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3 / 3)

老子說的“無”就是大智慧,“常無”就是經常思悟事物的內在發展規律增長智慧,常有就是經常觀察事物的外在形式,事物的外在形式同內在發展變化規律是統一的,是一起出現的。老子就是讓人們經常的通過觀察事物的外在形式思悟事物的內在發展規律增長智慧,就是說大智慧是通過觀察事物思悟事物增長獲得的,人的思悟就是經過思考問題覺悟出了智慧,就是人們經常感到的原來如此,啊!原來如此,我明白了。思悟出智慧需是要很強的思維能力的,這個思維能力跟人的其他能力一樣是需要經常鍛煉的,老子讓人“常無”就是經常鍛煉思維能力,思維能力強,獲得的智慧就多,覺悟了大智慧就是對宇宙的覺悟,啊!宇宙原來如此!

我們做父母的要學會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讓孩子經常獨立思考問題比讓孩子背誦古詩古經強多了,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孔子隻說學習知識要經常思考,孔子的說法就太片麵了。老子是讓人觀察所有事物,包括觀察知識,知識沒經過實踐也屬於外在的形式,學習知識在實踐中檢驗思悟知識才能獲得真智慧,這也是毛澤東說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任何知識都是在實踐中領悟到真實的道理的,我國現在有些學者從外國學習了很多經濟理論,他們按照孔子說的學而思之的道理去理解知識的表麵道理,沒有把這些知識在中國的現實裏通過實踐感悟理解檢驗是否是真理,就像把化學的變化規律用到物理科學一樣,不管是否符合實際情況,反正這個化學變化規律是合理的,合理的東西用到哪裏都合理嗎?那些經濟學家就是教條書呆子。不懂得實踐論。毛澤東在實踐論中說:“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複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那些教條主義書呆子不喜歡用實踐檢驗真理,他們喜歡用聖人權威的名字證明真理,拉大旗作虎皮樹立自己的權威。

我們父母在教孩子玩玩具的時候不能隻教他怎麼玩,應該引導孩子對玩具的內部構造感興趣,這個玩具為什麼能跑啊?他是怎麼跑的,這個小汽車是怎麼拐彎的?鼓勵孩子拆開玩具研究,孩子自己不能拆開的時候父母幫助拆開,再給孩子講解。大孩子讓他自己思考為什麼。我兒子的玩具就沒有一個是完美無缺的,全部拆壞了,總拆啊。我兒子到現在還喜歡拆東西呢,他喜歡學物理,當他知道一種手電筒能用手發電,就跟我要錢買回來研究,買到家還沒用就開始拆,迫不及待啊!拆開了就明白原理了,這個手電筒也壞了,因為這個手電筒是朔料的,拆的時候弄壞了一個小零件就安裝不上了。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也可以鼓勵他創新玩法,玩出新花樣,有一次我把電動汽車拆開了,把電機拆下來安裝在我有朔料瓶子做的船上了,再用小鐵片做個螺旋槳安裝到電機上,一打開開關就能在水上往前跑了,再把螺旋槳反過來安裝,小船就往後跑了,通過這個玩法孩子就明白船是怎麼往前跑的了,孩子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經過鍛煉提高了,也喜歡觀察思考問題了。

父母在教孩子讀書的時候也經常的提出問題讓孩子自己獨立思考,鼓勵他說出自己的想法,不管對不對都給於表揚,當然善惡問題不能全部表揚,邪惡的必須堅決否定。其他問題不對可以以後引導他自己知道錯了。我兒子現在每當看書看出問題的時候就喜歡跟我討論,看我的想法是否跟他一樣。人的獨立思考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習慣是父母的責任。

老師也應該經常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問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我們中國的學生為什麼沒有外國的學生學習能力強啊隻是考試能力強,都是大量灌輸標準知識提高的考試成績,不是靠學習能力提高的,到了需要自己獨立學習的的時候就沒有外國學生強了。就是因為中國的學生的思維能力沒有時間鍛煉的結果,是現在的教育毒害的結果。所以中國的真正創新型人才就沒有外國多了。現在的教育誤國誤民啊!!!

