美女梳妝等。南雁蕩山風景偉麗異美,古分穹嶺、疇溪、施嶺、吳山、順溪等五路,今分石城、赤岩山、東西洞、順溪、疇溪、東嶼等7大景區。
中雁蕩山
中雁蕩山原名白石山,位於樂清市西南10公裏,距溫州市區20公裏。轄玉甑、西說、三湖、東說、鳳凰山、楊八洞、劉公穀等七大景區,總麵積93。44平方公裏景點300餘處。南朝謝靈運詩雲:“千傾帶遠堤,萬裏瀉長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