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猶太人的金錢觀(2 / 3)

遵照富翁的遺囑,死者留下的那筆現金和他的遺體一起被放進了棺材。這時,死者的一位老朋友前來向他的遺體告別。當他聽說死者的財產都換成了現金並已隨死者的遺體一起被放入了棺材時,立即從衣袋裏掏出了支票和筆,飛快地簽上金額,撕下支票,放入棺材。同時,又從棺材中取出現金,並輕輕地拍著死者的腦門,說道:“老朋友,金額與現金相同,你會滿意的。”

這則笑話說明了猶太人對現金的偏愛。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乏癡愛現金的猶太商人。19世紀的南非首富之一、猶太鑽石商巴奈·巴納特就說:“始終和現金或現金之類的東西打交道,喜歡鑽石、金鎊和紙幣。”這位富翁從來不喜歡那些稱為“股票”的紙類玩意兒。

還有一位英國猶太富商,歐洲第三大食品生產和經營集團卡文哈姆公司的老板——詹姆斯·戈德文密斯爵士也特別迷戀現鈔,他有這樣的怪癖:他在賣東西時,一般都要求別人支付現金,但是在買別人的東西時,他盡量地用股票或者以長期賒購的方式支付。

猶太人之所以奉行徹底的“現金主義”,一方麵是因為他們在大流散中可以隨身攜帶現金,另一方麵是因為他們對任何人都不放心,一旦將商品賒出去,拿不回錢來怎麼辦,此時如果馬上要逃難,豈不要白白遭受損失?所以,唯有現金是安全、可靠和永恒的。我們知道,自從羅馬帝國淪亡以來,猶太人便開始受到驅逐,過著四處流浪的生活。動蕩的生活和社會環境,決定了猶太人在財產選擇上與眾不同。他們通常是持有現金,或將其換成黃金及鑽石,固定財產則少之又少。因為土地、建築物等固定財產是無法攜帶的,一旦時局緊張就得棄而走之,這對愛財的猶太人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損失。聰明的猶太人不會去購買土地、營建奢侈豪華的別墅,尤其是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一看政治風向不對,他們馬上就卷起家產而逃,能隨身攜帶的財產是他們逃難時的生活依靠。現金既然是猶太人生活的保障,他們對現金的偏愛程度自然是無以複加的。在一家猶太人的小餐館的牆壁上貼著一首歌謠:“我喜歡你,你要借錢,我隻能不借,怕借了你便不再上門。”說白了,就是“現金交易,恕不賒欠”的意思,然而其言語卻很婉轉。其實,這小餐館裏的一杯酒才幾元錢,老板卻為何絞盡腦汁編出這樣的歌謠來拒絕顧客的賒欠呢?答案很明顯,如果小餐館允許顧客賒欠,其中的損失勢必自己承擔。換言之,自己所得利潤必然被侵蝕。再者,小本經營的生意,如果賒欠太多,必將影響餐館的資金周轉,甚至使餐館經營陷入困境。從這首歌謠,便不難看出餐館主人是如何煞費苦心的了。

采取“現金主義”,是猶太人的商法之一。這在日常生活及交往中表現得特別明顯。與他國商人打交道時,他們心中想的是:“那個人今天究竟帶了多少現款?”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對公司的評價:“今天那個公司,換成現款,究竟值多少?”總的來說,他們關心的是現金,他們力求把一切東西都“現金化”。

猶太人這一“保守”觀念,決定了他們的商品交易力求是現金交易。縱然交易對方也許在一年後能變成億萬富翁,但也難保證他明天不發生意外。人、社會及自然,每天都在變,隻有現金是不變的,這是猶太人的信念。此外,為了保證最大限度的現金化,猶太商人奉行如下原則:

(1) 在契約上標明付款條件。

(2) 互惠互利,不強買強賣;商品不賣給沒有支付能力的顧客。

(3) 以信用限度決定賒欠多少,超過限度不予賒欠。

(4) 收款態度堅決,不讓對方有拖延的餘地。

(5) 約定期一到,立即上門收款。

(6) 對經常拖欠貨款的顧客慎重發貨。

由於猶太商人奉行“現金主義”,長期以來,在猶太商人中流行著兩條鐵的交易規定:

