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孩子的學習需要家長和老師共同努力(1 / 3)

第十二章 孩子的學習需要家長和老師共同努力

孩子白天在學校裏學習,由老師引導;晚上回家做作業,則由家長陪伴。因此,家長和老師都缺乏對孩子的全麵了解,需要彼此多聯係、多溝通、相互合作,才能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把逃學的孩子領回學校

兒子小明今年十二歲了,讀小學四年級,他本是全家的驕傲,因為他聽話、成績又好。可是,最近媽媽卻發現他有逃學現象,老師也多次找上門來反映他的逃學劣跡。為此,媽媽打過他好多次,每次他都保證不再逃學,卻總是重蹈覆轍。

孩子逃學的確是件令人焦慮的事情。但是,用打罵的方式來製止孩子逃學,很可能將孩子原本不多的求學熱情掃蕩得一無所存。

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逃學現象屬於一種比較嚴重的兒童行為問題。無論是什麼原因引發了兒童的逃學行為,都說明兒童本身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所以、做家長的萬萬不可隻看孩子逃學的現象,而無視孩子逃學的心理原因。

一般情況下,家長在發現孩子逃學問題以後,往往顧不上考慮太多,先是氣憤地訓斥一頓,如果仍然解決不了問題、就會“動用武力”來教育孩子。孰不知,這樣做的結果,非但不能使孩子改掉逃學的缺點,反而易把孩子推向墮落的深淵。這並非聳人聽聞,而是因為逃學是一種較為複雜的問題行為,它的產生是有多方麵的原因的。家長要想正確地教育孩子,能有的放矢地說服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在發現孩子的逃學行為後來個“冷處理”。所謂“冷處理”不是說對孩子的逃學行為不聞不問,視而不見,而是說要先平息自己心中的怒氣,然後再積極地去了解孩子逃學的原因。

以下是孩子不肯上學的幾種常見原因和解決之道:

1、焦慮。孩子不喜歡上學,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一與家人分開就焦慮不安。這中情況最常發生於家庭氣氛緊張期間,或孩子就要去另一學校就讀的時候。 父母如果反應不當,可能令孩子焦慮加深。孩子如果是剛開始上學,家長須注意頭幾天上學前和孩子道別的方式。

家長必須多鼓勵子女,而且不要太注重學業成績。隻要子女已盡了力,即使考試成績不好, 也不應苛責,父母要求不過高,子女便無須承受過大壓力,於是焦慮減少,念書也就不感到辛苦了。

2、寂寞。有些孩子不喜歡學校是因為沒有朋友。如果小孩總是自己一個人,或者假裝生病逃避課外活動,又或以送貴重禮物來討好別人,很可能就會在學校沒有朋友。

教孩子社交技巧可幫助孩子解決感覺寂寞的問題。應多為孩子創造與他人互動的機會,例如讓孩子幫助老師派發本子,或者全家去餐廳吃飯時讓孩子練習點菜。父母也要傳授孩子一些結交朋友的技巧。

3、受欺負。有些學生討厭學校是因為害怕同學。如果孩子過分沉默焦慮,在學校沒朋友,或突然自信心低落,那他可能在學校受人欺負了。

解決此問題最常見的方法是向老師報告,但這是不夠的。向老師報告並不不能保證不會再受人欺負。最要緊的是幫助孩子采取主動,讓孩子覺得自己有能力找到防止欺負的辦法。

4、學習困難。有些孩子不肯上學是源於生理問題。有些孩子不喜歡學校可能是因為患有學習障礙。他們中樞神經係統功能異常,無論他們怎麼努力,進步都很有限,加上家長和老師不予體諒,久而久之,自然抗拒學習。 有學習障礙的孩子常常精神沮喪,老是沒法完成學校作業,或者似乎總是不聽從老師的話。他們也許無法記住簡單的事情。

家長要主動和學校商量解決之道。

怎樣讓孩子接受你的話

常言道:“忠言逆耳”。孩子有了過錯,如果家長對孩子的缺點“直言不諱”地批評,往往會給孩子咄咄逼人的感覺,使他難以接受,甚至因此引發對立情緒。相反,如果家長掌握說服孩子的方法與技巧,就能讓孩子心悅誠服地接受家長的觀點,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1、讚美說服。

俗話說,“數子十過,不如讚子一長。”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自己渴望的“評價”,希望別人能了解,並給予讚美。所以,家長在說服孩子時,不妨用“放大鏡”觀察孩子言行中的閃光點,給孩子一個超過事實的美名,讓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滿足,找回自信,進而在較為愉快的情緒中接受家長的勸說,學會自律。

