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讓孩子多閱讀開闊視野(3 / 3)

2、給孩子們介紹好書。

家長必須注意書籍的知識性與趣味性是否相結合,並注意可讀性,盡量使讀物的難度跟他們的能力相適應,這樣孩子們看書才會有興趣。一般地,初學閱讀的孩子們的思維主要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對童話、寓言較感興趣。可以向他們推薦《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會飛的教室》等;中、高年級的孩子們的思維已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在選擇課外閱讀材料時可以向他們推薦一些精粹散文,還可以鼓勵他們閱讀中外名著,如《西遊記》、《水滸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雷鋒的故事》等。另外,在推薦圖書的過程中,還應注意考慮其它學科的需要和學生興趣的廣泛性,向他們推薦如《十萬個為什麼》、《太空博覽》等科普讀物,以滿足孩子們全麵發展的需要。

引導孩子們讀書的同時,還要教會孩子怎樣讀書:

1、良好的閱讀態度和習慣的形成。

要養成孩子們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重視抓好開端,由易到難,逐步養成。首先,要根據孩子們的身心特點,向他們提出不同的閱讀要求,做到有計劃地循序漸進。家長一旦提出某種要求,就必須堅定不移,不允許有一次違反,不允許孩子有一次後退。家長要做不定期的檢查,孩子們對課外閱讀的興趣才能形成。

2、學會做筆記,學會交流。

為了養成孩子們踏實認真地讀書習慣,鞏固課外閱讀效果。我們主張“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方法。要求他們既然讀書、就要動筆墨,可以在書上圈、點、評、畫,也可以寫讀書筆記。寫讀書筆記的要求,不拘一格,可以摘抄佳詞妙句,也可以摘抄精彩片斷;可以寫出讀後感,也可以評點圖書內容。對於他們的讀書筆記,定期進行展評。達到要求的讀書筆記,就在他的讀書筆記扉頁上貼一個“獎”,以對其讀書成績的肯定。

3、正確處理課內、課外閱讀的關係

當前,在孩子當中存在兩種情況:一些孩子隻注意課堂學習,課外不看書或極少看書報。另一些孩子完全沉湎於課外書中,不重視課內學習。這兩種現象都是不健康的,家長師要加以正確的引導,既要保護他們閱讀積極性,又不能讓他們放任自流。要讓他們知道,課堂是學習語文的主陣地,課堂閱讀是課外閱讀的基礎,課外閱讀是課堂閱讀的擴展,要由課內帶動課外,以課外豐富課內。隻有正確處理好課內、課外閱讀的關係,閱讀才有成效。

總之,隻有讓孩子們養成自覺閱讀的良好習慣,自覺自願地進行課外閱讀,才能讓孩子在浩瀚的書海中遨遊,去享受知識的滋潤,去尋找知識帶來的無盡的快樂。

讓閱讀為孩子撐起一片藍天

常常有家長問:孩子不會寫作文,有什麼好辦法?孩子一寫作文就犯愁,有沒有竅門?從《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中可以發現,美國98%的孩子喜歡寫作文,而我國據調查,95%以上的小學生不喜歡寫作文。強烈的反差令我們深思,究其一點,是我們的學生閱讀量太少,對語言和信息的積累不夠,造成“肚中無糧”,久而久之,寫作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事實證明,指導孩子進行大量的有益課外閱讀,會使孩子才智倍增,受益終生。

