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字孔明(181~234年),享年54歲。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他小時候父親去世,跟著叔父諸葛玄過活。叔父依附山東微山的在湖北荊州任職的劉表,諸葛亮也跟隨荊州,終在南陽隆中定居。
他博通經史,精專象緯,能掐會算,東風借箭就是流傳至今婦孺皆知最典型的靠陰陽察天觀地,仰以綱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預測天氣最成功的一例。東漢末諸葛亮,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被稱為臥龍。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帶領關羽、張飛,三顧茅廬,親聘軍師。從此,諸葛亮為劉備謀略,聯孫攻曹,舌戰群儒,東風借箭,大戰曹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偉大勝利。他三氣周瑜,占領荊州、益州,建立楚漢政權,幫助劉備稱帝,任丞相。建興元年(223年),劉禪繼位,被封為武鄉侯。他六出祁山出兵攻魏,巧製木牛流馬,大唱空城計,奮戰司馬懿,爭奪中原。南下七擒孟獲,一平南疆。他勵精圖治,獎罰分明,推行屯田製政策,並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促進了當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234年,與魏司馬懿在渭南相抗,病死在五丈原軍中,並葬於定軍山。諸葛亮遺囑把自己遺體不要護送蜀地,要葬在自己親選的定軍山下依山修穴。為防司馬懿掘墓,墓穴隻要放得下棺材就行,除裝一本親著《八陣圖》外,就裝殮一些平時穿的衣服即可,不要任何器物陪葬。
後有傳說,司馬懿親掘諸葛亮墓,打開棺材,諸葛亮栩栩如生。唯獨搜出用巨毒浸透的《八陣圖》。他如獲至寶,蘸著口水,撚著紙張一氣看完後也一命嗚呼,死在諸葛亮的棺前。
諸葛亮墓諸葛亮一生南北征戰,著寫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南征》《北出》《軍令》《兵要》,特別是皇帝、太公的《邱井法》《八陣圖》流傳於世,視為當世瑰寶。
諸葛亮的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英名永垂青史。
諸葛亮墓又稱武侯墓,在陝西省勉縣定軍山腳下,武後墓區,岡巒起伏,山環水抱,素有陝南天然公園之稱。
墓上和廟內的建築,多是明、清兩代一所三院並聯的大廟,圍有垣牆,麵積約45000平方米。入陵園大門,一片漢柏古鬆,清幽、古樸。大殿院中,有許多曆代歌頌諸葛亮的詩歌和複修墓廟記文的石碑。
大殿龕上,端坐著諸葛亮的塑像,綸巾,羽扇,鶴髦,方據,神態莊嚴。關興、張苞,侍立左右。
墓在大殿之後,子山午向,頭枕北腳蹬南,取北顧中原,南立蜀國之義。墓周砌以磚牆,其圓周為60米。墓塚為覆鬥形,高約6米。墓前有一小亭,號曰“墓亭”,內豎石碑一通,上刻“漢諸葛亮忠武侯之墓”。墓後有古桂兩株,高大,繁茂,濃蔭如蓋,傳為“漢桂”,號曰“護墓雙桂”。雙桂之後有諸葛亮的“寢宮”三間。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二、司馬懿疑心重,自選墓地設迷霧
司馬懿265年,司馬炎登上皇位,到316年西晉被匈奴所滅,司馬氏在洛陽的統治隻維持了51年,其間共出了4個皇帝。4個皇帝中,後兩個皇帝被劉聰殺於平陽,算是客死他鄉。前兩個皇帝,即武帝和惠帝,則都死在洛陽,和老祖宗一起葬在洛陽。如此算來,西晉後陵應包括5座墓葬分別是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陽陵、武帝峻陽陵、惠帝太陽陵。
司馬懿是一個精於算計疑心最重的人,就像諸葛亮在草廬中就預測到三分天下的大局一樣,司馬懿也早就製訂了自己的宏大計劃。在他和兩個兒子的精心操作下,這個計劃一步一步順利實施,直到孫子司馬炎登上皇位,最後完成三國歸晉這一鴻篇巨製。如此深謀遠慮之人,連諸葛亮也對他忌憚三分。
司馬懿如此老謀深算,他的陵墓當然會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那麼,他究竟會把陵墓選在洛陽何處呢?
