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05年年底,中國城鄉既有建築總麵積約400億平方米,這些建築在使用過程中,其采暖、空調、通風、照明等方麵消耗的能量已占全國總能耗的30%左右,而20世紀70年代末,這個數字僅為10%。大型公共建築單位建築麵積能耗大約是普通居住建築的10倍左右。全國公共建築麵積大約為45億平方米左右,其中采用中央空調的大型商廈、辦公樓、賓館為5億平方米~6億平方米。若按節能50%的標準進行改造,總的節能潛力約為1.35億噸標準煤。
五、能源可持續發展指標體係
能源可持續發展指標體係主要由五大部分組成,其中體現能源可持續發展基礎核心力的評價指標是能源利用、環境保護、能源企業三部分,經濟發展與能源安全是能源工業可持續發展指標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中國能源行業發展中存在的資源浪費與環境破壞兩大問題,本指標體係設計試圖提出一些具有關鍵約束力的指標,進行係統分析與評價,以達到有利於能源行業可持續發展之目的。
第四節 能源可持續發展指標體係見表
從現代文明的物質或器物層麵,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它的反生態傾向。現代物質生產是大批量。大規模、高效率、標準化的工業生產。這種生產以礦物能源為主要能源(煤、石油、天然氣、鈾等),甚至以礦物資源為主要原材料。它不僅在生產過程中耗費巨大能量,造成嚴重環境汙染,而且它生產出的各種消費品也是反生態的,汙染環境的,或不易降解的,汽車是這類產品的典型。汽車消費不僅因排放尾氣而汙染空氣,還因不斷增加公路而擠占野生生物的生存空間。在這一層麵拿現代工業文明與中國古代的農業文明比較,可更清楚地看出現代文明的反生態特征。例如,傳統中國的農業不用化肥、農藥,故根本不可能像現代產業化農業這樣造成嚴重的生態破壞(包括對土壤生機的破壞)。又如,中國古代多數人穿的鞋子都是家庭婦女一針一線做成的,多數人都一定把自己的每一雙鞋子穿破了才會換新鞋。
在“大量生產一大量消費一大量廢棄”的現代文明中,很少有人要等一雙鞋穿破了才換新的,每個人都同時擁有好多雙鞋,有人甚至同時擁有幾十雙、上百雙鞋,追求時尚者會為了跟上時尚而頻繁換新,商家為了利潤也不遺餘力地煽動人們追趕時尚、不斷換新。僅就鞋子消費來比較,中國古人因棄舊換新而產生的垃圾量比現代人就要小得多,而且古人穿破的鞋子易於降解,而現代人扔掉的鞋子不易降解。僅鞋子一項就有如此大的差別,難怪現代文明造成了如此嚴重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
生態學的一項重要警示就是人類的物質生產和物質消費不可無止境地擴張;麵對日益嚴重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人類的物質生產必須清潔化、生態化。所以,尋找清潔能源,實現清潔生產,創建生態產業,建設生態經濟,建設生態城市,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急迫任務,是生態文明的“硬件”建設任務。如果我們追求經濟的持續增長,那麼當物質經濟增長達到極限時,就隻能大力發展非物質經濟,例如,發展文化產業。
汽車尾氣為了建設生態文明,我們必須明白,物質消費的增長是有極限的,我們隻能保持適度的物質消費,而擴大非物質消費,例如多花點兒錢買一些好書,在讀書上多花一些時間。我們更應該重視非商業性生活方式和生活藝術的創造,讓有共同情趣的人們結成非商業性社團,以創造富有情趣和詩意的生活方式。
文明不能沒有科技,但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科技。現代科學主義認為,科學有不變的本質,科學將日益彙聚於一個統一的知識體係,所以隻有一種科學。其實不然。科學也是處於曆史演變之中的,科學也決不可能彙聚於一個統一的知識體係,有多種不同的科學。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不同曆史時期的科學,則會發現,不僅不同文明的哲學是不同的(如前所言),不同文明的科學也是不同的。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知識的應是以生態學為典範的新科學。不同文明的技術當然也是不同的。正如現代工業文明的技術根本不同於農業文明的農耕技術,生態文明的技術也將根本不同於工業文明的技術。生態文明的核心技術應是生態技術、清潔能源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
用生態學和生態主義取代“資本的邏輯”不意味著取消市場經濟。生態文明隻需要限製市場經濟,不必取消市場經濟,隻需要縮小貧富差距,不必重返“吃大鍋飯”的計劃經濟時代。
然而,像今天中國這樣的製度肯定是不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今日中國的“巨富”們,一人可擁有多套豪宅,“中富”們一戶購買多輛汽車還受到鼓勵,這樣的製度隻會加劇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有了生態主義的思想指導,市場經濟也可有助於遏製社會不公、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例如,用法律規定了人均住房麵積之後,對超額購房者征收逐漸增加的超額購房稅(即購房越多征稅越高),就既可維護社會公平也可遏製房地產擴張對生態係統的破壞。又如,用法律規定了人均汽車消費額度之後,對於超額購車者征收逐漸增加的超額購車稅(即購車越多征稅越高),也可調節人們的消費偏好。甚至可通過市場而給環保主義者以補償和鼓勵。例如,采用汙染權交易的方式,激勵人們為保護環境而少購車。在今日之北京,有車一族顯然損害了無車者的利益(或權利)。車輛的迅速增加,不但汙染了北京的空氣,加劇了交通阻塞,而且因停車場不足而迅速擠占了住宅區附近的道路和公共空間。這些都是對無車者利益的損害。然而,在經濟主義意識形態的導向之下,人們認為汽車消費者才代表著先進生產力或社會進步,他們拉動了內需,為經濟增長做了貢獻。拒不買車的環保主義者無權抱怨其利益受到了損害,因為你們不代表先進生產力和社會進步,沒有為經濟增長做貢獻。如果我們采用了生態主義的立場,就不會這麼判斷。相反,我們會認為,環保主義者為環境保護做出了貢獻,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貢獻。這樣,在不能舍棄汽車而又必須保護環境的社會,我們就可借助市場經濟而給環保主義者以補償。
第六節 人類的環境責任 生態道德教育自然風光
人類是一個複雜的群體,與其他自然物相比,人類既是社會公民又是自然公民。作為社會公民,他必須遵從社會契約也就是社會法,作為自然公民,他同時又要遵從自然法。人類普遍懂得遵從社會法,卻往往忽視自然公民這一角色而忽視遵從自然法。人類是自然世界的公民,但又是自然界最特殊的公民———唯一具有主體意識而且智慧最高的生物。人類的產生決定了我們在自然界中的獨特地位,自然賦予人類更高的意識和智慧,同時也賦予我們保護其他自然公民和自然生態的責任和使命。在社會共同體中,人類要承認他人的權利,在自然共同體中,人類要承認其他物種的權利。為了保護“生命之網”,把善惡標準加諸自然實屬必要。保護動物或植物權利即為善,而傷害和滅絕一個物種就是惡。維護生態平衡是自然法的根本原則,也是人類作為自然公民的責任。
自然公民意識與自然化這兩部分是斷裂或缺失的,而缺失的原因可以歸結為社會觀中極端利己主義和自然觀中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人類幾乎本能地認為,作為最高級的存在的人類的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人類可以為了自己的任何需要而毀壞或滅絕任何自然生命,隻要這樣做不損害他人的利益。在利己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那裏,自利是主體所有行為的唯一目的,其他自然生命則是達成這一目的的工具。正基於此,人類難以將自己降到與自然界其他成員平等相待的地位,這是自然公民意識缺失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