例如:齊景公生性好玩,常常爬到樹上去捉鳥。晏子想說服齊景公改掉這個惡習。有一天,齊景公掏了鳥窩,一看是小鳥,就又放回鳥窩裏。晏子問:“國君,您怎麼累得滿頭大汗?”齊景公說:“我在掏小鳥,可是掏到的這隻太小、太弱,我又把它放回巢裏去了。”晏子稱讚說:“了不起啊,您具有聖人的品質!”齊景公問:“這怎麼說明我具有聖人的品質呢?”晏子說:“國君,您把小鳥放回巢裏,表明您深知長幼的道理,有可貴的同情心。您對禽類都這樣仁愛,何況對百姓呢?”齊景公聽了這些話十分高興,以後再也不掏鳥玩了,而且更多地去關心百姓的疾苦。晏子順利地達到了說服的目的。

晏子的讚美說服了固執頑皮的齊景公,可見讚美是一種教育孩子的無窮力量和良方妙策。在運用讚美說服時,家長必須注意根據孩子的嗜好、習性及其脾氣和情感,抓住孩子的心理弱點,選擇孩子真正感興趣的事情進行讚譽,才能取得好的說服效果。家長還要注意褒獎適度,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如果誇過了頭,給孩子虛假的感覺,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2、拆屋技巧。

魯迅先生說過:“如果有人提議在房子牆壁上開個窗口,勢必會遭到眾人的反對,窗口肯定開不成。可是如果提議把房頂扒掉,眾人則會相應退讓,同意開個窗口。”孩子在判斷事物時,總會無意地進行相互比較。所以,如果想讓孩子接受某件事情,不妨用另一件更困難的事情作反襯,出於趨利避害、兩難當中取其易的本能,孩子就會痛快接受想讓他接受的事。

例如:小慶放學回家,進門就嚷著要吃紅燒肉,恰巧小慶媽不在家,小慶爸為了讓小慶改掉不做家務的懶惰行為,就巧妙地運用了“拆屋技巧”。

小慶:“爸爸,我快餓死了,你做了什麼好吃的?”

爸爸:“媽媽今天不回來,要吃飯就得我們自己做。我看幹脆晚飯不吃了吧,煮飯麻煩,法律也沒有規定一天吃三頓呀。”

小慶:“爸爸,我肚子餓得不行了。”

爸爸:“要吃也可以,不過菜櫥裏隻剩下些鹹蘿卜,將就點,就吃鹹蘿卜吧。”

小慶:“媽媽說要吃有營養的呀。”

爸爸:“你想吃什麼?”

小慶:“我想吃紅燒肉。”

爸爸:“那你去買吧。”

小慶:“拿錢來。”

案例中,爸爸首先提議“不吃晚飯”(“把房頂扒掉”),給小慶以“絕望感”,再提出“去買肉”(“牆壁上開個窗口”)這個勸說目標,小慶就非常痛快地答應了,從而順利地解決了問題,避免與孩子無休止的扯皮與糾纏。

3、妙喻說理。

在說服孩子的過程中,最令孩子反感的就是家長滔滔不絕地灌輸一堆大道理,而故事對於孩子來說則是心中最愛,因此,家長不妨利用寓言故事來妙喻說理,使孩子冷靜深思、豁然頓悟,達到說服孩子的目的。

例如:小強是個屬鼠的孩子,由於他連續兩次在考試中得了滿分,不免有點飄飄然起來,今天說小明是笨蛋, 明天說小剛是弱智,隻有自己才是天才。於是,爸爸便給他講了下麵的故事:

“有隻小老鼠外出旅遊,恰好遇見兩個孩子在下獸棋,小老鼠就悄悄走近去看,結果發現了一個大秘密:盡管獸棋中的老鼠可以被貓吃掉,被狼吃掉,被虎吃掉,卻可以戰勝大象,於是,它由此認定,隻有老鼠才是真正的百獸之王!這麼一想,小老鼠就得意起來,從此以後,它既瞧不起貓,又看不起狗,甚至還拿狼開心。有天居然還大搖大擺地爬到老虎的背上去了,恰好老虎正在打瞌睡,懶得動,小老鼠於是更加得意忘形,它趁著黑夜鑽進了大象的鼻子,大象覺得鼻子癢癢的,就打了個噴嚏,小老鼠立刻像出膛炮彈似的飛了出去,飛呀飛呀飛,飛了好半天,撲通一聲掉到臭水坑裏!孩子,‘自’‘大’加一點就是‘臭’。今年是鼠年,你這隻小老鼠會不會也掉到臭水坑裏呢?要想不會,就必須遵守一個前提,這就是永不驕傲!”聽了爸爸的故事,小強很快便改正了自己的缺點。

