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必由之路(二)(2 / 3)

(1)脫硫排放

節能降耗備受電力行業環保關注的就是排放汙染問題,國家規定,火電廠必須采取脫硫環保措施,截至2004年底,全國已有2000萬千瓦的火電機組建成煙氣脫硫設施,形成年脫硫能力約180萬噸左右。據權威人士預測,到2006年底,全國建成煙氣脫硫設施的火電機組將達到6000萬千瓦,年脫硫能力達到260萬噸。然而這遠遠不能滿足中國環境保護的需要,考慮中國已建的3.6億千瓦的火電站,以及“十一五”期間新建設的1.5億千瓦~2億千瓦火電站,國家發改委以及國家環保總局力爭確保至2010年全國建成3億千瓦裝機容量的鋼鐵生產火電脫硫設施。也就是說,2007~2010年之間,中國必須建成2.4億千瓦的火電脫硫設施,平均每年的建設量為6000萬千瓦,年均建設量將超過2007年前建成量的總和,2007年以後的年均建設量將超過以往年度的總和比值。

三、中國焦炭行業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產能嚴重過剩

2006年,國內焦炭生產能力已近3億噸,實際消費量約2億噸左右,同時仍有1000多萬噸的在建和擬建能力,產能過剩明顯。2005年以來,焦炭市場價格大幅度下跌,生產企業經濟效益急劇下滑,尤其是缺乏煤氣、焦油等副產品回收利用的獨立焦炭企業大部分已經出現虧損,一些規模小的焦炭生產企業因虧損自行停爐或關閉,焦炭產能嚴重過剩的不良後果已經顯現,生產企業甚至整個行業麵臨巨大的經營風險。

2.資源配置和產業布局不合理

目前,發達國家的焦化主要用於鋼鐵冶煉,其中95%的焦炭生產能力作為鋼鐵企業的配套設施進行布局。焦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煤氣、餘熱、焦油等能夠在鋼鐵生產過程中得到充分利用。中國鋼鐵企業用焦量占焦炭產量的80%左右,但隻有1/3的生產能力布局在鋼鐵聯合企業內,2/3的焦炭生產能力為獨立焦化生產企業,除少數作為城市煤氣供應的市政配套設施外,大部分集中在煤炭產區,遠離產品用戶,很難實現煤炭資源的綜合利用。

3.環保問題突出,企業社會責任未完全落實

焦炭生產及貿易帶來一定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存在嚴重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1)排汙環節多、強度高、種類雜、毒性大煉焦的主要汙染物是煤在幹餾、結焦等化學加工轉化過程中產生的有害物質,主要有:煙塵、煤塵、飛灰;結焦過程中泄露的粗煤氣,其中的主要汙染物有苯並芘等苯係物和酚、氰、硫氧化物、氯、碳氫化合物等,空氣與焦爐煤氣燃燒生成的SO2、NOx、CO2等;出焦時灼熱的焦炭與空氣接觸驟然生成的CO、CO2、NO2等氣體;粗煤氣冷卻過程中產生的剩餘氨水和化產回收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含氨氮、酚、氰、苯可溶物等汙染物。因此,煉焦生產具有排汙環節多、強度高、種類雜、毒性大的特點。

2005年,中國煉焦生產過程中外排粉塵約60萬噸,占全國工業粉塵排放總量的6%左右;COD排放量約12.5萬噸,占全國工業廢水COD排放總量的2.5%左右;氨氮排放量約1.9萬噸,占全國工業廢水氨氮排放總量的4.6%左右;外排石油類汙染物約2065.5噸,占全國工業石油類汙染物排放總量的8.5%以上。

2005年,中國焦化行業排放顆粒物約44.5萬噸、BSO苯可溶物約4萬噸、BaP苯並芘約1602噸、COD約13萬噸、酚類約2.4萬噸、氰化物約707噸、油類約2255噸、氨氮約1.9萬噸。目前,中國低水平的焦化生產既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又浪費了能源。據專家估計,2005年焦化生產直接放散或放空燃燒的焦爐煤氣約200億立方米。