“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人的一生”“書中自有黃金屋”。閱讀能提高孩子的品德、人格和人文素質,美化孩子的精神家園,從而促進人格健全。自古以來,書就以博大精深而溫潤生命,淨化靈魂。積極地閱讀課外健康讀物,會激活孩子的思維,陶冶孩子的情操,滿足孩子的個人愛好,影響孩子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讓一個人生活視野開闊,個性心理健全。相反,那些將自己束縛在題海裏,連報紙也不翻一翻的學生,其性格上孤僻憂鬱,急躁畏難的情緒日益嚴重。在閱讀時,書中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會體味到團結友愛、誠實守信、勇敢正直、文明禮貌、勤學立誌等永恒的精神文化,從而開啟自己的內心世界,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升華,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麵,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其中小學一至六年級階段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50萬字。”語文教學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課外閱讀,課外閱讀是形成學生語文素養乃至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它不僅是語文課外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更是課內閱讀的補充和延伸,它對於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具有極為重要作用。語文學得好的人,無一不得力於課外閱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必須如蜜蜂采蜜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古人的讀書精神給我們作了一個很好的榜樣,這些曆代文人和教育家的名言足以證明,課外閱讀在提高人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不重視長期、大量的積累是無法學好語文的。精彩的言辭,優美的句段,如沐春風,如臨其境,讓你回味無窮,妙不可言。風趣幽默的小故事中蘊涵著大道理,平淡而質樸的敘述中滲透著真情實感。置身其中,陶醉其中,思維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審美能力、想象能力自然得到培養和發展。長時間的訓練和積累,學習和鍛煉,自然會有感而發,正是所謂“厚積”才能“薄發”。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通過大力推動課外閱讀,讓學生自己去獲取,去探求,去尋覓,去掌握,從而感受讀書的樂趣,激發更強烈的讀書欲望,最終形成習慣。柏拉圖說:“強迫學習的東西是不會保存在心裏的。” 古人雲:“三更有夢書當枕”“半床明月半床書”。把課外閱讀變成學生自覺自願的行動,有助於實現增強學生的自覺意識,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從而實現發展學生智力的目的。

書不僅豐富孩子精神文化世界,為寫作打基礎,更能讓智慧在生命中流淌,讓知識在生命中升華。閱讀是成功道路上的基石,閱讀是成就人生偉業的捷徑,閱讀引領孩子跨入神聖的文學殿堂,馳騁奧妙的寫作天地,登上人生的更高階梯,實現人生的美好理想。讓學校、社會、教師、家長共同關注,齊心協力,讓好書與孩子為友,伴孩子一起成長。

舉辦一次有意義的家庭閱讀比賽

許多家長在打算怎樣與孩子共同學習,以開發智力、豐富知識、挖掘潛能。這裏向您推薦一法——為孩子朗讀、教孩子閱讀。

為孩子朗讀,這是美國教育專家吉姆.特利裏思一直致力宣揚的,他認為這是當今最有效的教育秘訣。但大多數家長對這一“秘訣”都抱懷疑態度。原因是太簡單,且不費力氣。特利裏思勸告家長,不管多麼忙碌也要抽空給孩子朗讀,因為那是除摟抱之外父母能給予子女的最好東西。他甚至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論點:閱讀已成為今日生活中最重要的社會元素。你花在閱讀上的時間越多,就越聰明;你越聰明,將來就越有成就。

特利裏思努力推廣朗讀,並不是因為他自己喜愛朗讀,而是因為他曾經從朗讀中得益不淺。

給孩子念書,教孩子閱讀,不僅僅在於訓練他們的學習和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性情和誌趣可以從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同孩子一起看書,還可以調節家庭氣氛,使孩子充分感受父母之愛,而這種愛又反過來激發了孩子的進取心。

教育專家認為,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越早開始效果越好。當嬰幼兒瞪著眼睛聽你念書的時候,他們的語言和理解能力正在悄悄地發展著。美國伊諾斯大學的研究者德.多金教授對205名具有較強閱讀理解能力的兒童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表明,這些兒童在學齡前就已經具備了相對獨立的閱讀能力,他們的共同之處是:從很小的時候起,父母就使他們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

孩子清楚自己的父母在做什麼。他們自己會塑造行為,會根據眼前爸爸媽媽的動作行為進行表演,而且還會依據你的日常活動進行模仿,如開車、商場購物、在電腦上工作等。要想使讀書成為你孩子生活的一部分,那就要讓他明白讀書也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孩子自然會模仿你。在看菜譜、意識食品盒說明、報紙和信件時,你要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說明。當你坐下來看雜誌時,拿一本書給孩子看,並說道,“我們一起讀幾分鍾書吧。”研究人員認為家庭讀書活動對孩子所產生的影響作用是為孩子今後獨立閱讀作準備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麵。

“書籍是人最安靜、最永恒的朋友,是人最容易接近、最智慧的顧問,也是人最耐心的老師。”