中國人隻讀聖賢書讀了 2000多年,從小就背誦四書五經,誰背誦記憶的多,誰就是學富五車的儒學大師,出口成章全靠背誦,就是聽從孔子的話學而思之也隻是思考書裏的語言思想,不懂得在實踐中檢驗思悟那些書裏的道理,從來不敢跟聖人思想有所不同,沒有獨立思考和習慣,更不敢思悟創新出什麼新思想,那可是大逆不道數典忘祖的。中國人就這樣從小就死讀詩書讀的思維能力得不到鍛煉能力減弱了,創造力被扼殺在小時候被逼迫背誦四書五經的灌輸式教育模式裏了,這種罪惡的教育模式毒害了中國 2000多年,把中國毒害的落後受辱被分割。更可氣的是在現代文明的時代裏那些腐儒又開始複興這個腐爛腐朽落後的教育模式了,中國現在不是有一些學校和私塾在逼迫學生背誦四書五經嗎?儒家思想裏的有毒成分毒性是很大的,真正優秀的思想不多。

鼓勵孩子養成敢於提問的習慣

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楊瀾講過一個她親身經曆的故事:

教授從兜裏掏出一張一美元的鈔票,高高舉起,漲紅了臉大聲說:“誰能提出一個問題,任何問題,都獎勵他一美元。”

教授是美國人,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任教,他講的是曆史與宗教,他講完了,問大家有什麼問題,誰也不吱聲,他請求大家提問,因為不然的話他無法知道大家聽懂了多少。但還是沒人舉手,教授有點兒不耐煩了,不,應該說,他憤怒了。他認為這是中國學生對他的不尊重。

“沒有哪一種知識是提不出問題的,難道我講的每一句話都無懈可擊嗎是你們壓根兒沒聽進去還是愚不可及”他的另一隻拳頭敲打著桌麵。

課堂的氣氛緊張了,學生們嚇壞了。我們從幼兒園開始就被訓練著雙手背後,認真聽講,長大後開始記筆記。誰記得全,背得好,考試就能拿高分。提問的通常是老師。是的,中國的學生在十幾年嚴格的教育中學會了如何對付老師的提問,可自己不習慣提問,更不被許可反問,那樣是有悖於師生之道的,所以,在美國教授晃動的一美元下,我們不知所措。

不明白的,要問,以求日月白;明白了,還明知故問,因為可以通過對方的準確複述,讓自己掌握得更加準確,並且實現超越和突破。學問學問,勤學好問,好問別人,更要問自己,老師和父母應當鼓勵孩子提出好問題,自己尋找答案。

這就涉及到了問題意識,問題起著定向作用,是問題將孩子的好奇心牽引到求知欲望上來。什麼是問題意識它表現為孩子在學習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感到疑惑的實際問題,並產生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而這種心理狀態又驅使孩子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問題意識,有利於發揮孩子的主體作用,有利於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

可能有的家長認為隻要學習好就行了,會不會提問沒有什麼關係。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學問,學問,要學也要問。很多東西問了才能長進,有的問題自己苦思冥想不得其解,可經別人輕輕一點撥往往就豁然開朗了。因此,要培養孩子善於提問的好習慣。那麼,為什麼有的孩子不善於提問呢

學校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老師講,學生聽、記,課堂上對孩子們主動參與教學的要求不高。這種教學方法實際上對孩子們的發展是不利的,孩子們養成了不愛動腦筋的習慣,隻要死記硬背,依葫蘆畫瓢就行了。在課堂上,孩子們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充分調動了孩子的積極I生,能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識,開動腦筋。有的孩子不善於提問是因為學習沒有係統性,沒有打好基礎,跟不上班級教學的進度。他們可能什麼都不懂,不知從何問起,理不出頭緒,想提問,又不知道問什麼。還有些孩子是因為不求甚解,不愛動腦筋,心想這些問題反正別的同學都會問到,隻要注意聽就行了,懶得提問。還有的同學因為膽小,不敢在同學們麵前表達自己的思想,生怕自己提出的問題被老師和同學笑話,怕別人都懂就自己不明白,讓別人覺得自己很笨。還有極少部分孩子討厭學習,熱情不高,幹勁不足,上課如坐針氈,巴不得早點下課,根本擺有考慮所提的問題。

培養孩子愛提問題的習慣是很重要的,可是生活中,對父母本來有要說的話,卻想說而不敢說,要說又不願說,由此,孩子與父母產生隔閡,造成了孩子心理鬱悶,並形成了孤言寡語或笨嘴拙舌的性格。怎樣改變這種狀況呢?

