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雁蕩為著名的當屬是西祭和玉甑景區。西祭的地貌似北雁蕩山,有21勝景。玉甑峰,海拔高500多米,峰下有玉虹洞,洞內有玉屏禪寺,雕梁畫棟,古意盎然。與玉虹洞隔峭壁相望有白龍洞,洞內也有樓。
中雁蕩山的名氣雖不及北雁蕩山和南雁蕩山,但不少溫州的名人也頗為青睞。如南宋王十朋《登白石山》,有過“十裏湖山翠黛橫,兩溪寒玉鬥琮。路從飛鳥頭上過,人在白雲深處行”描述。葉適的《白石淨慧院經葳記》則讚美說:“樂清之山,東則雁蕩,西則白石,行至上水,陸見巨石冠於崖首,勢甚壯偉,去之尚數十裏外,險絕有奇致。其山麓漫平,深泉衍流,多香草大木,陸地美”。
東雁蕩山
東雁蕩山 東雁蕩山又稱半屏山景區。民謠曰:“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大陸,一半在台灣。”大陸半屏即為此。《江南靖士詩稿·題半屏山》曰:“世客休論判破因,就中事理最難陳。
好屏半在洞頭縣,殘壁一遺台島濱。欲喚歸來猶隔海,倘為離去若亡唇。兩邊相望茫茫水,何日才逢璧合辰。”景區麵積0.95平方公裏,東部沿岸斷崖峭壁,猶如刀削斧劈,山成半片,直立千仞。連綿數千米的絕壁依次展開迎風屏、赤象屏、孔雀屏、鼓浪屏等巨幅岩雕畫屏。
“黑龍騰海”是其奇觀之一,一條長約百米的黑玄岩地質帶夾在大片黃石崖中,其勢左高右低,黑岩一端長出雙角,形似龍頭。盼歸亭是一座建立在半屏山上的石亭,因漁人皆在此等待歸航的親人而得名。單體海拔57.5米,坐西朝東,是個六邊形的停滯,有六根長3米、直徑0.05米的石柱構成,亭內可以觀賞海島景色。
西雁蕩山
又稱澤雅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溫州市甌海區澤雅境內,相距市區35公裏,景區總麵積128.6平方公裏。
區內景觀以群瀑、碧潭、幽峽、奇岩為特色,有金坑峽、七瀑澗、高山角、珠岩、西山、龍溪、崎雲、五鳳八大景區,230多處名勝景點。這裏一派峽穀飛瀑風光,九龍瀑三折瀑布連成一幅百餘米高的水幕;鱷魚潭嵌在石壁之中,水清見底;珠岩直徑為23米。搖擺岩一推則動,雷響岩一動則響,漆樹、桂花、楓樹等七種古樹七形七色同寄一樹。
澤雅的水碓很有名,共有270多座,有二連碓、三連碓,典型的是景區門口石橋村的南鬥四連碓。
金坑峽景區是澤雅的主要景區之一,位於溫州市甌海區澤雅鎮,距市區35公裏,總麵積3.19平方公裏。素有“浙南大峽穀”、“溫州第一峽”等美譽。
金坑峽金坑峽內一溪九瀑,形態各異:有半嶺飛瀑、金坑銀瀑、珠綾瀑、龍須瀑等。峽內有老鷹岩、金雞石、天柱峰、五指峰、蠟燭門、金蟾望月、獅子飲水、悟空臉譜、老翁聽瀑、大小天門等。此外,還有通天洞、穿山洞、盤絲洞、峽穀天池、雄獅舞球和千年紅豆杉群落等眾多景點。
景區內人文景觀保持著南宋通往京城的驛道古棧、古代原始造紙作坊、三個原始古村落以及古橋粱、古廟宇等眾多景觀。還有仙女浴池、七姐妹樹、仙女更衣洞、岩太師洞等傳說。
雁蕩山大尺度的奇特景觀形象,給詩人、畫家、文人學士以強烈的美感和靈感。於此賦詩作畫,留下大批作品,其中詩詞5000多首,以及龍鼻洞等400多處摩崖石刻,還有南閣牌坊等曆史古跡。清人施元孚遊寢雁蕩山十年後提出“遊山說”,說的是中國古代遊覽山水活動中回歸自然,與大自然精神往來的精神文化活動的經驗總結。
十七、中嶽嵩山與少林寺
嵩山是世界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舊時漢族民間廣泛崇奉的神癨,即中嶽嵩山君神。
古稱中嶽,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河南省西部,屬伏牛山係,地處登封市西北麵,是五嶽的中嶽。總麵積約為450平方公裏,由太室山與少室山組成,最高峰連天峰1512米;東西綿延60多公裏;東依省會鄭州,西臨古都洛陽,南依潁水,北鄰黃河。地處中原,東西橫臥,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嵩高”、“崇山”,西周時稱天室山。公元前770年平王遷都洛陽後,以“嵩為中央、左岱、右華”,為“天地之中”,稱中嶽嵩山。嵩山又分為少室山和太室山兩部分,共72峰。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
