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見塵飛煙起,勝敗不分。這時,陣中突然大響一聲,鍾離坐下的馬突然倒地,將鍾離掀在地上。
趙元帥縱馬趕到,操刀正要砍下,不防鐵拐李從後奔來,舉起拐杖正打在元帥的手腕上,元帥棄刀而逃。鐵拐李救起鍾離,一起趁勢猛打,龍王大敗而逃。
張果老說:“今天我們雖然勝了,可別忘了他們可是有玉旨的,明天肯定有更多的兵力來擒拿我們,怎麼辦呢?真是騎虎難下,還得請朋友們幫幫忙呀!”“是呀!”鐵拐李應道:“恐怕事情不會那麼簡單,你們速到天庭請罪,我到老君處求救,各位看怎麼樣?”。眾仙說:“可以”。於是便各奔而去。眾仙來到天宮求見玉帝,說明事情的原委。
玉帝將信將疑,怒額未消。八仙正不知所措,隻見老君、如來、觀音一同上殿來見玉帝,並對玉帝說:“我三人特來為八仙、龍王之爭講和。”玉帝說:“八仙填海殺人,罪責難逃。”老君說:“八仙雖然有罪,但事情起於龍王,無緣無故奪人家的寶物,又囚禁采和,雙方發生紛爭,才能如此。再者八仙填海,也是看到百姓遭殃的無奈之舉。”“既然如此,就由你三人評判吧。”玉帝臉色有所和緩。老君說:“玉帝已經全權委托我們解決爭端,身為八仙的師長,如何具體處置我不便多說,請觀音辛苦一下吧。”
於是,觀音說道:“天下沒有久爭不和的道理,你們如果非要爭鬥下去的話,必然會兩敗俱傷既然如此,那我就依據玉帝、老君和如來的旨意,宣布如下:摩揭身亡,是咎由自取,這都是因果報應,他是有前罪的,劫數難逃。龍王請放心,大龍子已降生凡世良善富貴人家。
挲蓋斷臂,藍采和交出玉扳兩片,作為補償。”“是。”藍采和應著,立刻奉上。觀音叫挲蓋過來,把玉板接到他斷臂下,吹口氣,玉板即刻化為右臂,伸曲自如。“我龍宮被堵塞,無處安身怎麼辦?”龍王繼續反問。觀音說:“這個不難。”說著,隻見觀音將手指向前一伸,入海中向上一挑,便把泰山挑起,放回原處。
海中的一切景物如故,隻是不免將泥土留下了很多,存積在海中,形成了一批小島,這就是長山列島。眾人見了讚歎不已。玉帝說:“都說觀音神通廣大,果然如此。”
又對八仙、龍王說:“你們無故擾亂乾坤,本當重罪,今看在老道、老佛得分上,從寬處理了吧。八仙返回洞府,思過三月;罰龍王一年的俸祿。”如來聽了,隻念“阿彌陀怫”,老君聽了,隻說“也罷也罷”。八仙、龍王心悅誠服,急忙謝罪,叩謝聖恩。八仙又拜謝了老君、觀音、如來,便各自回住處了。
自此天庭安宴,天下太平。
尋救不老仙丹之地和海市蜃樓
丹崖山巔上的蓬萊閣,創建於宋嘉六年(1061年),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巡撫李戴於其旁增建了一批建築,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知府楊豐昌和總兵劉清和主持進行擴建,使其大具規模,後又得以多次修繕,1982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閣高15米,海市蜃樓雙層木結構,重簷八角,四周環以朱赤明廊,供人極目遠眺,閣上名人匾額楹聯眾多,猶以清代大書法家鐵保書的“蓬萊閣”巨匾著稱。閣下麵臨大海,建築淩空,海霧四季飄繞,素有“仙境”之稱。
傳說漢武帝多次駕臨山東半島,登上突入渤海的丹崖山,尋求“蓬萊仙境”,後人就把這座丹崖山喚作蓬萊。恍如仙境丹崖山立在海邊,臨海的一麵是陡峭的絕壁,山岩紋理是暗紅色,故有此名。
史載秦始皇、漢武帝都曾為尋求仙藥先後來此,傳說秦方士徐福受始皇之遣由此乘船入東海去求仙丹,自古為文人墨客雅集之地,曆來是道教煉士修真之境,閣之附近現存留曆代文人雅士觀海述景題刻二百餘處;登臨閣廊,舉目遠望,長山列島時隱時顯,東北海疆碧波連天,春夏之際,海市蜃樓時時光臨登州海上,使人耳目一新,心曠神怡。閣南有三清殿、呂祖殿、天後宮、龍王宮等道教宮觀建築,均依丹崖山勢而築,層層而上,高低錯落,與閣渾然一體,總建築麵積達18900餘平方米;閣東有,東南建觀瀾亭,為觀賞東海日出之所,西側海市亭,因為觀望海市蜃樓之境而名,又因其三麵無窗,亭北臨海處築有短垣遮護,亭外海風狂嘯,亭內卻燃燭不滅,故又名避風亭,亭內牆壁上嵌有袁可立《觀海市》詩石刻九方。整個建築陡峭險峻,氣勢雄偉,朱碧輝映,風光壯麗。是全國著名的旅遊勝地。
蓬萊仙境蓬萊閣自古為名人學士雅集之地,閣內各亭、殿、廊、牆之間,楹聯、碑文、石表、斷碣、琳琅滿目,比比皆是,翰墨流芳,為仙閣增色不少。蓬萊閣前常出現“海市蜃樓”奇觀,蘇東坡的“東方雲海空覆空,群仙出沒空明中。蕩搖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雀藏珠宮”,袁可立的“紛然成形者,或如蓋,如旗,如浮屠,如人偶語,春樹萬家,參差遠邇,橋梁洲渚,斷續聯絡,時分時合,乍現乍隱,真有畫工之所不能窮其巧者”,正是“海市蜃樓”奇景的生動寫照。
主體建築蓬萊閣為雙層歇山並繞以回廊,上懸清書法家鐵保手書的金字匾額。登閣環顧,神山秀水盡收眼底。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這裏不僅一年四季景色有異,就連一日之間也變幻無窮,清晨,在觀瀾亭看紅日初升,霞光萬道,蔚為壯觀;黃昏,漫步閣下賞晚潮萬頃,富有詩情畫意。世傳蓬萊有十處仙景。“海市蜃樓”為一奇觀,每年春夏,夏秋之交,空晴海靜之日,時有海市出現,海上劈麵立起一片山巒,或奇峰突起,或瓊樓迭現,時分時聚,縹緲難測,不由人不心醉神迷。千百年來,慕名而至的文人墨客絡繹不絕,雖然大飽眼福的人不過十之一二,卻留存了觀海述景的題刻二百餘石。近代愛國將領馮玉祥也為此題寫了“碧海丹心”四個道勁有力的鮮紅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