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低碳意識與行為養成的研究
節約型學校建設
作者:謝源虎 陳瑩
摘 要 從研究大學生低碳意識與行為的現狀出發,探索低碳校園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闡述大學生低碳意識與行為養成的必要性、現狀及成因分析,提出培養大學生生態理倫意識的方法和提高大學生低碳意識與行為養成的策略,引導大學生樹立生態危機意識,尋求推動大學生低碳意識與行為養成的對策。低碳校園將成為低碳人才培養的搖籃和低碳科技進步的孵化器,從而培育我國在低碳領域的核心競爭力,有力推動“兩型”社會建設。
關鍵詞 大學生;低碳意識與行為;低碳校園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08-0149-02
1 大學生低碳意識與行為養成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低碳,是全球人民非常關注的話題。首先應該了解低碳中碳的含義:“碳”主要是指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氣體。自工業革命以來,碳的用處越來越多,開采、燃燒煤炭等化石能源,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氣體含量急劇增加,導致環境汙染和氣候變暖。所以開展低碳活動,響應人民開始養成低碳意識與行為,作為大學生,更應該肩負此重任。大學校園肩負著教育、科研和社會服務的重任,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是人類文化傳承的源頭。
說起低碳,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麼?都能想到些什麼?筆者第一反應便是少開車,盡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而且隻能想到這一點,可憐的這一點。事實上,節約用紙,隨手關燈,洗澡時常用淋浴,購物時盡量自帶購物袋,少用一次性餐具和生活用品,等等,這些時常被人們忽略的、所謂微不足道的細節,都是低碳生活的強大支撐力。
低碳生活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時尚,更是一種趨勢。不要不在乎微不足道的小事兒,細節決定成敗。從小事做起,少用紙巾,重拾手帕,保護森林,做到隨手關燈、拔插頭,這不僅僅是環保行為,也是個人修養的表現。倡導低碳生活,呼籲大學生增強大自然保護意識,是創建和諧美麗校園環境的必然之舉。大學生低碳意識與行為的養成,對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有著重要的意義。
2 大學生校園低碳意識與行為的現狀及成因分析
目前我國大學生在校園中的浪費現象還普遍存在,一部分大學生在生活中的低碳意識還比較淡薄。例如,隨處亂扔的廢紙和食品袋,衛生間的水龍頭不關,忘關教室或寢室的燈,吃飯時還常常使用塑料袋、快餐盒、紙杯等一次性用品,浪費糧食現象仍然存在。這些現象不僅說明一些大學生還沒有養成良好的低碳意識與行為,生態環保責任感較弱,政府依賴感較強,生態環保知識貧乏,生態道德能力差,更加證明低碳意識沒有在他們心中形成,這才是真正岌岌可危的現狀。有些學生對這些生活中的小事、細節不以為然,這才是低碳意識在大學校園難以普及的最大障礙。態度決定一切,做不到和不想做到有著質的差別。這些問題令人擔憂可怕的同時,也成為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3 節能減排,低碳生活
節能減排,低碳生活,不隻是一句口號,也不僅僅是國家的責任,更是全體公民義不容辭的義務,更是當代中國大學生的生活目標。大學生應該更加積極地響應國家號召,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加強低碳意識,養成低碳生活方式,以實際行動為節能減排、低碳生活貢獻力量。低碳經濟背景下,大學生生態倫理意識必須得到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