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必由之路(三)(1 / 3)

9.加大環境監察和執法力度一是要求焦炭生產企業安裝在線監測裝置,並與環保部門聯網,實現焦炭企業汙染物排放動態、實時監控;二是按照排汙費高於汙染治理成本的原則,提高排汙費征收標準,加大排汙費征收力度;三是對超標和超總量排汙的焦炭企業實行限期整改,限期整改期間,已經發放排汙許可證的換發臨時排汙許可證,限期整改後經省級行業主管部門和環保部門聯合驗收合格,發放排汙許可證後方可恢複生產,經整改仍然達不到環保標準的企業,要堅決予以關閉和下馬。

10.焦炭生產要“走出去”,資源和管理經驗要“請進來”

我國的煉焦技術、設備、管理和生產工藝,相比於歐美等發達國家尚有差距,但經過多年的學習、摸索和創新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和科學的體係,加上較合理的價格,在印度等發展鋼鐵工業而又缺乏焦炭的國家投資建廠或提供技術和設備是完全可行的。用自己成功的管理、生產技術以及國產設備生產出的焦炭是滿足當地焦炭需求的根本出路。有實力的公司在焦炭消費國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建立自己的倉儲加工基地,同樣可以滿足消費者長期穩定的供求需要。

焦炭產業還要“請進來”。首先,“請進來”的應該是資源。中國是焦煤資源比較匾乏的國家,利用其他國家焦煤資源勢在必行。煉焦煤的進口從2003年開始已經越來越引起國人的重視。其次,焦炭產業要“請進來”先進的技術和裝備,尤其是在環保控製、排汙處理、爐型大型化、專項技術應用等方麵。焦炭產業還要“請進來”國外投資和先進的管理理念。北京焦化廠和德國克虜伯公司的合資焦化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資金、原料煤供應、管理和國外市場份額等方麵的問題,值得借鑒和學習。

節能環保11.從資源消耗型向資源節約型轉變,走新興工業化道路焦炭產業麵對未來可用資源日趨減少。能源供給更趨緊張的發展危機,焦炭生產一方麵要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加速節能降耗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創新及應用“節用”;另一方麵要嚴控低水平重複建設,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從側麵鞏固擴大節能降耗成果。

我國石油資源不足,國際油價不斷上漲,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成本壓力。煤炭是中國主要依賴的能源,但是中國煤炭利用程度過高。煉焦煤中已利用的儲量占查明儲量的80%~90%,靜態保證程度能用100多年,考慮開發過程中的損失和開發程度的加快,中國的煉焦煤資源隻能用40~70年。2004年中國焦炭生產2.08億噸,消耗煉焦煤約2.88億噸,占全國煤炭消耗總量的15%。今後在焦炭的生產上必須合理高效地利用資源,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當代人的發展不要給後代人的發展帶來困難,要為子孫後代留下相對寬裕的發展空間和美好環境。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堅持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技術進步,加強監督管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廢物的產生和排放的基本原則,努力實現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相和諧。

12.正確認識能源和環境問題

節能和環保還要依靠人們對能源和環境問題的理解和認識。首先,要建立對節能和環保的正確理解。與工業現代化的初期相比,進一步降低能源強度和加強節能更加困難。這也意味著,實現有效節能,不僅需要包括能源供給方,還應包括需求方。慶幸的是,現在人們已經能比較清楚地認識能源危機和環境保護問題,政府應該利用各種手段加強人們的環保意識,建立一個使環境成本內部化的機製,有效的環保標準必須由有效的懲罰製度來保證。

其次,要糾正地方各級政府仍然存在的先發展後環保的認識誤區。依靠現在的增長模式和低能源價格是無法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

(1)能源約束我國的經濟增長

受到能源約束,這體現在兩個方麵:供給(儲量)和價格。能源供給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有顯著的影響,高能源價格也一樣。

能源儲量約束關係到能源安全甚至國家安全。中國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由於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儲量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一些人認為,能源短缺可以向其他國家購買,其他國家正是這樣做的。但是,考慮到人口基數及其能源消費規模,中國能源短缺可能對世界能源市場造成巨大影響。近年來能源消費的迅速增長把中國的能源需求基數推上了一個新台階。從現在起,即使是一個小幅的能源消費增長率,也會導致巨大的絕對消費增量。若8%的經濟增長率不變,能源高消耗、低價格的增長方式不變,預計到2015年,中國需要消耗31億噸煤,石油進口依存度將達到65%左右。

(2)環境約束中國經濟發展和增長

除了能源約束並且還受到環境約束。能源開采和利用直接影響環境,涉及空氣汙染、水汙染和生態惡化等環境問題的所有方麵,是造成環境汙染的首要原因。

盡管很難對環境汙染影響進行量化,一些粗略的估計可以說明中國的汙染已經多麼嚴重。

根據世界銀行2003年的估計,中國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占GDP的比例高達15%,相當於4400億元人民幣。由煤炭燃燒形成的酸雨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超過1100億元人民幣。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經濟增長中有2/3是在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的基礎上實現的。全國流經城市的河流中,90%的河段受到比較嚴重的汙染,75%的湖泊出現了負營養化問題,酸雨的影響麵積占到國土麵積的1/3。2004年,全國主要城市中有60%未能達到二級空氣質量標準。世界十大汙染城市中有六個在中國。主要汙染源是能源開采和利用。

我國政府一直擔心人口對環境資源的影響,高耗能產業的過度發展使環境問題更加突出。由於成本較低,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一定時期內難以改變現狀。

四、能源浪費嚴重威脅環境質量我國是能源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石油、天然氣人均剩餘可采儲量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儲量比較豐富的煤炭也隻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按目前探明儲量和開采能力測算,中國煤炭、石油、天然氣的可采年限分別隻有80年、15年和30年,而世界平均水平分別是230年、45年和61年。

由於近年來能源消費急劇增長,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最大製約,直接威脅國家經濟安全。2005年煤炭產量達21.9億噸,比2000年翻了一番,仍不能滿足需要。石油淨進口量由2000年的0.76億噸,迅速增長到225年的1.43億噸。

與能源短缺形成強烈反差的是,能源浪費驚人。中國能源利用效率隻有專項規劃之中,將建築節能作為節能的重點領域,要求建築節能在“十一五”期間要實現節約1億噸標準煤的規劃目標。這一目標既體現了建築節能在國家能源節約戰略中的重要地位,也體現了建築節能工作所要完成的艱巨任務而努力奮鬥。

據來自中國建設部的準確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城鄉新建房屋建築麵積近20億平方米,其中80%以上為高耗能建築;既有建築95%以上是高耗能建築。中國單位建築麵積能耗是發達國家的2~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