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在消滅國內反對勢力之後,宋王朝的統治日趨鞏固,消滅割據勢力以統一中國的曆史任務,便提到日程上來。當時北方有軍事強國遼國和它的親密盟國、太原的北漢政權;南方有金陵 (江蘇南京)的南唐,杭州的吳越,成都的後蜀,興王府(廣東廣州)的南漢,朗州(湖南常德)的武平,江陵的南平,以及漳、泉等地方割據政權。應將主要進攻方向先指向何處,這是製定統一戰爭戰略的核心問題。趙匡胤在廣泛地聽取了主要謀臣和將、相的意見後,決定采用先南後北、即先弱後強的戰略方針。他說:“中國自五代以來,兵連禍結,帑藏空虛,必先取巴蜀,次及廣南、江南,即國用富饒矣。河東(指北漢)與契丹接境,若取之,則契丹之患我當之地。姑存之以為我屏翰,俟我富實則取之”。
趙匡胤的這一戰略決策,基本上是周世宗柴榮所用王樸所獻“安邊策”的修正案。王樸則是繼承隋高潁滅陳策略而提出的。主張先南後北,“先易後難”,首先擊滅南唐。認為“得吳(指南唐)則桂、廣皆為內臣,岷蜀可飛書而召之”,“吳、蜀平,幽可望風而已”。王樸的這一方案,從先南後北來說基本上符合客觀實際,但從先攻南唐來說,則並不符合“先易後難”的原則。柴榮攻南唐三年,方奪得江、淮地區,而江南地區仍絲毫無損。沒有一定數量水軍,不占長江上遊之勢,要迅速消滅南唐是不容易的。趙匡胤跟隨柴榮,參加了南征北戰的所有戰爭,深知南唐不易輕取,所以才將王樸方案稍加修正成為“先取巴蜀”,“次及廣南、江南”,爾後再向北方的方案。
趙匡胤為保障南方的攻勢作戰,對北方采取了守勢。派軍分屯瀛州(河北河間)、常山(河北正定)、易州(河北易縣)、棣州(山東無棣)等地防禦遼國;分屯延州(陝西延安)、慶州(甘肅慶陽)、環州 (陝西環縣)、靈州(寧夏靈武)等地防禦黨項;分屯晉州(山西臨汾)、潞州、澤州等地防禦北漢;並“敕沿邊諸州,禁民無得出塞侵盜”,以與遼國維持互不攻擾的局麵。至開寶七年(974),又主動與遼議和通好,以解除進軍南唐時的後顧之憂。基本上獲得了“累年無西北之虞,得以盡力東南”的效果。
建隆四年(963),宋軍開始向南方進軍。首先以“假途滅虢”的策略,於當年襲並了荊南、湖南,消滅了武平、南平兩個割 據政權;乾德三年(965),又以分進合擊戰術攻入四川,迫降了孟昶,消滅了後蜀割據政權;開寶四年(971),再以聲東擊西的謀略進軍嶺南,迫降了劉張,消滅了南漢割據政權;由於趙匡胤早已用政治策略爭取了吳越王錢做,所以這時實力最強的南唐,已完全陷於孤立,處於戰略包圍之中,失去了長江天險。開寶七年(974),趙匡胤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於是五道出師,進攻南唐。首先令曹彬由荊南乘船順流而下,突襲長江南岸據點,占領橋頭陣地後,再以預製浮橋,在采石渡主力過江。以預製浮橋渡江,在古代軍事史上這是第二次,宋軍渡江後即包圍了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李煜出降,南唐滅亡。至此,趙匡胤統一中國戰略的第一步,削平南方割據勢力的企圖,已經實現;第二步即將轉變戰略主要方向,將進攻矛頭指向北方。
趙匡胤對統一北方和收複燕雲十六州失地,極為重視。雖然他早已定下了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但當他自認為北方出現有可乘之機時,立即轉移主要方向,改用兵力於北。如開寶元年( 968)七月,北漢主劉鈞死,養子劉繼恩嗣位,內部矛盾加劇,政局不穩(不久,劉繼恩被刺死,其弟繼元代立),趙匡胤認為是北進的良機。遂派李繼勳攻北漢,進至太原城下,但因遼軍來援,被迫撤回。次年,趙匡胤又率軍親征,包圍了太原。亦因遼軍來援不得不撤圍退回。經過兩次小挫之後,趙匡胤才又回到先南後北的軌道上來,專力先圖江南。
滅南唐後,朝臣請加“一統太平”尊號,趙匡胤沒有接受,他說:“燕、晉未複,可謂統一乎?”加緊作北伐的準備。開寶九年( 976),派黨進等率軍進擊北漢,正當宋軍在太原城下大敗北漢軍之際,作為宋軍最高統帥的趙匡胤,突然去世,其弟光義即位(太宗),下令撤軍。趙匡胤收複燕雲,統一中國的壯誌,終於未能在他生前實現,趙匡胤死時僅五十歲。