這位睿智的爸爸對孩子的缺點並未直接斥責,也未生硬地給孩子講述大道理,而是以故事的方式巧妙比喻,讓孩子自己去領會言外之意,可謂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收到了極好的說服效果。

4、借物明理。

說理不僅需要用抽象的邏輯思維來“證明真理”,而且離不開具體的形象思維去“顯示真理”。所以,家長應該借助一定的事物來將道理說得生動、具體、形象。要用新穎的形式、生動的語言,將深邃的哲理、豐富的意蘊,用耳聞目睹的趣事或實例,淡淡引進、漸漸深化,進而使孩子領悟教育的要求,明確進取的目標。

例如:古時孟母斷機教子就是借物明理最好的例證和模範。傳說孟子剛上學時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背著母親不去讀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一天,孟母正在織布,看到兒子逃學回來,就拿起刀子當著兒子的麵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怒斥說:“我織布供你讀書很不容易,這織布機上的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就無法織成,學問也是點點滴滴積累起來的,你學習和我織布是一樣的道理,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才呢?”經過孟母斷機施教,孟子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啟發,銘記心中,從此旦夕勤學,最終成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儒學大師。

由此可見,在說服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如果能借用事物來說明道理,就可以避免說大話、空話,聯係實際把道理講清楚。

引導孩子消除“老師不喜歡我”的心理

一般來說,孩子懼怕老師是因為不 能忍受 老師對自己冷淡的態度,或不 能接受 老師對自己的批評而與老師產生的一種抵觸情緒。特別是在我國目前的各種教育環境裏, 許多 老師都不能夠常常以肯定的態度、欣賞的眼光和鼓勵的言語對待學生,而是常常用否定的態度、挑剔的眼光和批評的言語對待學生,因此造成孩子對老師的懼怕,產生抵觸情緒。而這種負麵的情緒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應該引起老師和家長的重視。那麼作為家長如何來幫助孩子克服這種懼怕心理,緩解孩子對老師的抵觸情緒呢?

1、讓孩子說出來。

當家長發現孩子對老師有抵觸情緒時,首先要給孩子創造一種寬鬆的、自由的發表意見的心理氛圍,使孩子毫不隱瞞地講清楚老師批評自己的原因以及對自己的態度和自己接受批評時的心情。家長一方麵要認真聽取孩子對事情的全部經過的陳述,以及孩子對老師批評和處理意見的看法。另一方麵要冷靜分析孩子產生抵觸心理的主要原因,並采取適宜的方法予以解決。如果是屬於孩子認識偏激或行為錯誤時,家長要積極引導,如果是屬 於 老師處理問題存在片麵性或有失誤時,家長要積極主動與老師交換意見,幫助老師彌補教育過程的疏忽和過失,以化解孩子的抵觸心理,從而達到真正教育孩子的目的。

2、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即讓孩子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和處理問題,創造情景讓孩子親身體會老師的難處,並在這個過程中改善師生間的關係,減輕或避免孩子對老師的抵觸情緒。切忌在沒搞清事實真相之前就簡單粗暴地批評孩子或對老師表示不滿。如有的家長一聽說孩子在學校不聽老師的話或頂撞老師,就不分青紅皂白給孩子一頓訓斥,也不給孩子講明道理。這既不能使孩子從中受到教育,也不能緩解師生間的矛盾,還增加孩子對老師的抵觸情緒;也有的家長對孩子一向很溺愛,不能客觀地看待孩子,覺得孩子什麼都好。一旦孩子對老師有意見,就不加思索地指責老師。家長這種不經調查研究、草率表態,一味地批評老師的做法,將助長孩子對老師的抵觸情緒,並對孩子的人格形成產生極壞的負麵影響。

3、多找老師談談。

家長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老師也要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行為,這對 家長和 老師共同教育孩子、避免孩子對老師產生抵觸情緒是極其重要的。如:小學一年級的小剛在課堂上紀律比較差,不僅小動作多,而且還影響其他同學聽課,老師經常批評他,甚至讓他站著聽課,久了,小剛對老師產生抵觸情緒,在課堂的表現越來越糟糕,下課還躲著老師。老師找小剛的父母談話,反映小剛在學校違紀的情況,小剛的父母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因為小剛平日在家裏是很乖的,特別害怕他的爸爸,隻要他爸爸在家裏,他都不敢大聲說話。膽子這麼小的孩子怎麼會在課堂上搗亂紀律呢?通過小剛這件事,小剛的父母意識到由於他們在家裏過分約束了小剛的行為,使他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舒展自己的四肢,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所以他希望在學校裏得到釋放,以致造成經常違反紀律的現象。小剛的老師也意識到自己由於不了解小剛的實際情況,不是在滿足小剛的需要的基礎上對小剛提出要求,而隻一味地要求小剛像其他同學一樣遵守紀律,結果適得其反。發現問題以後,小剛的父母與老師積極配合,使小剛改變了不遵守紀律的壞習慣。

