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讀書(1 / 2)

人的一生,學習伴隨終生。自從我們發出第一聲啼哭,以後就開始了學習的過程,直至生命結束。不過人們時常對學習產生狹義的理解,以為學習僅僅是讀書而已。其實從廣義上講,學習應包括間接知識的學習和親身體驗式學習兩種形式。有的人沒有上過一天學,沒有讀過一本書,大字不識幾個,可也具有某些方麵的知識,這是他們親身體驗學習的結果。但是,由於人類的知識積累浩如煙海,高效率學習人類間接知識,我們才能在有限的生命裏取得的更多。高效率地獲取人類間接知識最好的方法便是讀書,這因為人類知識積累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記錄在各類書籍中。尤其在當今,隨著科技加速度進步和更多新知識的發現,知識麵越拓越寬,深度不斷加大,分類也越來越細,離開了以讀書為主要形式的間接學習,不要說做博士,就是某一個專業領域,也不可能走到前沿。唯有好好讀書,才能變相延長我們的生命,縮短我們認識事物的時限。荀子說,“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就是這個道理。

誰都知道讀書重要,除非癡呆者,可是不同人讀書所得卻不同。同一個課堂裏,讀的書一樣老師教的也一樣,可學習成績不一樣,有的考上大學讀了研究生後來成為科學家經濟專家文學家,有的卻輟了學,一生無大作為,這是什麼原因呢?最重要的,一在於讀書的耐力,二在於讀書的方法,三在於天資差別。所謂讀書的耐力,就是經常讀書,終生讀書,活到老學到老,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把學習當做一種生存狀態,當做生命的組成部分,而不是被動地間歇地應付地學,裝門麵圖樣子擺架子。做到這一點,毫無疑問要涉及到學習的動力問題,求知欲、探索欲和理想是支撐學習的主要動力。當有效的知識學習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人對道理的認識就越明晰,學習的自覺性也就越高;當書讀到能夠鑒別真偽時,人的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才能夠真正確立起來。在世界觀和人生觀裏,當然包括學習觀。所謂方法,就是讀什麼書要有選擇;要講究效果,否則事倍功半;要能設身處地;要分得清哪些該兼收並蓄,哪些該取其精華,哪些需要批判,哪些隻略知大意不求甚解即可。說到底,讀書關鍵在於要去讀;有好收效關鍵在於用心去讀。天資,是先天性的,悟性高,學習的效率就高。一般情況下,人的天資不會相差太遠。天資如何我們不能強求,但天資和勤奮的關係,恰如田地的質量和耕種的關係一樣:天資相等,收獲如何取決於耕耘;田地的質量好,而疏於耕耘,可能收獲還不及田地瘠薄而勤於耕作的收成;況且,勤奮才能夠使天資更好地釋放。

盡管我們有理想有興趣有求知欲,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還是會遇到許多讀書學習的障礙。這些障礙,最主要的,一是客觀上,人到了一定的年齡不可能還有條件以讀書為主去學習,要工作呀生活呀奔波呀養家糊口呀為社會做奉獻呀,總而言之要做事,能夠靜心讀書的時間就有限了;二是主觀上,許多人心理上覺得做事太忙太累,覺得讀書學習的年齡已經過去,因而冷落學習,加上同事們之間的相互影響,有一點兒空閑時間要應酬呀娛樂休閑呀泡吧呀甚至賭,隨波逐流的入俗和惰性使我們疏遠了讀書。其實,我們每一個人不管如何忙碌,在本職工作之外總還是有不少空閑時間的,業餘時間不被這東西占領必然被那東西占領。我們可以捫心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曾經浪費了多少寶貴的時間?當然,人成年之後,幹事是主業,可為了更好地幹事,就不得不在幹中學,磨刀不誤砍柴功麼!而且,當我們把學習看做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當做一種享受,我們還會疏遠讀書學習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