把書籍和其他印刷材料放入你孩子的遊戲區域。在一隻小書櫃裏放滿兒童圖畫書,讓他自己去取、閱讀和替換。如果你有足夠的放書空間,就把書攤開;如果沒有,就把少量的書放在咖啡桌上。如果孩子最喜歡玩的地方是模擬的假廚房,你也許可把一些空的食品盒和牛奶罐放在孩子看得見摸得著的地方,再放菜譜、食品清單和菜單。如果孩子喜歡用木工器械製作物品,那就再放上一些說明書或畫一些假的模型,並將它們捆在一起。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給孩子創造遊戲和閱讀相結合的機會。如果你想在孩子的遊戲區域多放一些印刷材料,並和他一起玩耍,那麼就給他出主意,告訴他在遊戲中該如何運用印刷材料。一旦你注意到孩子佯裝要閱讀的時候,就予以鼓勵。

荷蘭萊頓大學的阿德裏亞娜·布斯與同事們最近就有關父母讀書給孩子聽或講故事行為如何影響孩子後來讀寫能力的著述作了一次充分全麵的分析研究。這次分析被稱為是“源分析”,因為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對各項研究成果的再研究。布斯對許多閱讀和綜合語言能力的測量標準進行了研究,如早期讀寫能力、長期閱讀成績和綜合語言能力等。研究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下麵的圖表可以說明問題:就每一項測量標準而言,讀書與三者之間具有一種非常強烈的關係。

現代科學的研究成果和幼兒教育的實踐證明:環境是影響幼兒身心發展和行為習慣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幼兒時期,幼兒缺乏社會經驗,自我意識處於開始形成階段,因而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發展潛力。與其以後的發展階段相比,幼兒階段受環境的影響最大。幼兒在環境中參與的活動越多,身體得到鍛煉也越多,認知能力也將得到進一步提高,獲得的生活經驗也就越多,同時,幼兒的行為會因環境的變化而有所變化,年齡越小的幼兒,受環境的影響就越大。

對兒童發展有著密切聯係的環境有幼兒園環境、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今天我們來談談家庭環境。

1、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

家庭是兒童出生後所接觸的最早的環境,而且,兒童、青少年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與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密切,因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家庭生活給人的身心發展,終身都難以磨滅,在人的一生成長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所以每個家長都應該重視家庭環境建設。

中國古代一些有見地的父母,特別重視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孟母三遷”的故事值得我們今天的父母很好地思考、啟示,充分重視家庭環境建設,給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生活、學習,教育環境是極其重要的。

具體而言,家庭環境的建設應該注意如下幾點:

(1)家長要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安定、溫暖、和諧的家庭環境中,父母之間及父母與孩子之間關係平等,感情融洽,家庭飲食起居等有規律,生活有節奏感,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輕易改變家庭結構,因為,父母離異對孩子的傷害僅次於父母的死亡。

(2)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到“為子女師表”,關心國家大事,有理想追求,工作勤懇,在家庭中關心家庭成員,尊老愛幼,業餘時間要孜孜不倦的學習,要杜絕不良嗜好等,這些行動的教育效果比家長口頭說教要好得多。

(3)家長要有意給孩子創設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我們知道家庭不僅是休息的場所,也是孩子的學習場所,家長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學習環境,有條件的話,盡量給孩子安排單獨學習、休息的房間,以免電視聲、會客聲幹擾孩子,孩子的房間不止要整潔要有美感,對房間的布置,家長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動手設計,這樣更符合兒童的情趣,同時也培養了動手能力。

2、營造濃厚的家庭文化氛圍。

家庭是兒童生活的重要場所,對兒童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隨著家庭條件的不斷改善,不少家庭都較注重家具的更新,家電的換代,裝修的豪華,為孩子的成長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但卻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高雅的家庭文化氛圍地營造,試想,若我們的孩子整天生活在暴力充斥,語言粗俗,四壁掛滿迷信圖像並彌漫著“長城”烽火的家庭裏,他們能杜絕誘惑、健康地成長嗎?