趙匡胤本是北周禁軍的最高統帥,又曾親曆了郭威以兵變代後漢,自己以兵變代後周的重要曆史事件,深知兵權的重要意義,同時也理解了“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命塗地”的根本原因,是“方鎮太重,君弱臣強”,也就是軍人兵權太重。所以在他登上皇帝寶座之後,為了永保皇權和安定政局,曾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將軍權集中到王朝中央,集中到皇帝手中來。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三項。
罷宿將以解除潛在威脅
北宋王朝建立之初,統帥禁軍的高級將領,都是過去在陳橋兵變中擁戴趙匡胤黃袍加身的宿將。他們雖然和趙匡胤利害一致,同屬一個權勢集團,並有不少人是趙匡胤的好朋友或義社兄弟,但從保障趙氏皇位的角度來看,他們卻正是趙匡胤子孫皇位的主要潛在威脅。這從趙普與趙匡胤的一次對話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來,趙匡胤欲用宿將“符彥卿典兵”,趙普認為,“不可複委以兵柄”,趙匡胤說“朕對彥卿至厚,彥卿豈負朕也?”趙普說“陛下何以負周世宗”?趙匡胤恍然大悟。為預防陳橋兵變的重演,他設法免去了宿將們的禁軍軍職。史籍上有“杯酒釋兵權”的記載,對趙匡胤的思想和手法,敘述得極為生動和準確。據說趙匡胤一日“與故人石守信、王審琦等飲酒酣,‘上屏左右謂曰:我非爾曹之力不得至此,念爾曹之德,無有窮盡。然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嚐敢安枕而臥也。’守信等皆曰:‘何故?’上曰:‘是不難知,居此高位者,誰不欲為之!’守信等皆頓首曰:‘陛下何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敢複有異心?’上曰:‘不然,汝曹雖無異心,其如汝麾下之人欲富貴者何?一旦以黃袍加汝之身,汝雖不欲為,不可得也。’皆頓首涕泣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憐,指示以可生之途。’上曰:‘人生如白駒之過隙,所以好富貴者,不過多積金銀,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汝曹何不釋去兵權,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久之業,多置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君臣之間,兩無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謝恩:‘陛下念臣等及此,所謂生死而骨肉也。’明日皆稱疾請解軍權。上許之”。由於趙匡胤手中掌握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所以這種以經濟特權換回兵權的作法,可以為宿將們所接受,大家心中都很明白,既然趙匡胤已經下定收回兵權的決心,除非敢於造反,否則別無出路,隻能主動交出兵權。宿將們交出兵權後,趙匡胤任用一些資曆較淺,容易駕馭的將領統領禁軍,並使他們直接聽命於自己,將禁軍大權,完全置於自己的控製之下。
廢藩鎮以消弭叛亂根源
趙匡胤罷宿將兵權,解決了中央禁軍的控製權問題後,即開始解決地方藩鎮的權勢太重的問題。他從削弱藩鎮的權力入手,逐步達到盡廢藩鎮的目的。其具體措施大致有四:其一,“收其精兵”。派人去各地挑選精兵,將藩鎮軍中的精壯驍勇之士,選送京師,編入禁軍。這既可加強中央禁軍的實力和戰鬥力,又能削弱地方藩鎮的實力和戰鬥力,一舉兩得。其二,“除藩鎮留州之法”,使地方一切財政收入,俱輸中央,“粟帛錢幣鹹聚王畿”。也就是去消藩鎮的財權,使其無法利用地方經濟力量對抗中央。其三,將地方兵權劃歸各州,使各州直隸朝廷,節度使遂變為虛銜。其四,以文臣知州事,甚至任邊防大帥,以減少他們造反的可能性。
