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猶太人的金錢觀(3 / 3)

兩年後,兩人又在街上相遇,英國青年還在找工作,而猶太青年已成了老板。“這麼沒出息的人怎麼會當老板呢?”英國青年對此感到不理解。

猶太青年說:“因為我不會讓財富白白從自己身邊溜走。對於每一分錢,我都會非常珍惜,而你連一枚硬幣都不要,怎麼會發財呢!”

也許這個英國青年並非不需要錢,可他眼睛盯著的總是大錢而不是小錢,所以他的錢總在明天。但是,沒有小錢就不會有大錢,不懂得從小錢積累起,那麼財富就永遠不會降臨到你的頭上。老子曾說過:“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這句話的意思是: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而大逐漸積累的。積累財富也如用土築台一樣,需要許許多多的小錢做鋪墊,方能成為大富翁。

悉尼奧運會上曾經舉辦過一個以“世界傳媒和奧運報道”為主題的新聞發布會。在座的有數百位世界各地傳媒大亨和記者。就在新聞發布會進行之中,人們發現坐在前排的炙手可熱的美國傳媒巨頭NBC副總裁麥卡錫突然蹲下身子,鑽到了桌子底下,他好像在尋找什麼。大家目瞪口呆,不知道這位大亨為什麼會在大庭廣眾之下做出如此有損自己形象的事情。

不一會兒,他從桌下鑽出來,手中拿著一支雪茄。他揚揚手中的雪茄說:“對不起,我到桌下尋找雪茄。因為我的母親告訴我,應該愛護自己的每一個美分。”

麥卡錫是一個億萬富翁,有難以數計的金錢,毫不誇張地說,他甚至可以買到一切可以用錢來衡量的東西,一支雪茄對於他來說簡直微不足道。以他的身份,應該不理睬這根掉到地上的雪茄,或是從煙盒裏再取一支,但麥卡錫卻給了我們第三種令人意料不到的答案。

財富的積累離不開金錢的積累,這是麥卡錫給我們的啟示。而要積累金錢,還得掌握金錢的特性,因為錢是喜歡群居的東西,當它們處於分散的狀態時,也許沒有什麼威力;但當它們由少成多地聚集起來時,成千上萬的金幣就會發揮巨大的力量。另外,金錢還有這麼一個特性,就是你越尊重它,它越擁護你;你越藐視它,它越避開你。為此,要想積累財富,首先就得掌握金錢的特性,不要放過身邊的每一個小錢。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是中國聖賢的名訓。雖然《塔木德》的故事是流傳於國外的經典之作,但其積少成多、集腋成裘的哲理和中國的聖賢名訓是相通的。兩個人在麵對一枚硬幣的取舍時,英國人以他的紳士風度選擇了藐視,最終一無所獲;而精明的猶太人卻不放過任何一個積累財富的機會,終於成為大富翁。猶太人告訴我們,金錢也跟人一樣,你尊重它們,它們就不會虧待你;你忽略它們,它們就會從你的身邊溜走。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要忽視任何一次機會,也不要輕視任何一分錢。說不定哪一天正是那一次機會、那一分錢使你步入了輝煌。

19世紀末20世紀初左右著世界金融市場的年輕富翁馬庫斯·戈德曼,在小時候受過很多苦,10歲時就開始自己賺錢。在暑假期間,每天淩晨4點就起床,把晨報和烤麵包片分送到各家。這樣,每個星期下來都能掙上幾十美元。他不會放棄每一個掙錢的機會,哪怕隻掙一美分。這為他長大後積累財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些人一開始就擺出一副要賺大錢的架勢,根本不理會小錢,結果常常是兩手空空,一分錢也沒賺到。

其實,有很多大富翁、大企業家,都是從掙小錢起家的。從掙小錢開始,可以培養你的自信。因為,掙小錢容易,每當掙到一筆錢後,你就會對自己的能力有所了解,你就會相信自己也有做大事情的能力。猶太商人的成功往往並不是起點很高,也不是一開始就想著要做大生意、賺大錢。他們懂得,凡事要從細小的地方入手,一步一步積累,財富的雪球才會越滾越大。

