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山(二十)(2 / 3)

宋代嵩山地區儒學傳播最重要的形式就是書院教學。書院是我國封建社會後期特有的重要教育形式,它是以私人創辦為主,教學、研究、藏書三結合的高等教育機構。真正具有聚徒講學性質的書院至五代末期基本形成,北宋初年發展為較為完備的書院製度,成為中國傳統教育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嵩山地區從書院一興起,就創立了嵩陽書院。嵩陽書院是宋代四大書院之首,始建於五代後唐時期,當時進士龐式在這裏聚徒講學,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賜額太室書院並頒賜九經書疏,自此大大顯揚於天下。後來,理學家程灝、程頤在此講學,使嵩陽書院成為理學尤其是洛學的重要傳播基地。北宋時,嵩陽書院的名師,除二程之外,還有大名鼎鼎的司馬光、範仲淹、王曾、韓維、呂誨、範純仁、李綱、朱熹等大儒,他們的講學活動,使儒學尤其是宋代理學在嵩山地區更為廣泛傳播。

少室山明清時,程朱理學在嵩山地區仍占據統治地位。明朝中葉,登封縣令侯泰重修嵩陽書院,並建二程祠。至此,嵩陽書院完全官學化,每月初一,縣官親臨考試學生,對成績差的學生實行體罰。省按察司還不定期到書院巡視,發現學生成績過差,還要分別降低縣官和教官的薪俸。由於有這樣嚴的製度,書院諸生學習經史、六藝的風氣大振。明末嵩陽書院學生焦子春、崔應科、劉景耀、常克念等中進士後,分別任少卿、部政、督堂、推官。清初,“崇儒重道”的思想文化政策使理學回光返照,出現了孫奇逢、湯斌等大儒。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登封知縣葉封重修明末毀於兵火的嵩陽書院,在明代書院故基東南,重建學堂三楹,不久葉封調任京職。康熙十六年(1677年),當代名儒、少詹事、登封籍人士耿介無意官場,遂回故裏重修嵩陽書院。他還將田產200畝捐給書院,又墾荒130畝作為校產,以其收入作為辦學經費。在他的帶動下,省學道吳子雲、林曉英等也競相捐獻田地達1570畝。耿介先生主持嵩陽書院教學三十餘年,並在嵩陽書院建先賢祠,祭祀二程和朱熹,後又建麗澤堂、觀善堂、博約齋、敬義齋、仁智亭、川上亭等,大大改變了嵩陽書院的麵貌。嵩陽書院至此又得以複興,耿介親自執教,傳經授業,人稱“嵩陽先生”,他還聘請中州名儒竇克勤、李來章、冉覲祖、張沐、湯斌、張度正、孫淦、焦賁亨等來嵩陽書院授學。從此,嵩陽書院文風大振。康熙辛卯年,河南省在開封開科選拔舉人,按錄取名額,一縣不足一人,而嵩陽書院就中了五人。有清一代,嵩陽書院又成了傳播程朱理學的重要基地。

五千年中國文化,儒學思想前後統治中國思想界兩千多年,它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以孔孟為代表的前期儒學和以程朱理學為代表的後期儒學。理學的產生和發展把中國哲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而以嵩陽書院為中心的嵩山地區是理學傳播的重要基地,在理學發展到成熟階段的過程中功不可沒。

嵩山文化中的武術文化、醫學文化為大家耳熟能詳,黃帝文化、河洛文化等也是嵩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嵩山民俗文化和藝術文化也獨具特色,這裏不再贅述。嵩山天下奧,奧在文化的古老和厚重。有專家說過,中華文明的核心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精髓是嵩山文化,誠哉斯言。嵩山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嵩山文化圈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

神話傳說

太室山巔“睡女媧” 《淮南子·覽冥篇》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同載;火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蛟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和春陽夏,殺秋約冬,枕方寢繩。陰陽之所壅況不通者竅理之,逆氣戾物傷民厚積者絕止之。那麼女媧為何要補天呢?《論衡·談天篇》中是這樣記述的:“儒書言:'共工與顓頊爭天子,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女媧銷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東南,故百川注焉。'此久遠之文,世間之言也。”

九龍聖母的傳說

嵩山太室最高峰峻極峰西北有一山峰,叫華蓋峰。傳說黃帝曾經來遊,並拜華蓋為師,製訂曆法。

華蓋,傳為居住在那個峰上的一個能人。因為他經常觀測天象,了解日月星辰的運轉規律,著摸出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對人類生活和植物生長有很大幫助,所以遠近聞名。後來,人們根據天文四象中天宮華蓋星名,就叫他居住的山峰叫華蓋峰了。

