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必由之路(一)(2 / 3)

二、選址的負陰抱陽、順乘生氣

1.因地適宜

住宅區在風水學選址的原則中包括:立足整體,適中合宜,觀形察勢,順乘生氣,因地製宜,調諧自然;依山傍水,負陰抱陽,以及地質檢驗,水質分析等。這對於建築、園林、城市和村落的選址和規劃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我國址遼闊,地理複雜,氣候差異大,土壤有分別,建築形式由於民俗不同,形勢也不同,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切實有效的建築格局適宜?1236?地理與自然於自然,回歸自然,返樸歸真,天人合一,這是風水學的真諦。

2.依山傍水

山體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萬物生機的源泉,背山麵水,或三群山環繞,凹中有曠,南麵敞開,住宅、鄉村、城鎮隱於萬樹叢中,從善而居,藏風聚氣。人體的氣場定會受到環境氣場的緩慢式、漸進式、滲透式的直接影響,進而改變到一個人的健康運勢。

3.順乘生氣

氣是萬物之本,順應時節。生氣是有生命力的一元化之活氣,在天則周流六氣,在地則發生萬物。地勢原脈,山勢原骨,逶迤東西,或為南北。勢來形式是謂全氣,地有吉氣,土隨而起,支有止氣,水隨而比。勢順形動,回複始終,氣以生和,氣因形來,氣因土行,氣以勢止,氣以龍會,外氣橫行,內氣止生。其深者猶有聚,固藏於涸燥都宜淺;坦夷者易深,深淺得當,生氣自成,吉地無凶。庭院和房屋的大門為氣口,有路有水環曲纏腰即為得氣即為環抱有情。

4.觀形察勢

風水中稱綿延的山脈為龍脈,山脈的形與勢有別。百尺為形,千尺為勢。勢為遠影,形為近視,勢是形之崇,形是勢之積。有形然後有勢,有形必然知勢。形立於立,勢立於外,形似樓台殿閣,勢如城郭城垣,形是單座的山頭,勢是起伏的群峰。

5.土質水質檢驗

大部分人都知道,土壤含有微量元素,鋅、鉑、硒、氟等成分,在陽光的作用下,放射到空氣中,對人體有直接影響。潮濕、臭爛的地質會導製關節炎,風濕性心髒病,皮膚病等。

三、城市村落、陽宅選址的禮義規範

中國古代先哲先賢們對於城址的村落、陽宅的選址充滿了禮儀規範和天人相應的文化意識,因為建都立國直接關係未來事業是否興旺發達,關係到個人、族人與國家未來的前途與命運。

1.注重“脈絡”——地理、山脈,水係的都邑形勢。大小不同的城市,在空間尺度上對脈絡形勢各有差異。

2.注重水在聚落選址中所占的重要作用。“河水之彎曲乃龍氣之聚會也”,水能聚氣、納氣、化氣,特別是呈環抱狀的水最能聚氣。

3.注重城市所處交往運輸方便。

4.必須具備安全防禦的功能,風水中的曲型模式要求後有鎮山,左右有砂山護衛,前麵有彎曲碧水環抱,這就是一種具有防禦的功能。在風水中也隱含著風水災的生生不息,實際上就是追求一個富有生機勃勃的生息之地。

清代姚延鑾在《陽宅集成》:“陽宅須教擇地形,背山背水稱人心,山有來龍昂首發,水須圍托作環形,明朝寬大斯為福,水口收藏積萬金,關煞二方無障礙,光明正在旺門庭。”這在中國宗教文化的家譜史料中保存了大量關於村落選址的珍貴資料。

四、傳統的城市、村落庭院的以就其勢

1.就地之勢,《易經》:“設險以守其國”,是講城市布置在依山靠水的地理環境中,這就是就地之勢,使自然山水無形中構成一道城外之“城”,從而得到“守者不出,以一當十,十而當百,百而當千,千而當萬”的效應。

2.防禦巡視功能,古代的城市的城牆多呈方形,管轄所屬府、縣城因以地形、地貌之影響,則有方有圓,古人雲:“城門者,關係一方居民,不可不辯,總要以迎山接水為主。”城市的大門是以風水中:“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東、西、南、北)四個正位開門,均體現風水中的四神砂結構。

對於門樓的形式,風水學中東門樓要高大,符合青龍之砂要高於白虎之砂的“寧讓青龍高萬丈,不叫白虎高一寸”的格局。在北門樓比南門樓要高大,符合風水中的藏風聚氣的要求。《陽宅會心集?開城門論》:“南之樓宜用水星,又不可在高,或作木星,則主民奢而防火;西門之樓,宜作土量,亦不可太高,高則屬金,主民俗凶悍而多浮蕩,惟東門之樓必作木星,又要比西、南高些……至於北門則必要作土星,又要高大,蓋北門為迎氣門,不但要接得水來,又必要迎得生氣入城,故北門樓要高大,可以枕為樂,以就其勢,方為全吉”。這從景觀排列來看,景物高逐次降低,以便全城景物和街坊布局一覽無遺。

3.以宇宙為象征定位城市中心,“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中國古代與現代的城市規劃也深受影響,地上的城市往往對應天上,從而使城市成為宇宙的象征。天上的紫微宮是北極星周圍的一個星座,是人們心目中的宇宙中心,因此,在都城中心要建有象征天象的紫宸殿的紫禁城。北京的紫禁城就是典型的宇宙象征,紫禁城位於東、西和南、北軸線的交叉中心。城市中心是皇城,皇城的中心是宮城,宮城的中心是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又是象征宇宙中心的須彌山。其上的須彌台座九層台階,象征著九重天,這一人間、天上的中心,也稱“太極”,此處便是陰陽調諧、藏風聚氣,生化萬物之地。

五、城市主體建築群麵南而居的中軸線

1.坐北朝南子山午向:坐北向南這是中國曆代的向陽原則,旭日東升,紫氣東來,中國地處北半球,一年四季陽光都由南方射入,坐子山午向便宜采光,躲避風寒,這就順應天道,得山川之靈氣,受日月之光華,頤養天年,陶治情操,丁財兩旺,地靈方能人傑。

城市住宅區中國古代的京城建築,往往以“先天八卦”之乾、坤、離、坎所象征的天、地、日、月,作為南北中軸線和東西中軸線兩端(東、西、南、北)四正方位的象征。北京城的天壇、地址、日壇、月壇,就是按乾南、坤北、離東、坎西的方位來布局的,在南中軸線上,皇城的南門為天安門,北門為地安門,也是按先天八卦的乾南、坤北的方位來規劃的。

城市的主要建築群構成麵南而居的中軸線,背靠祖山、主山,麵對朝砂、案砂等山峰構成一組對景,以壯城之形勢。北京紫禁城布置在全城的中心位置,背後的萬歲山(景山)五峰叢峙,中峰處在全城的中軸線上南北兩城牆之中,形成了全城的製高點,麵南而居,堂堂正正,莊嚴而又大方穩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