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必由之路(一)(3 / 3)

六、以水環抱全城的空間布局

依山傍水是堪輿學最基本的原則,山體是大骨架,水域是萬物生機的源泉,建築造城市、村落、住宅,依秀山、傍吉水,這是從古至今從帝王到平民的普遍願望和心態平衡。

城市住宅區其典型模式北有靠山,南有彎環朝抱之水,水在中國傳統中是財源的象征,傳統的城市規劃、村落和住宅庭院的選址和布局,尤為重視水的作用。臨水建城或臨水入城,有城就必有水。位於北京紫禁城太和門前的內金水橋和天安門外金水橋均是向南凸成“金城環抱玉帶水”狀,充分體現風水中的“環抱有情”的意向,又能滿足人們對財源滾滾的向往心理,還能改善了城市空間布局。

七、堪輿風水中的庭院布局

1933年,樂嘉藻先生撰寫的《中國建築史》:“中國建築,與歐洲建築不同,其分類法亦異。歐洲宅居,無論間數多少,皆集合而成一體。中國者,由三間、五間之平屋,合為三合、四合之院落,再由兩院、三院……合而為一大宅。此布置之不同也”。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獨特的庭院組合,蘊藏著“天人合一”的內涵和極富變化的獨特美學魅力。小到尋常百姓家,大到寺廟、書院、村落、城市的選址的四周地理、地貌、地形、山巒形態,組成建築物中圍一院,以三合或四合排列。以牆、廊聯係或圍繞建築,成為合院,對外封閉。

在庭院的群落中,縱向有明顯的軸線,橫向則左右大體對稱。廳堂居於核心地位,主要建築物布置在中心軸線上,附屬房屋位居次於軸上,以“前下後上”為原則,把對外的房間與下房放在前麵,呈現了“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以庭院布局理順通風、采光、排水和交通等需要。以簷廊和廊子組成網狀交通係統,形成屋內交通係統。使人不論在廊下或露天都能與自然取得和諧共融。以重重院落相套,向縱深與橫向發展,形成一進一院,一順一跨院的建築格局。

八、現代建築的地理景觀、生態景觀和人文景觀的融合

地理景觀:可持續發展觀成為當前規劃界普遍認同的準則,因為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必須有賴於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三方麵的協調發展,環境規劃往往關心空氣、水、土壤質量岩石、地形等因素的的地理景觀,地理景觀基於地理學的基礎及地貌和水文過程,肥沃土地的最佳用途是耕地而不是城市用地,陡峭坡地的最佳用途是林地而不是建設用地。因此,城市規劃、土地利用適用性的核心是岩石、表層地質、地形、地下水、地表水、土壤、植被、動物和氣候。

生態景觀:生態景觀不僅是非生物要素的組合,而且由更多低級生態係統組成的生態係統,表明景觀不僅是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同時也是人類的棲息地,景觀生態學原則上是在園林設計和土地利用規劃的應用。

人文景觀:可持續景觀的最上層是人文景觀。隨著人們廣泛認識到景觀自然、生態和技術實體,景觀及其變化在很大程度上與人類感知、規劃和提升生活質量而營造居住環境的努力有密切關係,人文景觀珍視自然與文化遺產,重視當地開發中的傳統知識和實踐,即風水觀念。水文景觀通過各種設計技術創造功能上達到維持和再現場地開發前的窪地貯存、滲透、地下水補給、降雨徑流流量和容積控製,減少開發後帶來的徑流汙染。

1.綠地,綠地可以通過雨水進行滯蓄和促進入滲來達到降低地表徑流速度,起到延遲徑流時間、削減洪峰的目的。

2.屋頂綠化,屋頂綠化是國際公認的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最有效的措施,因為屋頂綠化增加空氣濕度,降低環境溫度,減少輻射、保溫隔熱,降低城市熱島效率,而且在雨洪控製方麵,屋頂綠化具有顯著的滯蓄雨水功能,並能延緩屋頂雨水徑流排放,減輕城市排水和防洪壓力。

3.儲水池在風水上亦稱金水池,元寶池、聚寶盆、玉帶水,在地麵上興建景觀水池,或利用建築大樓的筏基儲存雨水,將雨水暫時留置於基地上,然後再以一定流速讓水進入循環,模仿自然大地的塘、窪地、坑洞的多孔隙性,以增加大地的雨水涵養能力。

4.多功能調蓄池,就是把雨水的排澇、減洪,充分利用城市的生態環境和其它社會功能更好的結合,高效率利用城市寶貴資源的一類綜合城市和雨洪控製與利用設施。這類設施一般選在廣場、運動場、遊戲場、公園、綠地等公共場所。作為多功能調蓄池基礎,最好有透水良好的水質,同時應有充足的溢水口,以免造成危險或困擾。

5.人工濕地,濕地對環境有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生態效益,在提供水資源、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陸、降解汙染物、保護生態多樣性等方麵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被人們形象的稱為“大地之腎。”濕地具有徑流控製和改善水質等方麵的作用,被廣泛用於城市雨水管理。由於雨水具有汙染輕、高流速的特點,城市排水係統人工濕地通常設計成地麵流。人工濕地種植植物,通過植物的過濾、入滲和生物吸收等過程提高汙染物去除能力。人工濕地的設計應接合綠地設計和地景建築設計等,成為優美的焦點景觀。生態居住區規劃設計主要包括自然生態規劃、經濟生態規劃和社會生態規劃3個方麵:

(1)自然生態規劃。住區的自然生態規劃包括一些列指標。如綠化、地麵保水、節水節能、汙染物排放、綠色交通等指標。通過這些指標來保證住區的生態性。

(2)經濟生態規劃。總體目標是資源的低消耗、環境的輕汙染來取得經濟的高速增長,並養成科學文明的消費方式。為此,應用綠色消費科技和綠色生產科技,逐步改變能源結構,加速再生能源對石化能源的替代,應用水能、風能、生物能、太陽能等綠色能源;采用自然通風和自然采光,減少能源消耗;在居區內實行綠色生產、綠色消費。

(3)社會生態規劃。為增強住區的歸屬感而建立標誌性建築、具有中心性的廣場和對居民有魅力的開敞空間;建立配套齊全、布局合理的生態基礎設施,創造便利於各個年齡層次人群的生活環境;住區提供多樣性、個性化住宅,以保證各種經濟收入的人與各種年齡層次人們的需求;住區有商業活動、市民服務、文化活動、娛樂活動等集中的中心地區。

總之,生態居住區既是一種住區規劃新理念,又是未來城市追求的遠景目標,將成為可持續城市理想休憩樂園和未來住宅住區發展的必然趨勢。

因此在實際居住區規劃設計項目中,很少有完全做到生態規劃設計的,即使有,也隻是在某幾個方麵做得突出。但是,生態居住區作為一種人類未來居住環境的願景,是非常值得我們進行研究和實踐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