1.營造氛圍,讓孩子敢於提問,父母和孩子角色平等,要變學習輔導的單向灌輸為雙向互動,允許孩子“出錯”。父母對於孩子提出的問題,哪怕是自己看來非常幼稚的問題,也需要采用語言的激勵、手勢的肯定、無聲的默許等手段,給與充分的肯定和讚賞。

2、拓展渠道讓孩子會問。當孩子還未養成提問的習慣或者所學知識"較難時,可以和孩子進行討論,然後由孩子提問題。另外,父母也可以設計好問題,引導孩子模仿提問。

3.精心組織,讓孩子善問。為了提高孩子學以致用的能力,父母尤其要引導孩子把學到的知識應用於現實生活中,讓他們在解決新問題時再提出實際問題,為孩子的創新思維提供豐富的問題和條件。

4.在家庭教育中,特別是學習輔導時,父母應在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孩子多動、多說、多看、多問、多表現、多思考,讓他們自己“跳起來摘果子”。盡量多給孩子一點思考的時間和活動的餘地.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孩子。

有一次,牛頓問他母親:“風車為何會轉?”母親回答:“那是風的力量,推著它轉。”牛頓又問:“風是怎麼來的?”母親對他說:“你看,水不總是從高處往低處流嗎?空氣也是這樣。有的地方氣壓高,有的地方氣壓低,空氣一流動,那就形成了風。”

魯迅先生對孩子提出的問題,也總是耐心地給予回答。有一次,海嬰問魯迅:“爸爸,你是從哪來的?”“是我的爸爸、媽媽養出來的。”“你的爸爸、媽媽是誰養出來的? ”“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養出來的。”“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一直到從前,最早的時候,人是哪裏來的?”這樣,追尋到物種起源問題。魯迅先生很耐心地為他講了那一切。

正確對待孩子的提問,應該做到:

首先,鼓勵孩子提問。

家長要熱情肯定孩子的提問是一種良好的思維習慣,並鼓勵孩子敢於提問。孩子提問是一種智力活動,討厭孩子提問無異於安於孩子愚昧無知。因此,要鼓勵孩子多提問題,啟發孩子提出新問題。因為兒童在提問題的過程中,就是在運用和發展著他們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和想象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這是兒童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徑。

其次,要考慮孩子的接受能力,深入淺出地回答問題。

這就要求作父母的要注意學習,積累各方麵的知識和經驗,在力求回答正確的基礎上,能夠做到深入淺出。

第三,回答問題要實事求是。

孩子的提問包羅萬象,無所不有,家長應耐心地解答。對孩子一時還不容易理解的問題,應告訴他要好好學習,等知識豐富了,就會知道的。這樣既保護了孩子求知的積極性,又激發了孩子求知的欲望。如果孩子提出的問題父母也不懂,不要不懂裝懂而要明確地告訴孩子,自己暫時不懂,需要查資料或請教別人,弄明白之後才能回答。這樣做,不僅不會影響家長的威信,反而有利於培養孩子實事求是的精神和誠實認真的態度。

讓孩子養成少看電視多讀書報的習慣

孩子長時間“泡”在電視機前,不僅會搞壞眼睛,對體能、智力、腦力與性情也有影響。

美國的研究發現,孩子一天最少在電視機前待上2小時,周末更多。台灣也現象相同,政大傳播學院的研究發現,兒童從放學到晚上十點,家庭開機時間平均是3小時20分鍾,兒童每天看2小時電視,周末更高達5小時。

孩子看電視時間過長所造成的傷害與影響,相關研究層出不窮。例如,容易過胖、變笨變傻、懶散被動、注意力降低、扼殺想象力。因為電視強烈的聲光畫麵,讓孩子的腦部隻維持在原始區域運作,無法刺激他們思考區域的發展。

看太多電視也會增加孩子的霸淩行為,因為他們從四方型的銀幕看到太多的言語暴力與攻擊行為。

因此,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別讓兩歲以下的小孩看電視,至於大小孩,建議隻看優質節目,且一天不超過兩小時。

