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宜居環境(三十二)(3 / 3)

堂外圍牆旁現存六株龍柏,暗示諸葛後人六族繁衍,人丁興旺。門庭飛閣重簷,高約10米,上懸一塊橫匾“敕旌尚義之門”。頂層有明英宗於正統四年(1439)所賜盤龍聖旨立匾一方,表彰諸葛彥祥賑災捐穀千餘石的義舉。整座建築古樸典雅,氣勢恢宏,保存完好。

民居

諸葛村的大部分住宅都是造在起伏的山坡上,從前到後逐進升高,叫做“步步高”。住宅的門頭,都是精美的以蘇式雕磚門頭為主要特色。門頭邊由簡到繁變化很多。簡潔的披簷,以非常明快的結構邏輯與極其和諧的比例顯出當地工匠高超的技藝。

華麗的披簷有雕刻精致的牛腿、鬥拱、月星等等。矮門大多是花格心的,玲瓏剔透,輕快又花巧。矮門上方離門楣大約30厘米的位置,架空有一道纖繡的月梁,曲線柔和而有彈性,作一些淺浮雕,與矮門呼應,完成了門洞的構圖。大戶人家大門包著鐵皮,釘著泡釘,做得極其華麗。

諸葛村的民居,家家戶戶都有門聯,貼在兩片門扇正中,靠近中繼的位置,又貼一對窄而短的副聯。

副聯很簡單,常見的是“開門大吉,迎春接福”這樣不拘平仄的頌禱,門聯則講究對仗,如“諸葛大名垂宇宙;孔明後裔承祖訓”、“不須著意求佳境;自有其逢應早春”。不幸有喪事,則門聯第一年為藍色,第二、三年為綠色,常見的有:“慈竹當風空有影,晚萱經雨仍留芳。”、“徑掃丹楓皆喪禮,門臨白馬盡佳賓。”門聯下方,門鈸外側,家家都貼一對元寶,是金銀剪紙的,在元寶形輪廓裏剪出喜鵲登枝之類的圖樣。門框的兩側抱柱上,各掛一隻木雕的葫蘆形或花瓶形香插。

諸葛村最基本的住宅型製,稱為三間兩搭廂、對合、前廳後堂樓、三進兩明堂、對合加樓上廳。三間兩搭廂上麵有樓,通常隻作儲藏之用,大型的三間兩搭廂,是正屋三間,兩廂各一間,當中為天井。對合就是密閉的“口”字形的四和院,它的正屋叫上房,隔天井建屋三間叫下房。風水術士說:門廳有堂門,上房堂屋有太師壁,二者平麵合成一個“昌”字,有利於發家。前廳後堂樓建築是前進為落地大廳,單層,以迎賓接待客人之用。後進為三間兩搭廂,有樓,為住室生活場所。大廳坐落在地上高敞宏闊,很有氣派,大廳前有左右兩廂和天井。

三進兩明堂三進都有樓,前後可以穿通,三進房子的屋脊,從前到後一個比一個高,叫“連升三級(脊)”。對合加樓上廳的型製是三開間,通敞而高,梁架很華麗,它用材考究,製作精細,雕刻講究,富麗堂皇,連樓上鋪瓦的椽木都刻有流暢的線條,精細工巧。這是諸葛村型製最高檔的建築,也是江南民宅中唯有諸葛村特有的。

諸葛村很多民居大堂內天井照壁上寫的“福”字很特別,仔細觀察一下這個“福”字的結構組合,左邊偏旁為鹿,諧音“祿”字,右邊偏旁為“鶴”,“鶴”代表長壽,而暗藏個“壽”字,鹿鶴相逢為“喜”,本字為“福”。原來它蘊涵著“福、祿、壽、喜”這四個字。

諸葛八卦村民居諸葛村明清時代民宅有200多座,是“青磚、灰瓦、馬頭牆,肥梁、胖柱、小閨房”的徽派建築典型,它的建築質量之高,規模之大,氣勢豪華而壯麗,被古建築專家稱為“中國古民居的富金礦”。

