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山(二十)(3 / 3)

禹,通常尊稱為大禹,與堯舜並為傳說中的古聖王。大禹曾經以登封作為治水中心。大禹身為崇伯鯀之子,他父親的封地在嵩山,他根在嵩山,成長在嵩山,家居在嵩山,建都在嵩山。在洪水肆虐、人民漂泊的時刻,他告別了剛剛結婚四天的妻子,義無反顧地投入了治水大業。十三年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後人以一副對聯來概括他治水的經過:“十三年在外治平江河淮濟,三次過家門虛度辛壬癸甲。”啟母石、漢三闕、王城崗正是大禹在嵩山治水、建都的明證,而嵩山主體太室山、少室山也因大禹的兩個妻子塗山嬌、塗山姚分別居住其下而得名。

永泰寺

永泰寺,位於太室山西麓,創建於北魏,原名明練寺,唐為紀念魏孝明帝之妹永泰公主入寺為尼,更名為永泰寺。寺內現有大雄殿、毗尼殿等,係清代建築。塔兩座,分別為唐朝和明朝所建。門前經幢兩座,上刻陀羅尼經,係唐代造。

寺外有唐碑一通,述寺史沿革。寺院四麵群峰環峙,門前有溪澗流過,環境清幽秀麗。

會善寺

會善寺及琉璃戒壇,位於積翠峰下,原為魏孝文帝避暑離宮,恭陵王舍宮為寺,孝明帝時名閑居寺,隨代改名嵩陽寺、會善寺,後毀於兵火。唐初重建寺宇,武則天曾臨幸此寺,拜寺中高僧道安為國師。密教高僧一行和尚及其弟子元同在寺中創設戒壇,俗稱琉璃戒壇,是唐代全國重要戒壇之一。五代後梁時,此寺曾一度毀廢。宋初重建大殿,此後曆代皆有重修。現存會善寺為一小院,院中大殿為元代建築,麵闊五間,三架進深,單簷歇山頂,鬥拱碩大樸實,是嵩嶽地區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小院西數百米處有唐建淨藏禪師塔,塔基高大,塔身粗壯,工藝奇巧,是古塔中之珍品。曆代住寺高僧除一行師徒外,又有道安禪師(俗稱老安和尚)及其弟子淨藏。

嵩嶽寺

嵩嶽寺,位於太室山南麓,亦是一林泉秀美的風景之區。原址為孝明帝之離宮,正光元年(520)改為寺,初名永明閑居寺。隋唐兩代曾對寺院進行過大規模擴修。唐李邕《嵩嶽寺碑》載:寺院為一廣大佛刹,“殫極國材,濟濟僧徒,彌七百眾,落落殿宇一千間”。當時寺中有七佛殿(風陽殿)、定光佛堂、無量佛殿、禪院等。北魏時所建寶塔仍存,俗稱嵩嶽寺塔,磚構,密簷式,塔高40餘米,15層,平麵是12角形,“發地四鋪而聳,淩空八相而圓,方丈十二,戶牖數百”,至今不失其偉岸壯麗。是國內現存最古的密簷式磚塔。

中嶽廟

中嶽廟是道教勝地,曆代名道士曾在此著書講經。位於太室山東麓的黃蓋峰下,始建於秦,原名“太室祠”。漢武帝時增修“太室祠”,北魏時改名為中嶽廟。唐宋時多次擴建,規模宏大;明崇禎十七年毀於大火,清朝多次重修。今日中嶽廟基本上保留了當時的宏偉規模,具有明清官式建築規模格局和風格特點。中嶽廟占地十萬平方米,廟院南北長650多米,東西寬160多米。青石板鋪成的大甭道是中嶽廟古建築群的中軸線,沿中軸線由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為中華門、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化三門、峻極門、崇高峻極坊、中嶽大殿、寢殿、禦書樓,共十一進。天中閣後麵的六角亭,配天作鎮坊與崇聖門之間的六角亭,峻極門和化三門之間的四嶽殿台基,大殿院的兩座禦碑亭和廊廡,寢殿院的廊房以及禦書樓兩端的東西順山房,分別位於中軸線的兩側。廟的東西兩路,還分別建有太尉宮、火神宮、祖師宮、小樓宮和龍王殿等獨立成體的小院落。廟內有330株古柏、一百通石碑,及神鼎、鐵人等眾多文物。

