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規不健全,政府通過行政命令促使校企合作的效果有限 製度建設是一個製定製度、執行製度並在實踐中檢驗和完善製度的理論上沒有終點的動態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製度沒有“最好”,隻有“更好”。適宜的製度環境,政府管理職業教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立法,完善職業教育的法律法規體係,是職業教育宏觀管理職能的重要手段。我國的相應法律、法規對於校企合作各方的權利、責任和義務等規定有待進一步明確化,可操作性並不高,進而導致企業每年接受的學生實習人數相對較少,生產管理困難和實習安全成為企業不願意接受實習生的理由。
職業院校本身缺乏實力 企業需要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又離不開企業的大力支持,然而企業卻又為何不關注職業教育、不熱心校企合作呢?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出自職業教育內部。校企合作也是講實力的,學校較高的辦學質量、較好的知名度與社會的認可度,是進行校企合作的重要條件。由於學校自身實力不足,嚴重製約校企合作開展。一些職校沒有根據企業需求辦學,專業設置與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實訓條件差,教師水平不高,所培養的人才不符合企業的需要,對企業就沒有吸引力。
3 解決以上問題的思路和對策
以能力為本的教育必須在職業教育中真正體現 能力素質包括知識、態度、經驗、反饋,這四個方麵都能達到,才構成一個專項能力。企業和學校共同擔負培養人才的任務,政府和企業共同辦學,但以企業辦學為主。這種合作教育模式和製度,教育者組織教學可以更專業,製定切合實際的教學模式。有的專業可以采用師傅帶徒弟方式,有的專業不一定適合。比如化工類專業,既要求個人能力強,又要有高度的團隊意識,學生既要具備係統的基礎知識,又要有一定的動手能力。課堂教學可以在現場和教室交替進行,授課教師是由理論功底紮實的高學曆人員和企業技術人員共同分工承擔[4]。
組建產業聯盟,構築教育集團,搭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平台 由政府引導、行業主導,本著資源共享的原則,通過教學、生產一線專家聯合考察、調研、交流與合作,按照先試點後推廣的原則,圍繞專業建設、課程體係、課程設計等核心內容開展工作,搭建起企業與職業院校溝通合作的平台,構築的職教集團要以龍頭職業院校和骨幹企業為依托[5]。
健全法規,製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全方位參與、合作、舉辦職業教育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職業教育在各個層麵表現出蓬勃的活力,為從體製機製層麵破解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難題提供了思路:轉變教育觀念,樹立麵向市場需求的職業教育觀;推動行業組織發展,發揮行業組織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導作用;製定優惠政策,引導企業支持、參與、舉辦職業教育;建立校內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打造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創新平台;鼓勵地方先行先試,尋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突破[6]。
加強職業院校校長隊伍建設,提高校企合作的決策力 常言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在校企合作問題上同樣如此。校長對於校企合作的認識程度與策劃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教育行政部門要把具有先進職教理念、富於改革創新的人才提拔到校長崗位上來,要經常組織校企合作學習會、研討會、交流會,以交流校企合作經驗,轉變校長的傳統教育觀念。
4 基本結論
當前職業教育校企融合的現實與願景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從現實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是“校熱企冷”,合作難度較大,合作困難重重;從長遠來看,企業和職業院校對校企融合有著一致性的認同和期待,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未來取決於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的決策精英們。
參考文獻
[1]吳有明.高等職業院校校企合作途徑探討[J].輕工科技,2013(4).
[2]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EB/OL].
[3]金航.我國高職院校發揮社會服務職能的不足及對策[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5).
[4]莊嚴.關於高職院校深入校企合作的幾點思考和建議[J].東方企業文化,2011(24).
[5]顧佳峰,張翅.企業與政府的動態博弈分析:以行業組織為例[J].現代管理科學,2012(10).
[6]張雲琦,吳英,魏欣.高職院校藥劑學教學中實施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才智,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