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規模,青島差距明顯
與3D打印的規模化展示和打印技術、材料的創新與應用相比,軟博會其他展區略顯“平淡”。
作為一個尚處於孕育和成長期的展會,人們總是希望能有更多新麵孔的出現,帶來更多新技術和新產品。也隻有不斷的技術碰撞,新產品展示,更專業化的產業論壇研討,才能吸引到更多專業化的觀眾,在不斷積聚人氣的同時,提升展會在業界的影響力。
青島軟博會已辦兩屆,但尚顯不足。與去年170餘家參展商相比,今年的展會盡管增加了近80家參展商,但除去3D打印的30餘家,更多的還是以青島企業為主的老麵孔,要想把展會真正辦成諸如“大連軟交會”、“南京軟博會”、“中國國際軟件博覽會”等有影響力和更國際化的展會,青島還需要更進一步放寬自己的視野。
當然,隻有一個城市的產業發展有了一定的規模,才會對該產業的展會給予一個更好的支撐。
從出台《關於推進青島國家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示範基地建設促進軟件產業跨越式發展的意見》,開始全麵規範和鼓勵軟件產業發展,到成立首個軟件企業發展聯盟,以及謀劃到2016年實現軟件業務收入1400億元,推進“千萬平方米”軟件產業園區建設,形成“東園西穀北城”的產業格局,青島近幾年來在推進軟件產業發展上不遺餘力。
一直以來,青島都被詬病錯過了十幾年前軟件發展的大好機遇,在大連成為中國軟件企業名城之後,才重新對其予以重視。特別是受製於城市環境和土地資源承載力的影響,青島需要現代服務業和軟件業作為產業的突破口,來引領城市的產業升級。
事實上,通過展會的集中展示,不難發現,青島軟件產業載體並不少。國家(青島)通信產業園、青島信息穀、青島軟件科技城、青島軟件園、青島動漫產業園、國家(青島)家用電子產品產業園、山東(城陽)電子信息示範基地、山東(海爾)信息技術產業園,這些園區散落於青島的市南區、嶗山區、高新區、開發區、城陽區等區域,雖然園區數量不少,但過於分散的布局也會造成產業集聚的掣肘,並不利於形成更好的規模化效應。
2012年,青島市實現軟件產業業務收入530.17億元,累計認定的軟件企業400餘家,登記軟件產品1523個。而僅大連軟件園就在去年實現銷售收入506億元,兩者幾乎相當。就整個大連市而言,去年軟件業的銷售收入更是突破了千億元,達1026億元,企業總數1500餘家,從業人員約17萬人。
即使與很多副省級城市相比,青島亦有不小的差距。2012年深圳實現軟件業務收入2748.6億元,累計認定軟件企業3796家,累計登記軟件產品18126件,從業人員49.1萬人;南京和蘇州是江蘇省發展軟件產業的領軍城市,去年兩市的軟件業務收入排在江蘇省前兩位,南京超過了2000億元,蘇州也超過了1000億元,南京的軟件產業企業達1900餘家。所以,盡管青島軟件業務收入連續三年平均增長率超過50%,但目前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仍隻排在第九位。
雖然軟件業務收入的增速,彰顯了青島發展的後勁,但青島仍需直麵產業規模小、實力弱、層次低,大項目和大企業少,集聚度不高等一係列問題。
在本屆軟博會上,青島對本市上規模軟件企業進行了獎勵。海爾集團獲得獎勵200萬元,軟控股份、東軟載波、海信網絡科技等8家軟件業務收入過億元企業各獲獎勵100萬元,百靈科技、以太科技、禾軟科技等5家軟件業務收入過5000萬元企業各獲得獎勵50萬元。
軟件行業需要龍頭企業的帶動,城市也理應注重引進和培育大型骨幹軟件企業,形成集聚效應,但卻不應忽視對中小軟件企業的培育和扶持。
如果隻是以規模大小論獎賞,而不是以創新來論,這樣的獎勵如何能有效推動產業的整體發展?百萬元對於一個大規模的企業來說,興許不會看重,但對於一個處於成長期的中小軟件企業而言,也許就會成為其創新發展的巨大推動力。產業發展,包括對中小企業的培育和對龍頭企業的引進,離不開更好的政策扶持,更充足的人才供應,更完善的產業配套和更優的產業發展環境。
不論是軟博會,還是軟件產業,青島都還處在一個起步的階段。起步雖晚,但後勁尚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