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代富豪的奢華莊園(1 / 2)

古代富豪的奢華莊園

雅生活

作者:李明敬

提及曆史便繞不開建築。無論是遠古的石頭洞穴,還是如今的水泥叢林;無論是簡潔淳樸的茅屋棚帳,還是雕梁畫棟的塔廟殿堂。那些經曆歲月沉澱而寫滿滄桑的精美建築就是一部凝固的曆史,不僅訴說著建築本身的故事,還記錄著那個時代的建設水平和審美風尚。有這樣一群“養在深閨未人識”的老宅,它們年齡大多過百年,占地幾十畝,它們就是古代“土豪“居住的豪門大院。

康百萬莊園:黃土高原封建堡壘式建築

“康百萬”不是一個人,而是指明清以來以康應魁為代表的整個康氏家族。他們靠河運發財,靠土地致富,靠“貢獻”得官。至於“康百萬”這個稱謂的由來,則是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慈禧太後落難。康家掌櫃“康鴻猷”雪中送炭,向清政府捐資一百萬銀兩,慈禧太後隨口說了一句“沒成想,這山溝裏還有百萬之家”,被廣為流傳,而康百萬家族為體現其身份,大興土木,建造了龐大的莊園,也就是康百萬莊園。

康百萬莊園位河南省鞏義市,背依邙山,麵臨洛水。傳說曾有一老者夜泊洛水,見邙山起伏如五龍朝天,中間一峰,正是金龜探海之勢,真乃風水寶地。於是攜帶家小,棄舟登岸,投奔居住於此的康家,並將女兒嫁於此。此後,康家日漸發達,家族興旺,終成一方富豪。

風水之說,不去深究。但康百萬莊園的確是“依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傳統而選址,臨街建樓房,靠山築窯洞,濱河設碼頭,據險壘寨牆。總建築麵積64300平方米,有33個院落,53座樓房,1300多間房舍和73孔窯洞。莊園內最具藝術價值的莫過於隨處可見的石雕和木雕,選料考究、雕刻完好,被成為中原藝術奇葩。盡管康百萬莊園外觀看似簡樸,缺乏貴族城堡的氣質,但它的內部裝飾華麗,布置清新雅致。拿主人臥室的楠木床來說,它是由當年最著名的5位木雕工匠費時3年雕刻而成。它的華美精致堪與皇帝的龍榻媲美,是萬裏挑一的珍品,顯示著主人的尊貴身份。康百萬莊園被稱為十七、十八世紀華北黃土高原封建堡壘式建築的傑出代表。

康氏家族前後十二代人在這個莊園生活,共計400餘年。其間,康氏家族秉誠誠實、守信、勤儉、拚搏的原則,大膽開拓、勇於創新,成為豫商的成功典範。

牟氏莊園:中國民間小故宮

和康百萬莊園一樣,牟氏莊園的風水“有過之而無不及”。清朝康熙年間,牟氏先祖牟國瓏請風水先生按“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地理特征,在這“背靠風彩山,麵臨月牙河”的古鎮都村擇就了這方“旺氣之所在”的寶地。

當年,龍口的丁家和棲霞的牟家正是同一時期的兩家豪門。兩家比富、聯姻的趣味在民間廣為流傳,據說結婚這天,丁家為了顯示自己顯赫的財力,用紅毯從家門口一直鋪到龍口城南門,圍觀的群眾人山人海。牟家牟家也不甘示弱,陪嫁了很多黑色的餑餑,丁家以為不吉利,就將黑色的餑餑全部扔向圍觀的群眾,百姓們紛紛爭搶,原來那黑麵餑餑竟然是用栗子麵做的,當時膠東栗子是很稀有的食材,物以稀為貴,平常百姓們隻有在逢年過節才買一點,吃個吉利,而牟家種了一整片山林的栗子,幹脆磨成粉做成餑餑,這種奢侈的吃法丁家沒有見過,自然也就不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