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生態 治理汙染——回歸自然 天人合一
第一節 生態人居環境
中國傳統風水文化是東方人居環境審美的藝術,幾千年來根深蒂固地植根於民俗之中,體現出法天象地、敬天法祖的建築規劃特色。風水是東方儒、釋、道結合的建築文化,與西方建築文化分屬兩種學科體係、兩種思維方式、兩種建築文化傳統。
人生活於天地之間,一時一刻也不能脫離周圍的環境。地理環境在地表分布是千差萬別的,具有不平衡性。適合於人們生活的、給人們帶來幸運和隱藏著吉祥與幸福的環境。
福、祿、榮、壽人所向往;艱、難、危、困人所趨避;饑、寒、貧、苦人所難忍。趨利避害之心,是人群本能的反應,人皆有之。在中國———這東方文明的發祥地,逐漸形成了依古代社會意識而為人居環境的“風水”,擇其吉而避其凶營建城市、鄉村和住宅。風水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在時間關係之下的空間吉祥認知。在空間地理環境中,人如何來使用、安排與自身生存發展密切關係的人居環境呢?這就是優化、淨化、洞察環境對人類產生深遠影響的建築文化。
一、生態居住區
生態居住區,在國外也常被稱為可持續發展社區、綠色社區或健康社區,它是在可持續發展原則指導下,提高人居環境的質量,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居住區將自然因素融入整體景觀環境,運用綠色科技實現對能源、土地、水等資源的再生利用,在經濟性的基礎上構建人、自然、社會三者和諧的係統,創造多樣性的居住空間和功能活動。傳統的居住區規劃往往以居住功能為主,強調為居民提供休養生息的環境,而忽視了對所處自然環境的保護。反觀生態居住區則盡可能減少這方麵的破壞,更為強調自然和社會環境融合的複合生態環境對人類自身發展的本質作用,希望通過合理利用資源來提高生活質量,通過社區建設來加強居住區自調諧能力。生態居住區概念的提出,表現了一種全新的設計觀,即將居住區域設計成為具有自然和人工高度統一的理想人居環境的城市居住區。
當前關於生態居住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單體建築的節能措施上,主要探討建築設計和氣候的關係以及應對氣候的節能建築技術措施,這些研究一般涵蓋體型、房間、外圍護結構、窗及遮陽等方麵,形成了較為係統的學術成果。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由於種種原因對生態居住區規劃設計層麵的研究較少。鑒於此,學術界有各種觀點,吳良鏞在《人居環境導論》一書提出的“人居環境建設的五大原則”的第一條就是“正視生態的困境,提高生態意識”,為此,必須加緊努力,包括推動更為廣泛的生態教育、提高對問題的危機意識,在規劃中增加生態問題的研究的分量,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提高規劃質量居住區生態整體規劃設計不僅僅是住宅建築的空間安排而要綜合考慮區內的水、氣、光、聲、熱環境係統綠化景觀係統、能源係統、建築材料係統與廢棄物處置與管理係統以及社區文化、曆史文脈等方麵兼顧社會、經濟與環境相結合。
二、生態居住區的整體、協調、循環原則
生態居住區是通過調整人居環境生態係統內生態因子和生態關係,使居住區成為具有自然生態和人類生態、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統一、可持續發展的理想城市居住區。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計劃報告中指出:“生態規劃就是要從自然生態和社會心理兩個方麵去創造一種能充分融合技術和自然的人類活動的最優環境,誘發人的創造精神和生產力,提供高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因此生態居住區規劃目標可以理解為:以生態學“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原則為指導,通過生態設計方法促進人居環境質量的提高和人與自然的和諧、人工設施與自然環境的協調,實現居住區社會、經濟、自然複合係統整體協調而達到一種穩定、平衡、有序狀態的過程。
三、生態居住區的特征
生態居住區的特征主要表現在生態居住區的建設標準上,生態居住區的規劃建設標準可以概括成“舒適、健康、高效、和諧”。從整體上看,居住區的生態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麵:整體性。生態居住區是兼顧不同時間、空間的人類居住區,合理配置資源,不是單單追求環境優美,或自身的繁榮,而兼顧社會、經濟和環境三者的整體效益;不僅重視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更注重對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強調人類與自然係統在一定時空整體協調的新秩序下尋求發展;不僅注重自身的功能、形態完整性,而且注重與周邊城市功能、環境的“無縫”對接,和周邊環境融為一體。
多樣性。生態居住區的多樣性不僅包括生物多樣性,還包括文化多樣性、景觀多樣性、功能多樣性、空間多樣性、建築多樣性、交通多樣性、選擇多樣性等更寬泛的內容,這些多樣性同時也反映了生態居住區生活民主化、多元化、豐富性的特點。
和諧性。生態居住區內自然與人共生,人類回歸自然,親近自然,自然融於居住區,居住區融於自然;同時,能營造滿足人類自身發展需求的環境,富有人情味,充滿濃厚的文化氣息,擁有強有力的互幫互助的群體,呈現出繁榮、生機和活力。
可持續性。生態居住區是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的,因而它能實現居住區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能夠在取得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同時推動經濟發展,實現經濟快速高質增長;能把居住區自然環境作為居住區公共資源得到可持續利用。
第二節 人居環境選址與規劃設計
一、生態環境的整體理念
風水理論思想從環境作為一個整體係統,它以人為中心,包括天地萬物,因為環境與安危有著密切的關係,住宅不具有居住及避險的功能,而是集避難、集物、儲藏、寄情、生產、孕育、流通、交換等功能於一體。生態環境避風向陽,流水潺潺、草木欣欣,鶯歌燕舞,鳥語花香,綠樹成蔭,就能為人們提供空氣清新、優雅舒適的居住環境。在生活中,人類逐漸認識到,住宅如果沒有封閉,就不能給人以安全感和滿足遮蔽隱私等諸功能的需要。
在不斷發展和進化的過程中,人類對待生態環境的認識,由“聽天由命”到“天人合一”及人與天與大自然的和諧統一。如今,人們普遍認識到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一處優雅的住宅環境就能淨化人們的心靈,陶冶高尚的情操。
人類的生產、生活係統,與內在和外應的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城市規劃、村落規劃、村落選址、住宅選址、高層住宅樓的戶型格局的風水學都有鮮明的生態實用性,庭院園林與地形,風與水的運作相互聯係,風水學這就是人類在居住選址、規劃、建築、裝修及生活家具等活動中,尋求陰陽平衡,與大自然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