許多人都以為魏晉時期盛行儉葬,所以司馬氏順應民心而“不封不樹”,經過曆史變遷後,西晉皇陵的具體位置就不為人知了。如果真是這樣想,那也太小看司馬懿了。司馬懿為何要定下“不封不樹不謁陵”的家規呢?對外是“倡導儉葬”,實際上他是有自己的小九九的。在點透司馬懿的小九九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司馬懿“扳倒”曹爽的一幕好戲。
魏明帝曹睿臨終托孤,把齊王曹芳托付給曹爽和司馬懿。因是皇帝的本家,曹爽想盡辦法排擠司馬氏。司馬懿則假裝有病,伺機反撲。
249年正月,曹爽和一幫心腹,以拜謁魏明帝陵為由,帶領禦林軍,跟隨齊王曹芳出外打獵。司馬懿聞訊大喜,立即派人控製曹爽的軍營,命兒子司馬昭帶兵把守宮門、司馬師帶領軍隊占領都城的險要位置。
一切準備妥當後,司馬懿奏請郭太後,下旨罷免曹爽宰相之職。郭太後本來與曹爽有仇,當然聽從司馬懿的建議。所以,司馬懿讓蔣濟等人草擬表章,派黃門官出城送給齊王曹芳。當表章送來時,曹爽和齊王曹芳玩得正高興。看到司馬懿的表章後,曹爽嚇得麵如土色,想來想去隻有向許昌逃竄,就在這時,司馬懿又派人送信,說請曹爽趕快回洛陽,隻將曹爽免職,別無他意。曹爽這個大傻瓜竟然相信了,帶著一幫隨從回到洛陽,結果路上就被司馬父子派兵看管起來並找個借口殺了。此後,司馬氏就牢牢控製了曹魏政權,並一步步奪取了天下,成就了西晉帝業。
因司馬懿當時是借曹爽謁陵之機,成功奪取了曹家的天下,所以他非常擔心別人如法炮製。於是就想了一個絕招:“不封不樹”。沒有陵墓,何談拜謁?隻要“不封不樹不謁陵”,就能保證司馬氏的江山萬年永存,他司馬懿就可以安安穩穩地長眠地下了。
雖然“不封不樹”,但修建陵墓還得親選風水寶地。保證外人不會知道陵墓的位置。司馬懿絞盡腦汁,踏山涉水,周密安排。他先在親選的墓地外圍布置警戒,派重兵把守,嚴防外人進入。當然,這個警戒線的範圍是相當大的,大到參與警戒的官兵也看不見陵墓的位置。
在警戒線內,即使有人來到這裏,知道陵墓的大致位置,但肯定難以判斷陵墓的具體位置。
如此無懈可擊的安全措施,使西晉皇陵在首陽山下享受了千餘年的清靜。它後來如何被發現的呢?
西晉皇陵分東西兩區,東區在河南省偃師市城關鎮潘屯、杜樓兩村以北山下,西區在首陽山鎮南蔡莊北的鏊子山下,兩區相距數裏。
與潘屯、杜樓兩村相距不遠有兩個村莊,一個名叫墳莊,一個名叫香峪。顧名思義,墳莊肯定與墳有關,香峪則是燒香的山穀。古代帝王修建陵墓後,都要派人守護,守墓人的後代就地為家,慢慢繁衍,最後形成村落,這些村名當然也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巧合的是,20世紀初,附近一戶農家挖紅薯窖時,挖到一座晉代的墓。墓中一方墓誌,上有“北望皇陵”等記載。後來這裏陸續有晉代古墓被發現,看來當時的晉人是想沾皇家的好運,才紛紛把墓地選在這裏。於是,人們猜想西晉皇陵就在附近,但具體位置仍是一個謎。
司馬懿墓20世紀80年代,考古工作者利用先進的探測儀器,對這一帶進行勘探,確定了古晉皇陵的具體位置,才解開了這一千年之謎。
枕頭山下,隔著山穀向對麵望去,但見雲霧繚繞中有一座形如枕頭的山峰,其下麵就是西晉後陵東區。有5座墓葬,均坐北朝南,子山午向。朝山案砂,金箱玉印,旋九曲環繞顧戀,俱大富大貴之地。其中1號墓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墓道長46米,寬11米,墓室長4.6米,寬3.7米,高2.5米。該墓位於墓地東部,居尊位,與其餘4座墓相距約50米。
枕頭山下是低平、富饒的伊洛河平原,視野非常開闊。那就是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的墓地。
出西晉皇陵東區向西區,即是鏊子山。有趣的是,站在最高點看鏊子山,恰如一個圓圓的鏊子。鏊子山下發現了多處墓葬,均坐北朝南,子山午向,其布局主次分明,排列有序,顯示出死者生前的尊卑關係。其中1號墓位於墓地最東端,居於尊位,且在墓地中規模最大,其墓道長36米,寬10.5米,墓室長5.5米,寬3米,高2米,故此墓主人是該墓地生前地位最高者——晉武帝司馬炎的峻陽陵。
晉武帝作為西晉的開國皇帝,在墓地選擇上看來是費了一番心機。鏊子山兩端分別向南介出一道較為平緩的山梁,對墓地形成三麵環抱之勢,就如一把羅圈椅,可以安安穩穩地坐享太平,是修建帝王陵墓很理想的風水寶地。
不管陵墓風水選得多麼精妙,不管保密工作做得多麼好,西晉王朝還是在短短數十年裏土崩瓦解了。
司馬懿該籌劃的都籌劃到了,該算計的都算計了,從他自己一直算到孫子輩,最後一招還是失算了!宋朝大易學家、堪輿風水家邵康節大師,為晉朝滅亡敘詩一首,道出了真情:自古禦戎無上策,唯憑仁義是中原。王師問罪固能道,無子蒙塵爭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