是目前全國保護得最好、群體最大、型製最齊,文化內涵很深厚的一個古村落。

大經堂

位於下塘路邊的大經堂,是諸葛村的十八廳堂之一,建於明代,具體時間家譜無記載,是諸葛村仲分雍睦堂房派下的私己廳,共三進,蘇式磚雕的門頭。原在它的正前方二十步外有一門台,裝飾豪華,木雕精致,可惜1972年被拆,牆基尚存。大門二旁有一對旗杆石,據家譜載,清乾隆年間曆任江蘇八縣縣令的諸葛蓉就是大經堂房派的人。諸葛村有7座廳堂有旗杆,大經堂就是其中之一。

諸葛族人大多從事中醫藥業,蘭溪有句民諺:“徽州人識寶,諸葛人識草。”大經堂現辟為中藥標本展館。館中近千味中藥標本就是諸葛後裔自己采集製作的。前廳金柱上的對聯這樣寫道:藥業經營,遍南布北,可從誌書查記述;醫道高明,救死扶傷,且由《宗譜》說端詳。

中藥業是一門專業性很高的行業,從采集到製作各種丸、膏、丹、散不僅要有很熟練的技術,而且要研讀藥書,諸葛族人明清時代從事中藥業起就以父傳子,以親帶鄰,形成獨特的諸葛藥業文化。縣誌和宗譜中記載,四代以上經營醫藥的就有十四家。後廳前金柱上的楹聯這樣讚頌:丞相子孫勤勞處世;高隆兒女醫藥傳家。

後廳中展示的是幾百種藥用動物標本,有穿山甲、林麝、羚羊、玳瑁等。大經堂右側是一小園,園門門台用小鬥拱、托拱搭建,小巧精致。小園中種植杜仲、金銀花、麥冬等藥材和花草。

古商業街

明代開始,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商品經濟逐漸在城鎮中發展起來,也逐漸向農村中滲透。諸葛村由於地理位址屬三市交界處,交通發達,南商北賈過往較多。

看著每日往來的行人過客,村民便在靠近大道的住宅內陸續開設了為過往客商們和過客服務的茶館、飯店,以後就出現了各種雜貨店和手工作坊。到清代經營當鋪的紹興人,修鎖、補鍋、打鐵的東陽、永康人,製糖、做糕點的義烏人,善於經營的徽商或開店或作坊在這裏定居下來,上塘商業區就逐漸形成了。上塘商業中心是一條環形街,街外圈在陸地上,街內圈在架在水麵上的水閣樓,店鋪的形成各式各樣。大致有排門式、石庫門式和水閣樓三種。

1958年大躍進,上塘被填,水閣樓大部分被拆除。2000年諸葛村投巨資對上塘進行了複原,重新挖出上塘,整修了口岸和路麵,修複古店鋪、住宅。複原後的古商業街、店鋪一間緊挨一間。商業街上的排門式店鋪二層略略向上挑出於底層,木板牆開有窗子,或實板推拉式或格扇式,窗的下欄有裝飾性的花格欄杆,上下層的牛腿和騎門梁都刻有與商業性質相合的蝙蝠銜錢,古老錢串、元寶、聚寶盆等,石庫門式的店鋪兩進三進較多,臨街一進大多三間二搭廂,後進為作坊或住宅。這種店鋪,在堂屋內設櫃台,主要開設當鋪和藥店為主,現今古街上有葆仁堂、壽春堂藥店。有浦江水晶、蘇州刺繡、永康錫器、龍泉寶劍、古董店、字畫店、百貨店、保健品店。萬源莊、永裕號、永泰昌、義生昌、筆耘軒等老字號招牌店鋪都已恢複。

沿街連片的水閣樓搭在靠岸的水麵上,上塘水閣樓基本建於太平天國之後,全用木結構、木樁、木柱、木梁、木地板、木牆壁、木排門,水閣樓統一連排建造。上下兩層,臨水有挑台。以經營茶和小吃店為多,有饅頭店、餛飩店、麵條粉幹店、煙酒店、理發店。形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琳琅滿目的旅遊服務中心。

上塘古商業街是考察中國農村從純農業經濟向商品經濟發展的難得史料,也是諸葛村從血緣村落向業緣村落過度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