(1) 錢隻有一直處於流動狀態才能夠發揮它的增值功能。

(2) 經濟社會裏,白條不可流通。

猶太哲言

在當今的貿易活動中,現金仍是十分重要的,瞬息萬變的市場,風險潛伏在各種買賣活動中,如果忽視了“現金主義”,往往會導致血本無歸。

時間就是金錢

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前途。時間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然而時間對每個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樣的時間內,人們的收獲卻不同。懂得珍惜時間的人會好好地利用每一分、每一秒,因為他們知道時間是寶貴的,如果你會把握時間,就會把握生命,才不會虛度人生。如果你虛度人生,那麼在你虛度的時間裏,你可能不會感覺到什麼,然而有一天當你去計算時,就會覺得浪費的時間可以幹很多你所謂沒時間幹的事情。這時,有的人懊惱,有的人想彌補,但都是無濟於事的。俗話說得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如果你不想讓自己以後感到後悔,那麼現在就要珍惜時間。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懂得珍惜時間。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與朋友有約,他站在橋頭一邊等一邊在紙上寫著,雨淋濕了衣服,他也絲毫沒有察覺,朋友來了滿懷歉意地說:“不好意思,耽誤了你寶貴的時間。”愛因斯坦卻興奮地回答:“我非常有意義地度過了這段時間,因為在這裏我又萌生了一個出色的想法。”時間是寶貴的,它總是不知不覺地從我們身邊流走,因此我們要懂得珍惜。

猶太人把時間看得十分重要,在工作中也往往以秒來計算時間。一旦規定了工作的時間,就要嚴格遵守。下班的鈴聲一響,打字員即使隻有幾個字就可以打完,他們也會立即放下工作回家。他們的理由是“我在工作時間沒有隨便浪費一秒鍾,因此我也不能浪費屬於我的時間”。這就是猶太人的時間觀念。

他們把時間和金錢看得一樣重要,認為無緣無故地浪費時間和盜竊別人錢櫃裏的金錢一樣是罪惡的事情。一個猶太富商曾經這樣計算過:他每天的工資為8000美元,工作8小時,那麼每分鍾約合17美元,假如他被打擾而因此浪費了5分鍾時間,這就等於自己被盜竊現款85美元。在猶太人的思想觀念裏,時間是如此重要,千萬不可以隨便浪費。即使是一些看起來很有必要的活動,也會被他們簡單化。比如客人和主人約定時間談事情,說好在上午10:00~10:15的,那麼時間一到,無論你的事情是否談完,都請自動離開。猶太人為了把會談的時間盡量壓縮,通常見麵後他們便直奔主題,“今天我們來談談某某事情……”而不是見麵就先談一些客套話。在猶太人看來,那些是毫無意義的,純粹是在浪費時間。

約定時間,請務必準時到達,即使差一分鍾也是不禮貌的;一進辦公室,立即開始談話,這樣才是禮貌的商人。在規定的時間把話題說完,如果需要,請來之前做好談話的準備,既然來了,切勿拖延對方的時間。錢可以再賺,商品可以再造,可是時間是不能重複的。因此,時間遠比商品和金錢寶貴。猶太人把時間看得那麼重,是有其道理的。時間是任何一宗交易中必不可少的條件,是達到經營目的的前提。簽訂合同時,要充分估計自己的交貨能力,是否能按客戶要求的質量、數量和交貨期去履行合約。如果可以辦到,就與其簽約,如果辦不到,切不可妄為。

時間的價值還體現在趕季節和搶在競爭對手前獲取好價格和占領市場方麵。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誰能在市場上一馬當先,把質優款新的產品搶先推出,誰就能夠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不僅如此,時間的金錢價值還呈現在整個交易過程中,企業盈利的多寡,始終是與企業資金周轉的快慢相關聯的。在企業核算中,如某個企業一年的營業額為10億美元,而它的資金使用率為一年兩次,假定該企業每次周轉產生的利潤達6000萬美元,若是企業能充分利用好時間,善於經營,將資金使用率達到每年四次,那麼同樣的資金每年的利潤可達2.4億美元,這樣企業就可多盈利1.2億美元。它顯示出時間將創造價值,而利潤來源於對時間的有效利用。