凡事從小做起,從零開始,慢慢進行,不要小看那些不起眼的事物。對金錢的態度也反映了一個人對待人生和事業的態度。隻有在任何時候都不好高騖遠的人,才能認真地幹好每一件事,實現自己的目標。反之,不僅不能得到大的財富,小的財富也將與他無緣。

猶太哲學

對於一個成功者來說,金錢的積累是從“每一個硬幣”開始的,沒有這種心態就不可能得到更大的財富。

金錢是一麵鏡子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猶太人中間廣為流傳:所羅門時期的某個安息日,有三個猶太人來到耶路撒冷,他們由於身邊帶錢過多而感到不方便,大家商議將各自帶的錢埋在一起,然後就出發了。結果,其中有個人又溜回來,將錢偷偷地挖走了。

第二天,大家發現錢被盜了,便猜想一定是自己人所為。但又沒有證據是哪個人所為,於是,三個人便一起去素以斷案英明著稱的所羅門那裏請求仲裁。所羅門了解事情經過後,沒有急於問案,反而說:“這裏正好有道題解不開,請你們三位聰明人幫忙解決一下,然後我再為你們裁決。”

所羅門先講了一個故事:有個姑娘曾答應嫁給某男,並訂了婚約。但不久以後,她又愛上了另一個男子。於是,她便向未婚夫提出解除婚約。為此,她還表示,願意付給未婚夫一筆賠償金。但這個男青年無意於賠償金,痛快地答應了她的要求。但是不久,這個姑娘又被一個老頭拐騙了。後來,姑娘對老頭說:“我以前的未婚夫不要我的賠償金就和我解除了婚約,所以,你也應該如此待我。”於是,那個老頭也同樣答應了她的要求。

講完故事後,所羅門問道:姑娘、青年和老頭,誰的行為最值得讚揚?第一個認為,男青年能夠不強人所難,不拿一點賠償金,其行為可嘉。第二個認為,姑娘有勇氣和未婚夫解除婚約,並要和真正喜愛的人結婚,其行為可嘉。第三個人說:“這個故事簡直莫名其妙,那個老頭既然是為了錢才誘拐姑娘的,可為什麼不拿了錢就放她走呢?”

所羅門不等第三個人說完,便指著他大喝一聲:“你就是偷錢的人!”然後,所羅門解釋道:“他們兩人關心的是故事中人物的愛情和個性,而你卻隻想到錢,你是小偷肯定無疑。”

可見,從一個人對待金錢的態度就可以看出其人格的高低。猶太人雖然愛錢,但他們卻隻賺屬於自己的錢。他們在金錢的誘惑麵前總能保持足夠的定力,絕不讓金錢腐蝕了自己的靈魂。在《猶太法典》中還有這樣的規定:禁止賣牛的時候在牛身上塗抹不同的顏色,也反對把其他各種動物的毛發弄得硬邦邦的。因為牛塗上顏色會比原來更漂亮,動物的毛發弄得硬邦邦的會使它看起來更大一些。相類似的規定還有很多,其宗旨都是不要為了賺錢而出賣靈魂。

也正是因為早期猶太商人嚴格遵循了這些法典,而且在長期的商業實踐中不斷完善這種道德意識,才使他們不管是流散到哪裏,都能在那裏率先成為富有者。猶太人從來隻拿屬於自己的東西,而屬於自己的東西就是指已經付過錢的。他們把這當成一種傳統,是不可以破壞的。

有個猶太婦女去買東西,當她從百貨公司回到家裏從袋中取出物品時,忽然發現裏麵有一枚戒指,而事實上她並沒有購買。她把此事告訴了小兒子,並帶著孩子一起去找拉比,請教怎樣處理此事。拉比給他們講了《塔木德》中的一則故事:有位拉比平日靠砍柴為生,每天要把砍的柴從山裏背到城裏去賣。拉比為了節省走路的時間,決定買一頭驢。拉比向阿拉伯人買了一頭驢牽回家。徒弟們看到拉比買了頭驢回來,非常高興,就把驢牽到河邊去洗澡,結果驢脖子上掉下來一顆光彩奪目的鑽石。徒弟們高興得歡呼雀躍,認為從此可以脫離貧窮的樵夫生活了,可是拉比卻讓他們趕快去街上把鑽石還給阿拉伯人。拉比說:“我買的隻是驢子,而沒有買鑽石。我隻能擁有我所買的東西,這才是正當行為。”