如何能幫助孩子不粘在電視機前:

1、先跟孩子訂好看電視規則,包括看的時間和次數。

“先說好規則,可減少爭執和賴皮的機會。”史丹佛大學兒童學教授羅賓森建議。比如說,周末就和孩子討論下周可看哪些節目。

其它基本規則,像吃飯時不能看電視、功課沒做好不能看或是看到幾點就要去做功課,都要事先跟孩子說好,也要讓照顧他們的祖父母或保姆知道,培養他們信守承諾的習慣。節目看完了,一定要關掉電視,而不是讓孩子“掛”在電視機前,隨意瀏覽,增加戀棧的機會。

2、陪孩子一起看電視,解釋討論內容。

專家解釋,家長如果能介入電視節目的詮釋過程,將會加深或扭轉兒童看電視的角度,如果和孩子有充份的討論,也會減弱電視的影響力。

此外,也別忘了廣告。美國的研究發現,小孩一年會看到4萬個廣告,其中包藏著許多高卡路裏與油膩垃圾食物的宣傳,不斷引誘孩子消費購買。因此別認為廣告時間就可起身做別的事,還是要留意孩子看了什麼廣告。

3、以優質的DVD取代不好的電視節目。

其實已有愈來愈多的家長發現電視節目並不能提供孩子有益的內容,願意花錢購買或租借優質的DVD當孩子的教學工具。例如很多孩子都喜歡看的巧連智,幾乎已成為他們的共同話題,不看還無法跟其它小朋友分享聊天。

4、把電視機放在不顯眼的角落,也把遙控器收起來。

自從1960年代人類有了電視機,它似乎就霸占了客廳最重要的角落,但現在最新的潮流卻要把電視機推到最不起眼的角落,以減少它的誘惑。

美國關機聯盟(TV Turnoff Network)就不斷倡導,把家裏的電視機藏起來,連遙控器都一起收起來。如果害怕或不習慣家裏突然沒有電視機的聲音,不妨打開收音機,利用音樂和有趣的廣播節目當家裏的背景音樂。

5、別在小孩的房間放電視機。

美國關機聯盟也提醒家長,別在孩子房間放電視機。現代人的家裏都會有一台以上的電視機,理由是讓家中不同成員各取所需。但如果在孩子房裏也放電視機,隻會讓孩子和家中其它成員更疏遠,也會影響他們做功課和睡覺的時間,更糟的是父母看不到孩子是否看了不健康或不該看的節目。

6、別把電視當褓姆。

別因為無暇陪伴,就把孩子丟給電視。相反的,可請孩子來分擔一部份家事。像職業婦女王曉清很早就注意到家裏唯一的孩子一放學就趴在電視機前,叫也叫不動,而她又要忙著準備晚餐,沒辦法陪她。後來她想出一個好方法,就是找女兒一起準備晚餐。所以女兒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會在一旁洗菜整理菜葉,慢慢的還可以炒菜。她也利用這段時間和女兒聊天談心,了解她一整天發生了什麼事。

多年後王曉清開心地說,沒想到是一舉數得,一開始隻是不想讓她看太多電視,後來卻教會她做菜,母女倆還因此變得很親近,讓爸爸都有點嫉妒。但她也說,一開始的確有點困難,因為孩子想看電視,會排斥她的提議,但經過她的堅持及鼓勵讚美,女兒才慢慢接受。她也建議每個父母都要花心思想一下,如果沒辦法陪小孩,又不想用電視當保姆,就該找事給他們做。當然,也別把電視當處罰或獎賞工具,因為那將增添電視的價值與神奇魅力。

7、大人也要以身作則,關掉電視,花心思創造更多有趣的家庭活動。

“如果不想讓孩子看電視,大人以身做則,和小孩溝通會更有用”,專家建議。鼓勵大家關掉電視,出走參加藝文活動,或是運動健身,更重要的是,增加與家人互動相處的時間。

8、規範全家人的收視習性。

全家人一起重新檢討收視習性,規劃出每日固定的收視時段,讓孩子明確知道何時才是他的收視時間,父母也要以身作則遵守規定,帶領孩子改變慣有的收視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