定軍製以保證長治久安
趙匡胤為了趙宋王朝統治的長治久安,他還創建了新的軍事體製,以法律和製度保障軍權永遠集中在趙氏王朝中央及皇帝手中。趙匡胤所創軍製的主要特點有四:其一,帶兵、發兵、用兵三權分離。趙匡胤在中央設樞密院,掌握“天下兵籍、武官選授及軍師卒戍之政令”,是國家最高軍事機關。長官為知樞密院事及樞密副史等,參與製定國家戰略,掌握發兵、調兵大權,但他們一般皆為文官,而且手下並無一兵一卒。平日統兵的中央機關,為殿前司、 侍衛親軍馬軍司和待衛親軍步軍司,簡稱三衙。各司長官為都指揮使及副都指揮使,一般皆為武將,分領中央禁軍。但他們都沒有發兵、調兵之權。一旦發生戰爭,也並不一定由三衙長官率軍出征,而是由皇帝臨時指派統帥。史稱這種製度是:“樞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諸軍,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後人則說趙匡胤“製兵之法:天下之兵,本於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於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上下相維,不得專製,此所以百三十年無兵變也。”這種權力分離,互相牽掣的製度,使樞密院和三衙的長官,都不能對皇權構成威脅。至於指揮作戰的統帥,在戰事結束後,立即解除兵權,也難以成為皇權的威脅。其二,“強幹弱枝”,“內外相製”。趙匡胤將國家正規軍分為禁軍、廂軍兩種。禁軍是中央直轄軍,不僅護衛宮禁和京畿的安全,而且要戍守州郡和保衛邊疆,擔負著對內鎮壓、對外防禦和征戰的任務;廂軍則是原來諸州的鎮兵,壯勇者被選送禁軍後,剩下的多為非精銳,由地方長官統轄。禁軍與廂軍雖同為國家正規軍隊,但強弱不同。所以後人稱這種製度為“強幹弱枝”。”禁軍是趙匡胤維持其統治的主要支柱,當時共約二十二萬。趙匡胤在兵力部署上,采取了京師和地方各一半的方法。以京師的十多萬禁軍,足以控製外地分屯的禁軍;合外地分屯的十多萬禁軍,又足以抵擋在京的禁軍,這種在“強幹弱枝”基礎上的內外兵力相對平衡,後人稱之為“內外相製。”其三,實行“更戍法”。趙匡胤規定駐屯京師和分屯邊疆、各地的禁軍,定期變換駐地和任務。一般三年一換但統兵將領常駐防地,並不隨士兵行動。史稱這種製度為更戍法。實行更戍法的目的,有雙重意義。從軍事上說。可以使基層官兵“均勞逸,知艱難,識戰鬥,習山川”,以鍛煉部隊;又可以使統兵將領熟悉自己防地的山川險阻、交通狀況、城塞設施,人力物力以及氣象條件、風俗人情等各種情況,平時既可以預製出符合實際的各種作戰方案,遇事又可以快速反應、及時作出恰當的處置,以提高將領的指揮才能。從政治上說,則可以得到“將不得專其兵,兵不至於驕 惰”的效果。以防止兵與將領或軍隊與地方勢力結合反抗中央。其四,實行募兵製。趙匡胤接受周世宗柴榮整頓軍隊的經驗,主張精兵主義。為確保禁軍成員素質優良,他主要以召募辦法補充兵員。趙匡胤規定對應募人員,“先度人材,次閱走躍,試瞻視(查視力),然後贍麵(刺字臉上),賜以緡線。衣屨,而隸諸籍。”在召募對象上,趙匡胤主張召破產農民,以便使潛在的反抗因素,轉化為維持其封建統治的現實力量。
通過上述各種措施,軍權高度集中到趙匡胤手中。從曆史上看,是空前的。而這種軍權的集中,又是加強皇帝專製統治的重要保證。所以可以說,趙匡胤是我國曆史上集中軍權最徹底的專製皇帝之一。
趙匡胤一生的軍事活動,最主要的有兩件事:一是進行了削平割據勢力的統一戰爭,一是建立了高度集權中央的軍事體製。由於他在尚未收回燕雲地區之前即突然去世,而他去世之後,宋王朝在對外戰爭中又常吃敗仗,所以後人對他的先南後北戰略和加強軍事集權措施,就有了不同的看法。雖然毀譽不一,但指責其消極一麵的則占多數。現僅從軍事角度,簡單地提出一點看法。
“先南後北”,是指導統一戰爭走向勝利的正確決策