阿拉伯人非常驚奇:“你買了這頭驢,鑽石在驢身上,你實在沒有必要拿來還我。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拉比回答:“這是猶太人的傳統。我們隻能拿支付過金錢的東西,所以鑽石必須歸還給你。”阿拉伯人聽後肅然起敬,說:“你們的神必定是宇宙中最偉大的神。”聽罷這則故事,婦人立即決定回去把戒指還給百貨公司。拉比告訴她:“如果對方問你退還戒指的原因時,你隻需說一句話就行:‘因為我們是猶太人。’請帶著孩子一塊去,讓他親眼目睹這件事。他一定會對自己母親的正直與偉大永記不忘。”

從這則故事中可以得到啟示:猶太人對待金錢是很有原則的。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猶太商人最重道義,對於金錢,他們堅持取之有道,從不耍手段去騙錢。從意識層麵來說,他們認為對利益的追求應該受到一定的製約,有所節製。

以義製利是給私利的追求提出一個標準,凡符合“義”的要求便是正當的,凡不符合“義”的要求則是不正當的,這就是所謂的“求之有道”。在對利的追求上,問題不在於是不是追求私利,而在於對私利的追求是否合理。隻要符合“義”的要求,即使如舜從堯那裏接受天下,也是合理的;相反,如果所求不符合“義”的要求,那就是不合理的,即使是一碗飯、一分錢,也是不能要的。

既然對利益的追求要服從和符合義的要求,那麼在有利可圖時,就要先想一想是否合乎道義,以此來決定取舍,符合道義的就取,不符合道義的就不取。這就是“見利思義”,即不取不義之財。

猶太哲言

如果一個人的靈魂變肮髒了,他就有可能玷汙了這個民族,如果民族的靈魂變肮髒了,民族就會趨向滅亡。飽經滄桑的猶太民族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崛起,而且越來越顯示其強勁的發展勢頭,恰似一麵明鏡,值得學習和借鑒。

懂得享受生活

在猶太人看來:“人生的目的,不外乎是能隨心所欲地吃到美味可口的食物!”

猶太人有個習慣,就是不在餐桌上談論工作。猶太人的工作簡直就和打仗一樣充滿了戰鬥的氣息,即使是一分鍾也要盡量抓緊,他們就是這樣拚命賺錢的。在這種緊張的工作氣氛下,倘若忙活了一整天,到了晚上能好好地吃頓可口的晚餐,那將是多麼美好的享受啊,而這頓噴香的飯菜就是對自己努力工作的最好獎賞。

猶太人說,人生就是為了吃飯而活著,要好好地享受吃飯的樂趣。他們還說,噴香的飯菜是上帝賜給自己的禮物,一定要好好享受,他們把吃飯當做是一種高級的享受。尤其是晚餐,在豪華的飯店裏享受噴香精美的食物,猶太人就和朋友們一起開始海闊天空地聊天,但是他們有三不談:不談政治、不談戰爭、不談女人。

善待自己,注重享受,這就是猶太人的人生觀。

因此,可以說賺錢是為了享受,這是猶太人賺錢的目的,也是他們對於商業目的的最好詮釋。因此猶太民族在經商時勞逸有度,使工作與生活兩不誤,真正體會到了人生的真諦。

不會休息的人是愚蠢的人。連“視錢如命”的猶太人也願意放棄錢來休息,而那些為錢所束縛的人們為什麼不保護一下自己的生命,在工作之餘找點時間休息呢?

