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北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3℃,平均降水量640.9毫米。四季分明並各具特色,一年中7月最熱,平均氣溫27.3℃,1月最冷,平均氣溫0.2℃。
嵩山岩石演變完整,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層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質學界稱為“五世同堂”(在地球發展曆史上,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代,習稱為“五世同堂”)。嵩山地區的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的出露,構成了中國最古老的岩係———“登封朵岩”。據中國地質界測定,這裏是世界上稀有的自然地質寶庫。嵩山古生物化石十分豐富,在嵩山既有海象生物化石,也有陸象生物化石,還有古脊椎動物化石。
這些古生物化石是地質和古生物演化的寶貴數據。
據中外地質學家考察,在古老的太古宙時期,嵩山是一望無際的大海;在經曆了23億年前的“嵩陽運動”,8億年前的“中嶽運動”,5、6億年前的“少林運動”,三次大的地殼運動之後,逐漸形成了山脈,結束了地質史上的元古代;進入了古生代的寒武紀和奧陶紀;又經過約兩億年,此處地殼上升至海平麵以上,因其受風化和剝蝕作用,形成了嵩山地區的含煤地層。
兩億三千年前後,在中國的版土上,又發生了一次延續很長時間的地殼運動,南北廣大地區的“燕山運動”,嵩山地區受到南北方向的推擠,形成了今天的山勢地貌。
太室山
太室山,主峰峻極峰為嵩山之東峰,海拔1492米,主要建築為中嶽廟、嵩陽書院。
據傳,禹王的第一個妻子塗山氏生啟於此,山下建有啟母廟,故稱之為“太室”(室:妻也。)。太室山共三十六峰,岩幛蒼翠相間,峰壁環向攢聳,恍若芙蓉之姿。主峰“峻極峰”,則以《詩經·嵩高》“峻極於天”為名,後因清高宗乾隆遊嵩山時,曾在此賦詩立碑,所以又稱“禦碑峰”。登上峻極峰遠眺,西有少室侍立,南有箕山麵拱,前有潁水奔流,北望黃河如帶。倚石俯瞰,腳下峰壑開綻,淩?參差,大有“一覽眾山小”之氣勢。山峰間雲嵐瞬息萬變,美不勝收。正如詩中所說:“三十六峰如髻鬟,行人來往舒心顏。白雲蓬蓬忽然合,都在虛無縹緲間。”嵩山少室山少室山 少室山,有三十六峰,山勢陡峭峻拔,諸峰簇擁起伏,如旌旗環圍,似劍戟羅列,頗為壯觀。少室山山頂寬平如寨,分有上下兩層,有四天門之險。
據《河南府誌》載,金宣宗完顏列與元太祖成吉思汗交戰時,宣宗被逼出京,曾退入少室山,在山頂屯兵,故稱“禦寨山”。少室山距太室山約10千米,山上連天峰為嵩山之西峰,海拔1512米,為嵩山最高峰,主要建築為少林寺。據說,禹王的第二個妻子,塗山氏之妹棲於此。人於山下建少姨廟敬之,故山名謂“少室”。禦寨山西有水櫃一處,人稱“小飲馬池”,水量能供萬人食用,傳說明末李際遇起義之時曾在此處駐兵。
嵩山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曆史悠久,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嵩山地區不僅風景優美,而且文化高度繁榮,這裏道、佛、儒三教薈萃,三教中最早、最具影響力的典型代表,今天依然散發著迷人的魅力。
太室山下的中嶽廟,始建於秦朝,是嵩山道家的象征。
太室山南麓的嵩陽書院,是嵩山儒家的象征,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
少室山中以少林武術聞名於天下的少林寺,是嵩山釋家的象征。
三教文化
嵩山是三教的策源地,對三教的形成和傳播都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嵩山是三教合一體現最為完美的地方。
