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與自然世界的關係正在不斷惡化,人類文明已經並且仍在繼續通過戕害其他生命阻礙人類的繼續生存與發展。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關係從社會學角度可以看作是技術理性與道德理性的矛盾,即技術之利與道德之善的斷裂,也可以看成是社會法與它所從出的自然法之間的衝突,隻有自然公民意識才能作為連接二者的橋梁。自然公民意識並不是一種整體論,不是說為了自然整體的利益就可以犧牲社會這個人類共同體的利益,它應被建立在中國道家倡導的“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宇宙觀基礎上。把人類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大自然由“道、天、地、人”四“大”構成,自然法、自然界、其他生物和人同等重要,這是一種既非人類中心論又非反人類中心論的“四大皆貴”的生態倫理建構。“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公民意識內在地包含著社會公民意識,但社會公民意識卻不包含自然公民意識。自然公民意識不僅指在社會中尊重人的權利,也尊重自然環境中其他生命的基本權利,提倡生態環境中人類合理的利己主義價值觀。也就是說,在不傷害自然生態係統、不違背自然法的前提下,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追求人類的利益。它能有效彌補技術之利和道德之善的裂隙,使生態自然和人類社會達到協同共生、共同發展的境界。人類不是也不可能是自然的主宰,人類隻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公民,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當人類在享受自然、分享資源的同時,不能也不應該忘記我們經由其他公民對整個自然環境所擔負的不可推卸的責任——自然公民的責任。
中國古代的環境倫理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珍貴遺產,是保證和維護中華民族幾千年生存繁衍、昌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人類文明史上,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多年而長盛不衰,這一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是和中華民族擁有強烈的環境意識與宏深的生態智慧密切相關的。
這種環境倫理的思想和生態智慧,不僅集中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學說、並及道家和佛學學說中,還廣泛存在於鄉土民間裏。像中國特有的“蒙學”作品,如“增廣賢文”、“三字經”、“千字文”等,以及各朝各代流傳至今的“家訓”,如“顏氏家訓”、朱柏廬“治家格言”等,以通俗易懂、婦孺皆知的形式傳播了中國曆史上“崇尚勤儉”的傳統美德:“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勝珍饈。”這些曆史經驗的總結,往往成為社會普遍推崇的信念,漫漫細化到每個人的生活中,通過人們的代代相傳,成為最高效、最低成本的人生教育,也成為現代生態道德教育一筆可貴的遺產。
人類文明能不能從如日中天的幻象和生態危機中走向生態文明,依賴於一次“新啟蒙”。
新啟蒙的哲學就是生態哲學或生態主義。僅當生態主義的基本思想通過各種學科、各種渠道、各種媒體而深入人心時,生態文明的曙光才會展現於地平線上。僅當這個世界上信奉生態哲學的人們多於物質主義者和科技萬能論者時,生態文明才會水到渠成!生態主義不僅是一套說辭,而是生活之道,須“人乎耳,存乎心,蘊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生態哲學任重而道遠。
中國傳統教育的顯著特點是啟發人的內心自覺,教育人如何“做人”,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實現其“治國平天下”理想的入世精神,強調的是對自身的肯定,人不僅與天地相參而且頂天立地,追求“同天人”、“合內外”,在這種“天人合一”之中得到一種最高的理智的幸福。
第七節 居住環境與自然和諧
居住環境
森林家人安康,家庭富有,乃至出人頭地,要實現目標除自身努力耕耘和保重身體健康及生活愉快外,還與其生活、工作的場所之格局擺設、方位和利用的正確無誤息息相關,其中最關健的是影響財運之“財位”和健康之“病位”,還有頭腦思維之“文昌位”及個人前程之“權貴位”等,如不有效地找到及利用起來,就會影響人一生的成與敗。
眾所周知:人傑地靈這個詞語是先人經過相當長的時間針對地理環境與人類居所的相互關係而總結出來的經驗概括。即居住於良好環境中的人們,經常有賢人名士湧現。因為人的智慧產生與豐富在一定程度上與其生活的周邊環境、地理位置、房屋坐向乃至地磁、風水潛入教育等方麵因素有密切關係,其智商高低也跟這些條件息息相關。
環境條件好的地方,居住的人才輩出,人們和諧幸福。該地方的人們大多是輕鬆愉快、諸事順暢。反之,環境條件欠缺的地方所居住的人們,大多是勞心勞力,千辛萬苦而又常有煩憂、無奈乃至禍事發生。然而,世間萬物皆無時無刻地不處於變化之中,人類也是一樣。人是最有靈性的高級動物,經過知識不斷積累和對曆史、社會發展的總結,使人們不斷聰慧,創造了無數的光輝業績,“易”學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我們通過長期的對家居處所的不同條件及所產生的不同效應等方麵的比對探索,總結其中利弊,研究出一套又一套且又反複修改訂證的消、解、改的辦法。消即消災去禍,解是解厄、解除困擾和困境;改就是改不利,將被動化為主動,因地、因人、因事等之異同,采取不同的相應辦法,將不佳之地變為有利之所,使較好之境成為人、丁、財、福俱全之理想勝地。當然,要學得這些知識和辦法,絕非易事。那些一知半解者,往往會弄巧成拙,多福之地變為無福之地,甚至是禍害之地,令人不知不覺地陷入更加深重的災厄深淵。
要使家庭和諧幸福,事業順暢發達,更不會因擇師之錯而招惹不必要的災厄禍端。因為人世間真正掌握陰陽地理學說者可謂不算多,而那些一知半解、技藝不精的江湖術士卻是不計其數。懂得了大千世界之萬物都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變化,諸如地磁走向,地勢高低,風沙氣流等都在發生變化。因此隻有與時俱進,因時因地而研究出相應的解決方法,才能適應發展變化中曆史潮流的需要,才能真正為人民服務。當今城鎮的容貌,家居廣場的格式都在適應經濟時代的要求而更是變化萬千。因此,前人的一些學說、方法已不能確切適用,僅可以作為借鑒的基礎知識而已。本人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和總結,認為有些項目工作最根本的立足點是謹慎負責,因人而異和因地製宜。謹慎負責,即是為事要細臻觀察,認真測算,推出利弊之所在,明確可行有效的化解方法,真正對主人負責。因人而異,就是根據主人及家人的本命屬性、運氣強弱等因素綜合測算,推定出人、地的相互生克效應結果和將來發展趨勢。
因為同樣的條件,不同的人居住,所產生的效應是絕然不同的,其中人的因素是至關重要,所謂的福地福人居說明了這一點。因地製宜就是根據不同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周邊環境和格局擺設等諸多因素的生克利弊而找出解決的方法。比如,在同一條街道中,同一排者,其坐向是一致的樓房,盡管其格局也一樣,但每一座或每一個單元都各自在不同的位置上,因此其上下左右、前後周邊環境是不同的,具體客觀條件的效應也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