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校企真正高度融合才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1 / 2)

校企真正高度融合才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

實踐·實訓

作者:胡久平

摘 要 校企“互動、融合、共擔共享、齊頭並進”的建設思路是國外職業教育走過的有效路徑,企業技術人員參加的“雙師”教學團隊,承擔實踐教學,教師深入企業和生產一線與工程技術人員互動,取長補短,現場和課堂交替教學,形成良性循環,共同分擔教學、生產任務,是實現職業教育有效性的唯一途徑。

關鍵詞 校企融合;行業組織;職業教育;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08-0147-02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idea of school-enterprise Interaction, Integration, Sharing and Go Hand in Hand, is a valid path in abroad vocational education, business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participate in the Double Teaching Team, undertake teaching practice, teachers step into the business and production line with the engineer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o interact each other, make the best of the both worlds and classroom teaching, forming a virtuous circle, shared teaching, production tasks. This is the only way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n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industry organizations; vocational education; education model

1 校企融合的曆史與現狀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職業教育實施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就在做,給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文革”期間的半工半讀;改革開放後,建立起一批由企業主管的院校;近年來學習國外校企合作教育的經驗,都取得一定進步,但仍然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首先是認為校企融合、半工半讀是職業教育應該實施的教育模式;其次是改革開放以來,市場化經濟的形成,出現企業接受學生學習(實習)的積極性不高,而企業又急需大量技工型人才這一矛盾,何況職業院校為學生安排工作又不現實,要安排專業對口的工作更難;再就是學生外出找工作會減少理論學習的課時,影響理論知識的學習[1]。

2 存在問題分析

職業教育管理體製脫離實際 隨著1999年的教育體製改革,企校分離,也就是將企業主管的院校劃轉地方教育部門。我國職業教育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下逐步形成,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的職業教育管理格局被打破。例如: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原來由中國石化管理,後交甘肅省教委管理,過渡三年後完全脫離企業,政府部門已經無法協調校企之間的合作關係,校企之間的合作少之又少,使得學生的實習無法落實,轉而學院不得不花大量人力、財力建設學院內部實訓基地,這部分錢是否發揮了最佳效益,是顯而易見的[2]。

行業組織主導地位弱化,行業標準缺失,校企合作雙贏虛擬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行業協會法律地位明確規定:政府有關部門對行業協會有扶持義務,有應當聽取行業協會意見的義務;有應當為行業協會提供行業信息和谘詢,並向國家主管部門反映行業要求的義務;行業協會承擔公共管理事務的經費,由公共資金支出;政府有關工作部門委托協會承辦事務的,應采用購買服務形式,對設立初期確有困難的協會,可按有關規定給予必要的公共資金資助;政府有關工作部門作出涉及行業利益的重大決策或對行業協會會員采取重大處理措施,可能在該行業產生重要影響,應及時向行業協會通報。但是行業組織在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十分有限,加之行業受到利益的驅動,對收費的技師、高級技師短期培訓有興趣,而對行業組織在校企合作信息平台方麵應該發揮的作用極其有限,導致的結果就是行業在當前校企合作中的作用不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