東漢初年佛教正式傳入中國,首先在東漢都城洛陽和地處京畿的中嶽嵩山落跡,並且開始由洛陽、嵩山地區向全國傳播。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明帝下令,在風景如畫、清靜幽雅的嵩山玉柱峰下,為迦葉摩騰、竺法蘭建造大法王寺。“此為佛教傳入中國後專為佛教建寺之始。”同時,明帝劉莊為了使佛教在中國得以傳播,特許陽城候(今登封告成)劉峻落發出家。劉峻出家是“嵩山度僧之始也”,從而為佛教在嵩山乃至全國的傳播與發展拉開了帷幕。
少室山塔林
嵩山地區繼法王寺創建後,興起了建造佛寺的高潮。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大德沙門生禪師,隱顯無方,沉浮嵩嶺,創建嵩陽寺。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為天竺高僧跋陀建少林寺於少室山陰。永平年間,北魏宣武帝元恪詔令馮亮、僧暹與河南府尹甄琛視嵩嶽形勝之處興建佛寺,遂監造了嵩高道場寺。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又將建於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的宣武帝靈台行宮改建為閑居寺(隋仁壽元年改名嵩嶽寺)。
正光二年,為安置明練公主創建了明練寺,後因孝明帝的妹妹永泰公主出家於此改名永泰寺。北魏滅亡後,孝文帝在嵩山積翠峰下的離宮也成了澄覺禪師的精舍,隋開皇五年被賜名會善寺。
南北朝時期中國的禪學重心在嵩山,少林寺的興建加速了嵩山為中國禪法重心的形成。
中國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和二祖慧可在嵩山傳承大乘禪法影響很大。達摩一葦渡江來到嵩山,在五乳峰上的山洞裏麵壁九年,後來將衣體傳付二祖慧可。這其中傳說的成分較多,史實是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達摩為了弘揚大乘佛法,不辭艱險,航海來到中國,先到了廣州,次年到金陵,與梁武帝蕭衍論佛法所談不契,於是渡過長江北行,輾轉來到了嵩山少林寺。達摩倡導的是一種經過革新的獨具特色的禪法,以“壁觀”法門為中心,以壁觀教人“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嵩山少林寺外的“麵壁洞”、“卓錫井”、“煉魔台”、和寺院內的“立雪亭”,就是菩提達摩和他的嫡傳弟子慧可傳承大乘禪法的遺跡。
嵩山的秋天北魏末年天下大亂,禪宗二祖慧可離開少林寺,我國北方禪法重心由嵩山向外地轉移,嵩山佛教開始走入低穀。
直到隋朝嵩山佛教才又出現新的轉機。
同時,楊堅“選沙門中德業灼然(著)者,置菩薩僧一百二十人”,少林寺慧遠法師、洪遵律師皆在其列。隋煬帝大業年間,群雄紛爭,曆史把嵩山少林寺僧推向了以武參政的道路。在唐、鄭兩軍決定勝負的柏穀莊大會戰中,少林寺僧誌操、惠陽、曇宗等,“率眾以拒偽(鄭)師,抗表以明大順,執(王世)充侄仁則以歸”,使唐軍轉敗為勝,為大唐帝國的建立和鞏固立了大功。唐太宗李世民“嘉其義烈,頻降璽書宣尉”,對參戰有功的十三名武僧各有封賜,其中曇宗和尚受封“大將軍僧”。
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當政期間,大多高僧雲集嵩山,中國禪宗五祖弘忍的兩個大弟子道安國師、禪宗“定門之首”法如禪師相繼歸山,大力傳播菩提達摩的大乘禪法。後來,中國佛教禪宗南北分爭,北宗大通神秀的嫡傳法嗣普寂和南宗大鑒慧能的嫡傳法嗣淨藏,都相繼來到嵩山會善寺,各傳其法,於是嵩山少林寺、會善寺成了中國禪宗南北分爭的重要場所之一。
義淨法師少時仰慕高僧法顯、玄奘等西天取經的高風,也曆時二十四個春秋到西天求法。回國後到嵩山作了少林寺主,並於長安四年(公元704年)在嵩山少林寺建造戒壇。時隔十多年後,唐開元五年(公元717年),一行禪師和元同律師,在嵩山會善寺共同建造五佛正思惟戒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