毋庸置疑,在物質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的今天,我們必須對家庭文化建設給與足夠的重視,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著力營造一種高雅的家庭文化氛圍,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有利的條件。

(1)書成為全家的朋友。

現在大部分家長都十分重視對孩子的文化教育,要孩子從小認真學習,學會讀書,喜愛讀書,博覽群書。可是,有一部分家長自己都很少讀書,甚至厭惡讀書,這種教育能有說服力嗎?身教重於言教,如果我們愛讀書、常讀書,這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可以說,一個沒有書的家庭是根本談不上什麼高雅的家庭文化氛圍地。如果我們用一個樸實的書櫥來取代那奢侈的酒櫃,一定能使家庭文化氛圍發生質的飛躍。倚著書櫥,聞著墨香長大的孩子,對書會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在隨便翻翻看看中能開闊眼界,在悉心研讀中頓開茅塞。

(2)讓家的每麵牆壁都會說話。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家庭裝修得富麗堂皇,猶如舞廳,酷似賓館,但要談“文化”品位,卻窮得難堪,這樣的環境不利於孩子全麵健康的發展。如果家長在房間裏掛上字畫,貼些名言,擺上一隻地球儀,表麵上看,雖是一件小小的飾物但能營造出一種特有的充滿藝術情趣的文化氛圍,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從而陶冶情操。現代校園文化強調“要讓每一麵牆壁都會說話”,家庭環境的布置又何嚐不是如此?

(3)讓家庭業餘生活變得更充實。

每位家長在8小時工作之餘,總有一些閑暇時光。比如,家長把這些時間用來養花種草,經常帶孩子一起為花草澆水、施肥……這樣既美化了環境、淨化了空氣,也為孩子提供一個“勞動實習基地”,自己培養了孩子的審美情趣,激發了孩子對大自然的熱愛,又培養了勞動習慣。

節假日、雙休日,家長應帶孩子一起野外去呼吸些新鮮空氣,爬山、遊泳、或練練書法、聽聽音樂、看看文藝演出……這些都會為家庭文化建設增添新的內涵。

自己的言行成為楷模。家長是家庭文化氛圍的主要營造者,其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家長暴露在孩子麵前的所有行為習慣、舉止談吐等都會被孩子學習和模仿。從某種意義上講,家長本身就是一道獨特的家庭文化風景線。家長必須在思想道德、科學文化、身體心理等方向下功夫,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為家庭文化建設增光添彩,為孩子樹立榜樣,提供健康良好的示範。

有一位教育家說過:“不露痕跡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因此家長應力求使孩子在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受教育的時候接受教育,而高雅的家庭文化氛圍的影響和熏陶正是一種“不露痕跡的教育”,我們堅信,隻要家長肯做有心人,所有的家庭都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為孩子營造出高雅的家庭文化氛圍。

3、打造有益於孩子智商發展的家庭環境。

(1)家應該是一個語言性的環境。

孩子的基本能力是語言能力,如果語言能力得到增長,那麼認識數字、社會性的能力也會相應地獲得增長。

因此,家作為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首先應該是一個語言環境。家長應該用優美、規範的語言和孩子交流,在良好的語言環境裏,幼兒的語言能力才能得到最優、最快和最好的發展。

(2)家應該是一個能激起好奇心的環境。

在培養孩子學習能力的同時,使孩子具備健壯的身體和獨立的生活能力。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培養孩子的好奇心是先決條件。

培養孩子好奇心,家必須是一個能夠及其孩子好奇心的環境。在這個環境裏,父母是關鍵性的因素,他們應該不斷地創造一些氛圍,或者提出一些問題,引起孩子的好奇,引導他去思考、探索。

(3)家應該是一個知識性的環境。

一個知識性的環境,是促使孩子多思多想,並且走向正確方法的途徑。智力不是“教”出來的,而是要靠孩子自身的力量發展獲得。為了增長孩子的智力,父母應該為此積極準備一個知識性的環境。

(4)家應該是一個有趣味的環境。

在孩子智商發展的教育中,父母切忌是用生硬、枯燥、強製的手段,而應寓有意於無意之中,寓教育與娛樂之中,激發孩子的興趣,是家庭教育具有趣味性。否則,就會壓抑孩子的情緒和智力的發展。

(5)家應該是一個訓練的環境。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眼、耳、手的協調訓練極為重要。在家庭中,父母應該創造一些孩子可以用耳聽,用眼睛辨認,練習手指靈敏度等遊戲環境,反複訓練孩子眼、耳、手的協調動作,刺激大腦,使其智力迅速發展。

家庭、幼兒園、社會是影響兒童、青少年健康發展的三大環境,在這三大環境中,家庭對幼兒的發展影響最大,尤其是個性方麵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們要把創設環境作為有些活動的延伸和深化,來促進孩子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