黃帝打敗蚩尤以後,為了部族人民的生活,為了在炎帝教人種植五穀的基礎上,發展農業生產,他親自率領大臣登上嵩山拜訪華蓋。當時山上樹木茂密,狼蟲虎豹很多。他們一邊用弓箭紮槍驅逐野獸開路前進,一邊互相呼喊在林中采集各種果實。他們往返周轉好多峰巒溝壑,最後找到了華蓋老人。那是個鶴發童顏的一百多歲的老人,非常健談,聽說黃帝到來,不勝榮幸之至,把長期觀察到的日、月、金、木、水、火、土星的七政和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分別加以敘述,並說到它們和人們生活,以及植物生長的關係。黃帝聽得津津有味,並不時插話提問,或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讓隨去的大臣蒼頡將重要的都記下來。

華蓋老人非常高興,黃帝也非常滿意,再三拜謝,下山而去。

黃帝回到有熊國都,立刻安排製訂曆法的事,讓羲和占日,讓常羲占月,讓叟區占星氣,讓大撓作甲子以幹支記日,讓容成綜六律而製訂曆法。將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再分十二個月,再分二十四節氣。這樣,根據四季、氣溫、降雨和物候的變化,進行作物種植,發展農業生產,對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起了很大作用。

二郎擔山趕太陽

在中嶽嵩山南麓有座刀削似的高山,名叫當陽山,山腰有三個突兀的大石,遠遠望去,好象天上掉下的隕石,人們都把它叫“二郎石”或“支鍋石”。山下是一片白茫茫的黃沙,就像烤焦的赤土,當地人都叫它“大沙漠”。提起當陽山、“二郎石”和這“大沙漠”,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哩。

相傳,盤古開天地的時候,曾經有十個太陽湧出地麵,莊稼烤焦了,河水曬幹了,整個人間比蒸籠還要熱,百姓處在危難之中。有個叫二郎的小夥子。他不但勤勞勇敢,而且為人忠厚誠實。他的力氣特別大,大得能搬起幾座大山;他有一雙飛虎鞋,穿上它能翻山跨海,日行千裏。老百姓們都信服他,喜歡他,就推選他當了大夥的首領。

嵩山雪景怎樣才能製服太陽呢?二郎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他從附近山上砍了一棵千年古樹作扁擔,把12座山裝進兩隻大筐,穿上飛虎鞋,挑起扁擔去追趕天上的太陽。二郎還有神通,他念起口訣,現出法相,完全變成另外一副模樣。他頭頂著藍天,腳踩著大地,胳膊比嵩山還要粗,挑著大山追趕太陽。他邁開流星大步,從東趕到西,又從西趕到東,趕呀趕呀,他每趕上一個太陽,就用一座大山把它壓住,十個太陽終於被他壓住了九個,隻有一個太陽,變得小小的,然後鑽到一大叢豬毛菜後麵逃脫了。所以,至盡豬毛菜不怕旱,越旱長的越旺。據說,那是因為它救了太陽以後,太陽封它為“不旱菜”。

二郎神見還有一個太陽逃出了他的手心,哪能容得!二郎本想還去追趕,但這時他已累得走不動了。

二郎擔山趕太陽走到了嵩山,他把一個太陽壓在了當陽山下,坐下來歇息,覺得鞋裏有土,不帶勁,就脫下兩隻鞋倒土,一隻鞋倒出個太後廟?堆,另一隻鞋倒出個冠子嶺?堆,二郎神吃過香噴噴的鹿肉,渾身增添了使不完的勁兒,就彎腰挑起都山和祖山去追趕最後一個太陽。由於擔子過重,不管踩到哪裏,都留下兩行深深的大腳印。至今,煙熏火燎石下麵的河穀旁還留有二郎神踩出的一個大腳印,人們都叫它“二郎石鞋”。

當二郎神擔著兩座大山追到渤海邊時,恰好趕上了逃跑的太陽,他當即瞄準太陽撂下祖山和都山。機靈的太陽就勢在地上一滾,軲轆一下鑽進了渤海,使二郎神又撲了個空。結果,太陽沒壓住,祖山和都山卻落在渤海邊。二郎神用大扁擔插的祖山大圓洞,就成了透天的窟窿山。

二郎擔山趕太陽的神話,世代流傳不絕。

堯舜禹三帝與嵩山

堯,中國古代傳說的聖王,姓尹祁,號放勳。因封於唐,故稱“唐堯”。唐堯晚年數次到登封箕山拜訪許由,許由因不願接受禪讓而潁水洗耳,箕山、潁水、洗耳泉、飲牛坑、許由塚等文化遺存在詮釋著許由高風亮節的同時,也彰顯著堯帝思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美德。後來帝堯巡狩陽城,並以百歲之高齡駕崩於嵩山腳下的登封陽城。他把生命交付給了嵩山,嵩山也成了禪讓美德的豐碑。

舜,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名,父係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相傳因四嶽推舉,堯命他攝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鯀、共工、餞兜和三苗等四人。堯去世後繼位,又谘詢四嶽,挑選賢人治理民事,並選拔治水有功的禹為繼承人。舜帝在嵩山地區也留下了很多傳說,受後母虐待而種麻籽、到登封負黍城經商、到嵩山訪賢大禹,其事跡感人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