猶太商人看重時間,遠遠超過了其他民族的商人。尤其當時間直接顯現出金錢或直接創造出財富時,猶太商人會將其價值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如果你走進猶太巨商摩根的辦公室,就會發現摩根的辦公室和其他人的辦公室是連接著的。他這樣做就是為了經理們如果有什麼需要請示的事情,能夠直接在現場指導;如果工廠出現了什麼問題,可以直接來找他解決,他不會讓問題隨便拖延,哪怕是1分鍾。摩根和人會麵的時候,就是典型的猶太人的處理方式。他直接問你有什麼事情要處理,一般簡明扼要地交代兩三句,就把來人“打發”了。摩根的經理們都知道他的這種作風,於是向他彙報工作時,都會幹淨利落地說明問題,否則任何含糊和拖泥帶水的行為都會遭到他嚴厲的批評。他也很少和人客套、寒暄。但是他有個原則,就是與任何人的聊天時間都不超過5分鍾,即使是總統來了,他也一樣對待。在猶太人那裏,有時候時間還可以使財富“無中生有”。

巴奈·巴納特是一個舊服裝商的兒子,出生於佩蒂扣特巷,曾就讀於一所專為窮人孩子建立的猶太免費學校。成年後,巴納特帶著40箱雪茄煙作為創業資本來到南非。他把這些雪茄煙抵押給探礦者,獲得了一些鑽石,從而開始了鑽石買賣。巴納特的贏利呈周期性變化,每個星期六是他獲利最多的日子,因為這一天銀行較早停止營業,巴納特可以放心大膽地用支票購買鑽石,然後趕在星期一銀行重新開門之前將鑽石售出,以所得款項支付貨款。

說到底,巴納特其實是鑽了銀行停止營業一天多這個“時間”空子,然而隻要他有能力在每星期一早上給自己的賬號上存入足夠兌付支票的錢,那他就永遠沒有開“空頭支票”。所以,巴納特的這種拖延付款,是在吃透了市場運行的時間表,沒有侵犯任何人的合法權益的前提下進行的。

巴納特靠打“時間差”生財,真可謂精明到了極點。在此,時間成了商人手中的“王牌”,“一寸光陰一寸金”已不再是一個隱性的比喻,而成為一種現實的陳說。商業競爭就是時間的競爭,學會合理有效地安排時間,這是商人最大的智慧。的確,時間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它不像金錢和寶物,丟失了可以再找到或者賺回來,時間隻要被浪費掉了,就永遠不會再回來了。

猶太哲言

最不該浪費的東西就是時間,對我們而言,時間就是生命;對商人而言,時間就是金錢。要經商,首先就要保證自己擁有充足的時間。

金錢不問出處

猶太人對錢的觀念自有所持,特別是猶太商人,他們認為“金錢無姓氏,更無履曆表”。他們不會把錢分為“幹淨的錢”或“不幹淨的錢”。他們深信,通過經營賺來的錢,拿的心安理得。因此,猶太商人通過千方百計地經營,盡量賺取更多的錢,不管這些錢是農夫出賣了產品得來的,還是知識分子腦力勞動得來的,都會受之無愧,泰然處之。

錢是貨幣,是一個人擁有物質財富多少的標誌,他本身不存在貴賤問題。猶太人的賺錢觀念和我們的傳統觀念不一樣,他們絲毫不認為拉三輪、扛麻袋就低賤,而當老板、做經理就高貴,錢在誰的口袋裏都一樣是錢,他們不會到了另一個人的口袋中就不是錢了。因此他們在賺錢的時候,不會覺得錢是低賤或高貴的,他們不會因為自己目前所從事的職業不好而感到自愧不如,他們在從事所謂的低賤的職業的時候,心態也表現得十分平和。

由於對錢保持一種平常的心態,甚至把它看得如同一塊石頭、一張紙一樣,猶太人才不會把它視若神靈,也不會把它分為幹淨或肮髒,在他們心中錢就是錢,因此,他們孜孜以求地去獲取它,一旦失去它,也不會痛不欲生。正是這種平常心,使得猶太人在驚濤駭浪的商海中馳騁自如、臨亂不慌,取得了穩操勝券的結果。