如果讓孩子對學習感興趣,並保持較高的學習效率,就必須盡可能避免孩子由 於對 老師的抵觸情緒而產生的不愉快學習體驗。同時,要讓孩子懂得,對老師的尊重並不等於認為老師做得都對,對老師有意見就 應該向 老師提出來,隻是需要講究一些策略,最好是在事後找老師談心,說明實情,消除誤會。這既是一個讓老師更好地了解你的機會,同時也是一個真誠地愛護和幫助老師的機會。

理解老師的價值觀

偶然的機會,聽一家長抱怨:“他老師有什麼了不起,何況一小學老師。不是我說的話,當初我們兩次高考,就是英語不行,數學兩次都是滿分。他的兒子和我的小孩一個班,我兒子隻要按我說的辦,數學考試就比他兒子的考分高。”

“也許他是因為教你兒子,而耽擱了自己的小孩呢!”同伴和他意見相左。

“你不曉得,他天天作業要家長簽字,我們忙得要死,隨便簽個字吧,沒有發現孩子的錯誤,就要被他叫到學校,說的話真是難聽。我知道他的意思,說請他吃個飯吧,他又扭扭捏捏:”什麼沒時間呢!某某某已經安排了喏。’

我真想上前問問究竟:“老師都說你什麼了?你用得著那麼生氣嗎?罵人能解決問題嗎?”可惜,我和他並不熟識。而由此想到的問題卻始終在我腦海中徘徊:

第一,老師不一定是學識最淵博的,但不一定教育教學方法是最不科學的。這個道理很簡單,就像醫生不一定是身體最棒的,但醫術不一定是最差的;法官不一定是最守法的,但他判案不一定是最不公正的。所以,家長要在心裏認可老師。

第二,老師批評家長也許是做樣子給學生看的:“真理麵前人人平等;有理走遍天下;有錯及時糾正。” 家長和老師是教育孩子的夥伴,而不是爭奪孩子的對手。既然是夥伴,就要互相配合,用最科學、最有效的方法教育孩子。二人演個雙簧,說不定對孩子的教育真能收到奇效呢。所以家長要理解老師的用意。

第三,老師批評孩子絕不是想敲詐家長,再無師德的老師,在無辜的孩子麵前,都會充滿師愛,絕不會故意整孩子的。真正缺德的教書匠,他是不會批評你孩子的,他會像侍奉皇帝一樣,侍奉得您及孩子舒舒服服的,至於孩子的成績,他可以昧心地給個虛假的。所以,家長應明白:“道吾好者是吾賊,道吾惡者是吾師。”

第四,老師不是聖人,或許他的言行真有這樣那樣的不妥之處,家長應該用最合適的方式幫助老師,讓老師盡量地接近完美。家長不要像孩子害怕老師一樣,受到無故訓斥、惡意指責,還怕得罪老師,裝成恭恭敬敬的樣子;或遇到老師出錯,大驚小怪,不知所措;或碰到知識貧乏的老師,而趾高氣揚,甚至讓孩子輕視老師。

曾聽說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很有名望的植物學家的兒子,拿著一株小草去問他的老師,想知道這是怎樣一種小草。那位老師不清楚,便謙和地對學生說:“你爸爸是很有學問的植物學家,回去問問他吧,我也很想知道這種小草的秘密呢!”第二天,這位學生拿著小草到學校再次對老師說:“我爸爸說他不太清楚小草的名字。他說您一定知道,可能一時忘了,讓我再向您請教。”說完便將爸爸寫的一封信遞給老師。老師拆開一看,信中詳細寫著有關這株小草的名稱、特征。信的最後一句話是:“老師,這個問題您給孩子解答更為恰當。” 這位植物學家的做法,讓孩子很自然地“親其師”、“信其道”,孩子今後接受教育的收益當然就比其他同學大得多了。

天下的老師和家長一樣,都希望自己的學生成人成才,家長千萬要充分理解。家長希望教師善教,教師希望家長樂教,其目的都是希望學生善學、樂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