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代大學生低碳意識與行為養成的研究(2 / 3)

何為低碳經濟?筆者認為,所謂低碳經濟就是以最低的碳排放來換取最大的經濟效益,並且讓其成為一種普遍的經濟現象和社會習慣,最終力求持續這種經濟發展結構不動搖,從而做到經濟發展和生態的真正平衡。這一目標的達成不僅對整個社會的發展、經濟結構提出全新的目標,更加迫切的是對此類人才的需求。任何新目標的實現從來不是唾手可得的,必然要經曆一個漫長甚至痛苦的“蛻變”過程,但是值得慶幸的是,終於清醒地認識到了經濟結構平衡的重要意義!作為明天經濟發展的弄潮兒,未來地球的守衛者,當代大學生必須牢固樹立低碳意識,養成良好的低碳生活習慣。

低碳經濟與生態倫理意識是什麼關係?低碳經濟是為了降低和控製汙染氣體和溫室氣體的排放,避免空氣汙染和氣候變化,實現人類的自然和諧發展。生態倫理意識是指針對工業文明所帶來的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困境,人類選擇和確定的一種新的生存與發展道路。低碳經濟與生態倫理意識在核心價值上具有共同性,在核心價值體係中,低碳經濟不僅體現了生態文明係統觀的實質,還遵循著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從而做到經濟發展和生態的真正平衡。

作為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作為新時代青年群體的一部分,大學生當下最重要的是如何去塑造培養科學的生態倫理意識,形成正確的經濟發展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來完成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筆者認為當代青年大學生應該具備以下生態倫理意識。

1)生態主體平等及生態整體利益觀。人類與自然界是息息相關的,不要對征服自然的行為感到得意,每一次對自然的征服,都像是對自然界欠下的債,自然界最終會有所報複。不論是如今侵害各大中城市的霧霾天,還是常年在我國內蒙古地區肆虐的沙塵暴,每一筆,每一樁,都讓人特別束手無策。所以,並不能摒棄生態主體平等法則,堅持尊重生命、熱愛與守護大自然的原則,主動將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進行有機統一。

2)自然與人類和諧相處及多樣性發展觀。人類也是自然界組成的一部分,因此其行為也要與自然規律相一致,所以其行為應與自然和諧相處,遵從自然規律要求。和諧是遵循事物發展客觀規律,是具有差異性的不同事物的結合、統一、共存,是“和而不同”、事物的對立統一。總之,和諧是人們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處事的價值觀、方法論,是指對自然和人類社會變化、發展規律的認識。所謂人類與生物的和諧就是堅持協同進化原則,尊重生物的生存習慣,就像尊重一個朋友一樣。在實踐中也要積極引導青年人與大學生的共同的目標和任務,同心同德、認真努力地做好各項工作,同時要自覺維護自然界生態平衡和諧,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共同發展。

3)生態可持續發展及生態文明觀。人們之所以要遵循生態可持續發展原則,就是因為它既適應了時代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對於社會與地球長期和平共處的重要支撐力量。人們每一次自以為傲的短暫勝利,無不在長期的未來給了自己一記響亮的耳光,對後代焉知不是一種毀滅性的傷害。因此應走好人生中的每一步,認真對待人生中的每一天,著眼於未來,製訂科學合理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其次,要有效保障生態價值的持續增值和科學開發,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和人才資源以及物力財力資源。要堅持把尊重自然、順從自然、保護自然作為本質要求,堅持生態文明原則,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師長、談吐文雅、舉止端莊;堅持合理消費原則,反對一切鋪張浪費和汙染環境的行為,增強保護社會文明環境、愛護公物的意識,注重廉潔奉公、艱苦創業、節約資源,努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早日實現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