一張弓如果一直繃著,即使是鋼做的,也會失去彈力。同樣,不管大腦多麼聰慧,長時間的緊張,過度疲勞的思考,就會變得麻木。猶太人就是用八分的緊張和兩分的鬆弛來保持著最佳的工作狀態。根據猶太律法,休息日的活動範圍原則上是從街口起1公裏,當然,這個規則在現在猶太人當中已經沒有什麼約束力了。但是,作為一個思考方式,即以不疲勞為限,還是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來看看洛克菲勒的教訓吧:洛克菲勒在33歲時第一次賺到了100萬美元。43歲時,他建立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大壟斷企業——“標準石油公司”。但他在53歲時又怎麼樣呢?煩惱和高度緊張的生活已經破壞了他的健康,他的頭發全部掉光,甚至連眼睫毛也一樣,“看起來像個木乃伊”。

根據醫生的說法,他的病是“脫毛症”。這種病通常是由於過度緊張而引起的。他的頭部光禿禿的,模樣很古怪,使他不得不戴上帽子。後來,他訂製了一些假發,從此他就一直戴著這些假發。做不完的工作,無窮的煩惱,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經常失眠以及缺乏運動和休息,已奪去他的健康,使他挺不起腰來。

洛克菲勒早在23歲的時候就全心全意追求他的目標。當他做成一筆生意,賺到一筆大錢時,他就高興地把帽子摔在地上,痛痛快快地跳起舞來。但如果失敗了,他也會隨之病倒。“缺乏幽默感和安全感”,這體現在洛克菲勒的一生中。他說:“每天晚上,我一定要先提醒自己,我的成功也許隻是暫時性的,然後才躺下來睡覺。”他手上已有數百萬美元可以任意支配,但他仍然擔心失去一切財富。他沒有時間遊玩或娛樂,從未上過戲院,從沒玩過紙牌,從來不參加宴會。正如馬克·漢納所言:“在別的事務上他很正常,唯獨為金錢而瘋狂。”

這些就是洛克菲勒前半生的真實寫照。他為了金錢,為了事業,將自己徹底地搞垮了。美國一個著名企業家福特說過:“隻知工作而不知休息的人,就像沒有刹車的汽車,極為危險。”53歲以前的洛克菲勒一直沉溺於不擇手段地賺錢,使得他的身體每況愈下。最終洛克菲勒選擇了退休。他學習打高爾夫球、整理庭院、和鄰居聊天、打牌、唱歌。總之,他是徹底地休息,開始善待自己了。

猶太人認為,活著就是為了享受,應該在條件容許的情況下盡量善待自己。一位住在芝加哥的猶太人已經七十歲了,卻要買一套豪華的公寓,別人覺得很奇怪,問他:“你年紀這麼大,估計也就隻有幾年的壽命了,還要這麼大的房子幹什麼?”這位猶太人反問道:“難道隻有幾年就不可以享受了嗎?”

這真應了美國詩人惠特曼的那句話:“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外,還有什麼呢?”閑暇有兩種,一種是愜意的,一種是折磨人的。大家還記得漁民和富翁曬太陽的經典故事吧?不過很多人卻誤解了它的意思,認為富翁辛苦了一生,到頭來所能享受的,不也就是躺下來曬曬太陽嗎?而這一切,漁民能夠天天享受到。錯了!富翁與漁民在曬太陽的時候,心情的差別是很大的。富翁享受的是閑暇,而漁民卻不能享受這種閑暇,他得擔心如果打不到魚會不會餓肚子。如果有了老婆孩子,那情況就更糟了,他必須為家人的生活而擔憂,你想他的心情會有富翁的好嗎?

無事可做的時光對有錢人來說,那是一種詩意,而對四處找活兒幹卻沒有結果的人來說,那是一種可怕的折磨。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在努力工作,為的就是能夠賺到足夠的錢,讓我們的閑暇時間變得有詩意。如果有足夠多的薪水,那麼就可以提早退休,然後,要去高山遠足還是周遊世界,都由你自己決定了。

此外,在猶太人看來隻有大把地賺錢、大把地花錢,這才是富人的做法。猶太人認為生活要過得幸福和開心,日子一定要有滋潤的感覺,不要怕花錢,相反要大把大把地花錢。猶太人喜歡在那些裝飾考究、豪華的飯店吃晚餐,而且一吃就是兩個小時,吃得極為豐盛。

對於一個商人來說,賺錢的時候有運籌帷幄的能力,花錢的時候就大把大把地花,這樣才能顯示出商人的自信、氣定神閑、從容不迫,也才算是一個真正的商人。

猶太哲言

猶太民族是一個很會享受的民族。健康是猶太人最大的本錢。猶太人浪跡天涯,常常遭人歧視和迫害,但是並沒有因此而滅絕,這不能不歸功於他們養身有術——注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