中嶽大殿

又叫峻極殿,是中嶽廟中規模最大的建築。麵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歇山式殿頂,黃琉璃瓦頂,七踩和九踩鬥拱,透花欞子門窗,金碧輝煌,素有“台閣連雲,甍瓦映日”之稱。大殿內吊遊龍天花板,下鋪磨光青石地麵。殿內正座為五米高的中嶽大帝塑像,即殷朝“聞騁”,經曆代帝王加封為“祟聖大帝天中王”。塑像兩邊有使臣侍者和鎮殿將軍方弼、方相塑像,高七米,執斧荷鉞,威風凜凜。明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大殿毀於火。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重建。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位於太室山南麓,原名為嵩陽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初為佛教活動場所,僧待多達數百人。隋煬帝大業年間(605———618年),更名為嵩陽觀,改為道教活動場所。宋仁宗景祜二年(1035年),名為嵩陽書院,以後一直是曆代名人講授經典的教育場所。嵩陽書院是我國古代高等學府之一,它與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河南商丘的睢陽書院,並稱我國古代的四大書院。明末書院毀於兵火,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時期,學田1750多畝,生徒達數百人,藏書達2000多冊。清代末年,廢除科舉製度,設立學堂,經曆千餘年的書院教育走完了它的曆程。但是,書院作為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永遠載入史冊。

嵩陽書院建築基本保持了清代的建築布局,南北長128米,東西寬78米,占地麵積9984平方米。中軸建築共分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先聖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中軸線兩側配房相連,共有古建築106間,多為硬山滾脊灰筒瓦房,古樸大方,雅致不俗,與中原地區眾多的紅牆綠瓦,雕梁畫棟的寺廟建築截然不同,具有濃厚的地方建築特色。

觀星台

嵩山觀星台,即告成觀星台,大約建於1276年,設計者是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嵩山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搖籃。唐代僧人一行在會善寺編修了《大衍曆》。當時像登封觀星台這樣的建築在全國有27處,而曆經數百年滄桑,登封觀星台成為碩果僅存的一座。

此觀星台距今已有700餘年曆史,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學建築物之一;它反映了我國古代科學家在天文學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築史上都有很高的價值,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授時曆》:嵩山觀星台的設計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據此可以晝測日影,夜觀極星,以正朝夕。郭守敬通過實地測驗,掌握了日月星辰和地球的運轉規律,測定出一年二十四節氣、夏至和冬至、春分和秋分的精確時刻,實行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曆,推算出一個回歸年為365天5時49分12秒,與科學儀器的測定僅相差26秒,與世界上通用的“格裏高利曆”分秒不差。但我們的授時曆比格裏高利曆早300餘年。

將軍柏

嵩山嵩陽書院內原有古柏三株,西漢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遊嵩嶽時,見柏樹高大茂盛,遂封為“大將軍”,“二將軍”和“三將軍”。

大將軍柏樹高12米,圍粗5.4米,樹身斜臥,樹冠濃密寬厚,猶如一柄大傘遮掩晴空。

二將軍柏樹高18.2米,圍粗12.54米,雖然樹皮斑駁,老態龍鍾,卻生機旺盛,虯枝挺撥。樹幹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門庭過道,樹洞中可容五、六人。兩根彎曲如翼的龐然大枝,左右伸張,形若雄鷹展翅,金雞欲飛。每當山風吹起,枝葉搖動,如響環佩,猶聞絲竹之音。

三將軍柏毀於明末。

將軍柏從受封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曆史,趙樸初老先生留有“嵩陽有周柏,閱世三千歲”的讚美詩句。經林學專家鑒定,將軍柏為原始柏,樹齡有4500年,是我國現存最古最大的柏樹。

盧崖瀑布

盧崖瀑布位於登封市東北10公裏處,太室山東南的懸練峰和雞鳴峰之間的四裏河峽穀內。自峰頂而下,形成了一係列陡崖和寬緩的台棧。陡崖的下方,急流把河床掏蝕成壺穴,於是形成了瀑布和深潭。在這一條由12個瀑布和12個水潭連在一起的白色峽穀內,瀑布如練,潭水清冽。

墨浪澗 墨浪澗上下有十多個壺穴,十潭墨浪也是嵩山勝境之一。太室山陰的八龍潭、九龍潭,古岩碧潭相映成趣,是嵩山絕佳的清幽之處。

啟母石

太室山萬歲峰南麓數百米處,綠樹掩映中突兀著一塊碩大無比的巨石。人們都叫她“啟母石”。它重約3000噸,長約9.5米、寬9米、高11米。

山上潭瀑

嵩山山脈山水相連,賦予嵩山靈動與神韻。山間湧泉,星羅棋布;溪水潺潺,彙積成潭;盧崖瀑布,最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