主峰
峻極峰位於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連天峰位於少室山,高1512米。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接五代京都汴梁,西連十三朝古都洛陽,素有“汴洛兩京、畿內名山”之稱。於奇異的峻峰,宮觀林立,故為中原地區第一名山。
三皇寨
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親臨,更是神仙相聚對話的洞天福地。《詩經》有“嵩高惟嶽,峻極於天”的名句。
嵩山在不到20平方公裏內清晰地保存著發生在距今23億年、18億年和5.7億年的三次構造運動的遺跡,其不整合接觸麵清晰,變質變形遺跡多姿多彩。在400平方公裏內,連續完整地出露著太古宙、遠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岩漿岩、變質岩和沉積岩。五個時期的地質現象在嵩山表露齊全,地質學上稱之為世界上罕見的“五代同堂”。嵩山以其豐富的地質內涵受到世人青睞。觀看嵩山五代地質,猶如翻閱一部地質史。嵩山地區的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的出露,構成了中國最古老的岩象———“登封群”的“登封朵岩”。
距今18億年前後,地殼發生了一次變動,巨厚的石英砂岩開始慢慢隆起,並且皺褶成山。這一次地殼運動的推擠力量來自東西方向,所以嵩山群的地層都被推擠成走向接近南北的皺褶了。皺褶作用十分強烈,有的岩層甚至被擠得直立了起來。這在太室山和少室山的南側都可以見到。這一次地殼運動被稱為“中嶽運動”。中嶽運動也發生了一些斷層。
中嶽運動之後,地殼又慢慢被夷平、下降,開始是沉積粗大顆粒的礫岩,以後是礫岩、泥岩,一直到含鈣鎂的石灰岩,說明這裏的地殼開始被海水所淹沒。一直到五六億年的時候,發生了“少林運動”,才結束了地質史上的元古代,進入古生代。這次運動的證據在少林寺的南麵山坡上可以見到。少林寺位置正代表著地質曆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寺的前麵是元古代地層,寺的後麵是寒武紀地層。
嵩山從寒武紀到奧陶紀,嵩山地區仍然被海水深深覆蓋著。又經過了兩億年左右,這裏的地殼開始上升到海平麵以上,遭受風化和剝蝕作用,在石灰紀時形成了含煤地層,一直到二疊紀,在嵩山的南北兩側都沉積了這種地層,成為這一地區的主要煤田。
盡管人類很難察覺地球這種永恒不斷的運動,但經過億萬年地質時代的積累,地球表麵的變化卻是翻天覆地的。而演化的曆史,正式通過我們能看到的各種岩石、地層以及附存於它們中的古生物化石來解讀的。很多國家的地質學家前來考察後認為:在這400多平方公裏的範圍內,就能看到40億年來地球演變的軌跡。嵩山獨特的地質背景、地貌特征曆來為地質學家所矚目,吸引了國內外諸多地質工作者在此開展科研教學考察活動,為全麵了解嵩山地質演化規律提供了可靠的基礎。嵩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中嶽”,它們和珍稀的地質遺跡相配合構成了立體的、多層次的、多功能的世界地質公園景觀。
地理環境
嵩山屬伏牛山係,中國五嶽之一,因位居中原大地之中,天地之中,通稱為中嶽。嵩山東西橫臥,雄峙中原,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主峰峻極峰1492米。環山地跨新密、登封、鞏義、偃師、伊川等市縣。地理坐標為:東經112°56′07″至113°11′32″,北緯34°23′31″至34°3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