賺錢有術的猶太人數不勝數,以放債發跡的亞倫就是典型的一例。這位移居英國的猶太人從打工開始,用積蓄的一點小錢做些小生意,由於生意的擴大,他需要資金周轉,不得不向錢莊或銀行借錢。由此在自己的實踐中發覺,向別人借錢的代價確實太高,往往與商業經營獲得的利潤相差無幾,自己辛辛苦苦經營全為銀行打工了,而且風險比銀行還大,倒不如自己從事放債業務合算。

幾年後,他開始了放債業務,一邊維持小生意的經營,一邊抽出部分資金貸給急需用錢的人。另外,他又從銀行貸來利率相對較低的錢,以較高的利率轉貸給別人,從中賺取差額利潤,有些等錢應急的生產者或個人,寧願以月息20%借貸,這樣,如果用100元放貸1年,即可獲得240%的回報率,這比投資做買賣更能賺錢,亞倫就是盯著這個賺錢的路子,迅速走上發財之路的。亞倫63歲逝世時,留下的錢財在當時的英國是首屈一指的。

猶太人的經商活動,有一個看似簡單卻很難做到的特點,他們對顧客總是一視同仁,而不帶一絲成見。在猶太人看來,因為成見而壞了可以賺錢的生意,簡直是太不值得了。

要想賺錢,就得打破原有的成見,這是猶太人經商得出的啟示,就像金錢沒有肮髒和幹淨之分一樣,猶太人對賺錢的對象也是不加以區分的。隻要能賺錢,達成生意協議,從你的手中得到錢,這筆生意就可以做。在猶太人的觀念裏,當進行貿易往來時,無論你是美國人還是俄國人,無論你是歐洲人還是非洲人,隻要和你的這筆交易能給他帶來利潤,就可以進行交易。

要賺錢,就不要顧慮太多,不能被原來的傳統習慣和觀念所束縛。要敢於打破舊傳統,接受新觀念。也就是說要想賺錢,就要打破成見。試想一下,如果因為和對方的思想意識不同,自己在成見的作用下主動放棄了一次賺大錢的機會,豈不是太可惜、太不值得了!所以,賺錢就不應當區分國籍,也不應為賺錢設置種種限製。聰明的猶太人很早就認識到這點,所以他們很團結。猶太人散居世界各地,但無論是住在華盛頓、莫斯科還是倫敦等地,他們之間都經常保持密切的聯係,早已把彼此視為同胞,這也是他們成功的原因所在。

猶太人認為金錢是沒有性質的,所謂的性質是人自己主觀強加給金錢的。如果說金錢在惡人手裏就是罪惡的,那麼讓善良的人把它賺回來就可以是善的了。猶太人認為,主觀區分錢的性質是件荒唐的事,那樣做不但浪費時間又束縛思想。

由於猶太人對金錢不問出處,這樣保證了他們的思想是完全自由的,絲毫不受世俗觀念的拘束。在他們的眼裏,什麼生意都可以做,什麼錢都可以賺,即使是“賣棺材的也可以賺錢”。正是因為猶太人認識到金錢的性質,所以,猶太商人在經商時,對於所借助的東西是不存在一點感情的,隻要有利可圖且不違法,拿來用就是了,完全不必過多考慮。

猶太哲言

賺錢是自然而合理的,沒有必要去考慮太多的因素。作為一個商人,他的任務就是賺錢,此外別的任何東西,都不過是用來賺錢的工具和手段而已。

不放過身邊的每一個小錢

一元錢雖然很少,但卻能做很多的事情,你是否珍惜過自己的一元錢呢?要學會從一元錢開始積累你的財富。

有兩個年輕人一同去找工作,其中一個是英國人,另一個是猶太人。他們都滿懷希望,想要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機會。有一天,他們一起走在大街上,發現地上有一枚硬幣,英國青年裝作沒看見就走了過去,而猶太青年卻激動地將它撿了起來。英國青年對猶太青年的舉動非常鄙視:真是太沒出息了,連一枚硬幣也撿!望著遠去的英國青年,猶太青年心中感慨萬分:讓錢白白地從身邊溜走,真沒出息!後來,兩個人同時進了一家公司。公司規模不大,工資低,工作也很累,英國青年不屑一顧地走了,而猶太青年卻高興地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