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英國高鐵為何修得這麼慢
專欄
英國高鐵修得慢,有其慢的道理。在決策過程中引入科學和民意,晚一點但穩一點,可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浪費和麻煩。
據新京報報道,2010年高調推出的英國高鐵項目HS2曆時3年的調研、協商,至今非但未能開工,連第二期線路的規劃都尚未確定。HS2公司新聞官曾表示,這個項目“可能20年後才能完工”。
英國高鐵何以修得如此之慢?
在英國,一項建設工程建造花費十幾年不是什麼新鮮事。比如,英國的第一條連接倫敦巴黎的高鐵(HS1),短短109公裏的路程,建設時間足足耗費了16年。不但如此,這段橫跨兩國的高鐵在2003年開通之初,僅在法國段維持著每小時300公裏的高速行駛,而進入到英國段,還是保持著普通鐵路最高限速每小時160公裏。直到2007年,英國人才將HS1英國段線路提速,真正實現了巴黎至倫敦的全程高速。
英國人給出的解釋是,我們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測試高鐵的穩定性。如果貿然開通高速,對整個項目的安全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而且高鐵等重大工程的線路、站點規劃都需經曆漫長的公共協商過程;沿線征地、拆遷,在土地私有、人口密度又較大的英國,程序複雜,耗資巨大,如果和業主協商不成,被迫改線,則將出現成本超控的問題,又需回頭重新審議成本控製;高鐵是重大公共工程,立項需議會核準,還要一讀、二讀,而呈交議會的議案本身需周密準備,以便經得起反對黨議員和議會財政委員會挑剔成員的反複審視,這個過程往往要持續幾年之久。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非政府團體和沿線民眾都可能對聽證會程序提出交涉,環評、考古調查、地質調查等也需要大量時間、手續和代價。
由此可見,英國高鐵修得慢,有其慢的道理。工程對沿線廣大城鎮、地區麵貌、景觀、生態環境、地質狀況構成重大改變,在動工前進行縝密的科學調查、論證,並廣泛征求各方意見,接受各方審視、挑剔,可以避免因盲目動工而可能造成的無法挽回的經濟損失和環境、文物、地貌破壞。更多征求地方、民眾的意見,采用協商、贖買等方式進行拆遷,雖然慢一些、責一些,卻可避免諸多社會負麵效應和後遺症。
高鐵工程投資巨大,所耗費的是納稅人的稅款,慎重決策,在決策過程中引入科學和民意,是相當有必要的。“好飯不怕晚”,晚一點但穩一點,可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浪費和麻煩。
同時也應看到,英國人在高鐵上的慢,更多體現的是一種“慢得起”的從容。作為鐵路的發源地,麵積不大的英國擁有綿密的鐵路網,輔以發達的公路、民航體係,可以說,英國國內交通壓力並不大。高鐵在很大程度上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項目。這讓英國朝野都多了一份淡定。如果是急需、缺門、不得不快的大項目,英國人也同樣可以在確保程序不走樣的前提下“快起來”,如倫敦奧運各重點工程就著實“大幹快上”了一把。而同為高鐵且規模和動工難度更大、從海底穿越英吉利海峽的“歐洲之星”,還是英、法、比三國合作項目,當年年底即動工,從構想到通車僅6年,到100%狀態也僅16年。
在講究全套流程、環節“一個都不能少”的英國,“提速”意味著付出高得多的有形、無形成本,倘是雪中送炭的緊急項目,自可不惜工本“搏一把”,倘如HS2這樣,能快一些固然更好,慢幾年也沒什麼大不了,那就沒必要讓公眾再額外支付一筆可觀的“提速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