(2)環境汙染和資源浪費日益嚴重

焦炭生產的原料是不可再生的煤炭資源。進入20世紀70年代,全球焦化產業麵臨環境、經濟、資源三大難題。受技術的限製,傳統機焦煉焦過程中,隻能回收少量的化工產品,大量汙染物排放造成嚴重環境汙染難以避免。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雖然在改進傳統水平式煉焦爐基礎上開發了低汙染煉焦新爐型,但是這些國家環境標準嚴,焦炭生產成本高,迫使許多焦化廠關閉,世界焦炭生產及汙染負荷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轉移給了中國。

據中國產煤大省山西測算,如果按照現有和在建1.5億噸焦炭生產能力、平均1.5:1的煤焦比和40%的煤炭回收率計算,山西省每年消耗焦煤將達5.6億噸,該省焦煤資源儲量隻夠供應40年。

(3)嚴重威脅當地居民身體健康

焦炭生產排放廢水、廢氣、苯度芘等大量有害汙染物,其中苯並芘是致癌物質,嚴重威脅著焦炭生產地區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在一些汙染嚴重地區,空氣中苯的含量是國家標準規定限值的3倍。輕則導致人們頭暈、惡心,重則導致人們呼吸困難。長期生活在這些地區的人群,呼吸係統疾病成為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另外癌症發病率和兒童出生先天殘疾的比例都要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環境汙染處於目前環保標準較低且監管相對滯後,有相當多的焦化企業沒有環保設施或環保投入不夠現象。據統計,截至2005年底,中國仍有近60%的機焦生產未配套建設除塵處理設施或已建成的除塵處理設施未能有效運行;50%的小型機焦生產及部分中型獨立焦化廠煤氣淨化裝置(主要是脫硫裝置)不健全,焦爐煤氣未能回收利用;30%的機焦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焦化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70%機焦生產外排廢水未進行脫氮處理。而據山西省測算,環保投資約占焦化企業總投資的1/3以上,且各項環保設施正常運轉的噸焦成本約在60元/噸以上。此外,為追求利益最大化,許多焦化企業未按規定繳納職工“四險”(社會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由於上述原因,目前中國焦炭同國外相比,具有較大的成本優勢和利潤空間,實際上這已成為刺激焦炭生產增長的重要經濟誘因,同時也是焦炭出口惡性低價競銷屢禁不止的根本原因所在。

4.補償成本較低,產業結構不合理,致使資源浪費嚴重

當前,由於受現行法規的製約,焦炭的主要原料———煉焦煤的資源稅稅負水平仍相對較低,最高的也僅為4元/噸,致使焦化企業缺乏必要的成本約束,而近年來急劇盲目膨脹的絕大多數焦炭企業都沒有焦油等化工產品回收、煤氣回用設施,所產煤氣幾乎全部直接空排或點燃,更是造成焦煤資源的極大浪費。據了解,以目前焦炭生產方式計算,每戶1噸焦炭可產煤氣4000立方米左右,按5000萬噸焦炭產量計算,山西每年都要有200億立方米煤氣白白排放,約相當於國家“西氣東輸”數量的1.67倍,真是令人觸目驚心。

我國雖然資源豐富,但人口眾多,資源人均擁有量很低。根據估算,中國礦產資源儲量潛在總值為16.56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礦產儲量潛在總值為1.5萬美元,隻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排世界第53位,而且人均資源數量和資源生態質量仍在繼續下降和惡化。35種重要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隻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60%,石油11%,鐵礦44%,鋁土礦10%。某些重要資源長期依賴進口,增加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確定因素,也影響到國家安全。據地礦專家論證,按實現第二戰略目標需求來看,中國45種主要礦產中有10多種礦產探明儲量不能滿足生產發展的需要。到2020年,大部分主要礦產將缺乏必要的儲量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